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塑造人的力量,遠大於人們的想像。
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傳統,習俗的東西,也包含著一些家庭規則,並且它潛移默化的詮釋了愛的定義。
愛的表達與回應的方式,反映著父母雙親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同時也在播種另一個人的人生。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有些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更是原生家庭的意義所在。而為人父母最好的狀態便是不缺席的陪伴和教育,以及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基於陪伴
龍應台先生曾說: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趁著我們還沒有過期,多一點陪伴,這才是最好的禮物。陪伴是親情最溫暖的畫面,也是走進孩子內心的第一步。
比如周末一起插花打球,晚上一起讀書散步,在他完成作業的時候不是端茶送水而是安靜的在旁邊翻閱課本,了解孩子學習的內容從而增加共同的有效話題,哪怕空閒時間同他一起發發獃放空思考也好。
科學家曾做出研究,當孩子與父母的興趣愛好達到一致時,會增加他大概百分之二十的專注度與興趣值,並且提升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會提高信心從而增加出色的幾率。
而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所以父母的陪伴以及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興趣選擇與專注點所在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們也要分清,陪著不等於陪伴。
比如一邊陪著孩子一邊玩手機,一邊陪著孩子一邊在工作,只有陪伴,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願和他們溝通,甚至不願意講話,卻從沒有反思過自己的問題。殊不知,「沉默,是孤獨長出的鎧甲。」
而愛與陪伴,是一切的解藥,也是最好的教育。這些陪伴不僅是孩子成長時期最珍貴的守護,也是記憶里最珍貴的饋贈。
忠於教育
目前我們大多數家庭教育出現最大的問題:家庭教育與學校課本教育相互交織難捨難分甚至可以等同。
這樣的弊端是我們的孩子很容易在年少階段成為學習成績上的佼佼者,而對一個人的道德、三觀、思想、等等發揮至關重要的家庭教育卻往往缺席甚至落後。
所以,相較於「家庭教育」這個詞語,我覺得「家風」更貼切一些。
家庭教育至關重要的本質在於你首先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溫度有理想、對生活有熱情有希望、對遙遙未知的人生有規劃有期待且有所追求的人。
不要將家庭教育與課本教育完全等同,片面的強調學習成績排名等而忽略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長和發展。
而且關於孩子的學習能力,最重要的事實就是:
任何年齡層的孩子,若想能好好學習,他的情緒必須達到那個年齡該有的成熟度。
當孩子漸漸長大時,他的許多能力也因著許多因素而增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情緒的成熟度。
孩子越成熟,他的學習能力就越好,而對於孩子情緒的成長,父母的影響力最大。
這就是家庭教育中至關重要的情緒教育,而情緒教育最有效的,就是進行有效溝通。
所以家庭教育與課本教育的關係是相互促進,相互融通,而不是彼此等同,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我們常常講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在青少年階段,孩子們都很難對自己做出準確的定位,通常我們給孩子的評價,就是他所追求的和對自己所要求的基本定位。
所以我們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時候是給他方向,給他的動力和鼓勵。就像一顆種子剛剛盛開,別評價,讓他長大。
劉瑜先生曾經在給自己女兒寫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深刻的詮釋了家庭教育的真諦。他說道:
「 對你的成就無所寄望並不等於對你的品格無所寄望,媽媽希望你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白來一趟,能有願望和能力領略它波光瀲灩的好,並以自己的好來成全他的更好。」
形於三觀
亞里士多德曾寫道:「一切社會的進步都是從年輕一代性格的養成開始的。」
也就是說,孩子的進步是從價值觀的養成和實踐開始的。而孩子們三觀的養成大多通過三種方法:父母指導,學習,實踐。
我們來說這三種方法,首先是父母指導。
孩子的天性就是模仿,所以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對是非的分辨,為人處世的方法。
甚至我們衣服物品的位置擺放,我們對待長輩的態度,我們對待陌生人的溫情與冷漠,都會被他們所學習,都將成為他們日後人生的第一參照。
可以說,他第一眼所看到的世界,對世界的態度和看法,就是父母世界觀的縮影。
就如董卿說的那樣,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什麼樣的人。未來,在他真正懂得的時候,他會對你有愛,也有尊敬。
其次,是學習和實踐。
和我們所說的第一種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這裡,你是愛他的,而但他是自由的。
在一定的成長階段里,父母最大的疼愛是手放開。
他可以最大程度的去獨立摸索生活的意義,命運的多奇,相信他有能力去觸碰未知,去總結經驗,去踏破迷霧,給他獨立探索的自由和勇氣。
《情感勒索》這本書里說:「一段糟糕的關係,就是情感勒索者,侵害對方的自我完整性。」
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爭當第一。
比如當他與同學朋友之間出現矛盾時,父母可以溝通,但是不要干涉。相信他有能力處理並且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相處之道和維持人際關係的方式。
當面對弱者他第一次選擇是不是伸出援助之手時,讓他獨立去選擇,它將獨立的感受到機遇的快樂又或者吝嗇力所能及的失落愧疚感,並再次做出選擇等等。
最後,給予孩子獨立放空的時間,給予他難過發獃,獨立處理自己情緒的時間。
為人父母最好的狀態:基於陪伴,忠於教育,形於三觀。
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孩子在回答:你最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問題的時候,他能眯著眼笑著說:
我想成為和爸爸媽媽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