不知道在生活中你會不會有這樣的一面:與陌生人相處時,表現得彬彬有禮,不管對方給你帶來多大的麻煩,都能忍受並做到理智對待;而在親近的人面前,就變成了另一副樣子,只要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壓力太大,就沖他們發脾氣,甚至還會說一些惡毒的話,不把對方說得啞口無言就絕不罷休。那個有修養的自己瞬間被拋到腦後,即使到了最後,意識到自己錯了,也拉不下臉來主動道歉。
平時在外面,老師同學都認為郭陽是個溫和善良,很懂禮貌的孩子,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家人面前他就是一個毫不講理,沒有修養的人。
有一天夜晚,郭陽在臥室複習功課,正因為一道題解不出而煩惱,恰好媽媽敲門進來,給他端了一杯牛奶。他沒有接過杯子,而是對著媽媽狂吼:「你剛才不是已經給我送過牛奶了,怎麼還來啊?你老進我房間送東西,我還怎麼複習,你煩不煩啊!」
媽媽看到他怒氣沖沖的樣子,沒有辯解,委屈地退出了房間,一個人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落淚。
結果後來郭陽出來喝水,媽媽還主動去跟他道歉:「陽陽,對不起,媽媽錯了,剛才不應該打擾你。媽媽更年期到了,做事總是顛三倒四的,自己給你端過牛奶也不記得了,希望你原諒媽媽。」
聽到媽媽的話,郭陽才醒悟過來,自己對待媽媽太粗暴了,媽媽是關心自己才會給自己送牛奶的,他不應該朝媽媽發脾氣,還說了那些多傷人的話。
其實,很多人這樣做是因為知道家是我們的港灣,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家人都會包容我們。可家人也是人,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總是拿最壞的脾氣對他們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難過。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是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把最好的一面留給陌生人呢?
心理學上對這種情況的解釋是:相對於親人,我們往往對「別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發火,是因為我們在假設「別人」是不了解我們的,要取得他們的了解是需要花時間去溝通的。但面對家人,我們的耐心有限,是因為我們認為家人應該是最了解、最支持我們的,所以不需要額外再花時間去溝通。
總的說來,我們之所以總把壞脾氣留給身邊最親的人,大致要歸結為幾個方面的原因。
1. 對親人的期望過高。按照一般觀點,越親近的人就越能理解和支持我們。但其實即使是家人也並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對我們百分之百的理解,一旦碰到親人不理解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理解我呢?」這樣越想就會越生氣,但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對親人期望過高,而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而已。
2. 不堪承受親人對我們的壓力。相對於別人來說,面對親近的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更大。這是因為我們心裡更在乎他們,我們不希望他們不開心,因此我們會給自己添加許多無形的壓力。
3. 對親人有放肆心理。家人之間,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當我們在外面受了委屈和壓力時,往往會選擇到家中進行宣洩。這是因為我們依賴親人,對他們存在著放肆性才導致的結果。
在宣洩過程中很多人容易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晦暗等攻擊性的語言,雖然最後我們的壓力得到了釋放,但也給家人帶來了傷害。
4. 容易對親人陷入單級思維。所謂的單級思維,就是我們在不考慮實際情況的狀態下,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不實現就不罷休,死死地糾纏於這個目標,最後走不出來的一種思維模式。
這很容易讓我們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於自己或親人身上,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觀點,他們一反對,我們就會用更激烈的語言和方式去制止,鬧出不愉快的矛盾。
親人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不要因為他們愛我們,就認為自己可以肆意妄為,無情地去傷害他們,忽略他們的感受,我們理應好好珍惜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光。在與他們有矛盾的時候,可以坐下來,試著像朋友一樣友好地溝通,只有家人之間相互理解了,矛盾才有緩解的可能,而不是給彼此帶來更深的傷害。
所以,從現在開始,收斂我們的壞脾氣。就算家人說錯了話做錯了事,那也沒關係,給他們一個體諒的眼神,一句貼心的話語,一個溫暖的擁抱。因為,他們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有他們才有我們的港灣。
總之,要記得,不要只把耐心和寬容交給陌生人,卻把壞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留給家人,不要讓最親近的人因你而受到傷害。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歡迎廣大朋友留言評論,喜歡我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謀劃哥小課堂,工作職場、生活情感、福利娛樂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