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對孩子說」你很聰明,就是懶「這種話,孩子只會越來越懶

2020-01-05     神通奶爸

前兩天本來隨便發了一個關於批評孩子懶惰的微頭條,沒想到受到好幾個父母關注,問我怎麼辦。可見父母還是比較關注這個問題的,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專門寫篇文章給大家分析下。

很多父母在說起自家孩子時,經常這樣說這種把孩子失敗歸結於他們懶的話:「一學就會,就是懶,就是不學」、「人很聰明,就是懶」、「你要早這麼勤快點,不早就學會了嗎」……肯定很多父母說過類似的話,因為我聽過這種話不是一次兩次了,跟周圍家長聊天時經常聽到他們這麼評價自己孩子。

這種話表面聽起來沒有毛病,好像也很符合事實,因為父母們認為:

1、孩子就是因為懶才導致他失敗的

本來就是很簡單的作業習題,孩子要努努力肯定能完成,父母相信自己孩子有這個能力。所以現在孩子之所以沒完成,就是因為他們太懶了,不夠勤奮。但凡孩子勤奮些,肯定能完成這些任務。

所以父母說出「孩子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懶」這種話,這是父母真實意思的表達,所以感覺沒啥毛病。

2、這樣說可以鼓勵孩子,讓孩子克服懶惰

父母說這種話還有一種意思,就是鼓勵孩子。

試想,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失敗歸結為他們能力不行,那麼孩子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孩子會這麼想「既然我本身能力不夠,再勤奮努力又有什麼用呢?」因此父母就只能把孩子的失敗歸結為他們的努力程度不夠,這也是再從側方面激勵孩子:「你要怒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正是父母出於這兩方面的考慮,當他們面對孩子的失敗時,就習慣性的歸結於孩子的努力程度不夠,是因為他們太懶了。

但是這種話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父母說這種話是出於為孩子考慮,但是這種話被孩子聽了後會有什麼感受呢?

仔細分析下這句話,「你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你太懶了,但凡你要勤快點,你早就成功了」。

這句話與其說是貶低孩子,不如說是在表揚孩子,表揚孩子很聰明,表揚孩子能力很強,現在之所以失敗,不是能力不行,是因為努力程度不夠,是因為懶惰、貪玩。

當孩子聽了這句話後,孩子就要做出選擇,是去努力呢還是像現在不努力?

選擇一:去努力

當孩子聽了這話後,覺得父母說的對,於是他們開始努力。但是努力一定成功嗎?這沒有必然性。即使孩子本身能力很強,他們可能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就以考試為例,哪怕孩子真的很聰明,但是之前沒有學習的積累,只靠這短時間的努力,大機率取得的成績不會太好。何況他們能力真的很強嗎?孩子本身估計也不相信自己能力真的能強到一定成功。

因此,如果孩子努力,有可能成功,但更大可能是失敗。

失敗的結果是什麼?這時失敗就不能再說自己懶了,只有一個原因來解釋了:自己能力不行。

這時孩子將會獲得評價:不聰明,能力不行。

選擇二:不努力

如果孩子依舊選擇不努力,像現在一樣懶,那他們無非還是被評價為「懶」,還可以繼續自我安慰自己很聰明,「沒考好是因為我沒努力,我要努力了肯定考的比你們好」。至少他們的能力沒有被懷疑。

也就說,不努力,他們還是像現在一樣「聰明」,最多就是「懶」。

對兩種選擇的結果進行比較,「不聰明,能力不行」VS「懶」,如果是你,你會做哪種選擇??

是人都會選擇「懶」。

「懶」至少說明自己還有能力,還有機會成功。如果被評價為「不聰明,能力不行」,這就是本質問題,被全面否定了,這一輩子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成功了。顯然「不聰明,能力不行」帶來的傷害要遠大於「懶」,因此孩子寧願繼續懶下去,也不會去嘗試努力。

懶惰為缺乏自信的兒童築起了一道屏障,也成了他們逃避問題的藉口。——阿德勒

事實上,當孩子聽到父母說他們「懶"時,他們不僅不會生氣,相反還會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真的很聰明。不努力就可以得到聰明的認可,他們為什麼還要冒著危險去努力,來驗證他們可能並不聰明的大腦呢?

父母面對孩子的懶惰行為應該怎麼辦

那麼當父母面對孩子的懶惰行為時,應該怎麼做呢?難道不聞不問?

父母要意識到,這種懶惰其實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形式。他們特別渴望成功,但是對自己的能力又有所懷疑,所以就通過懶惰的方式保護自己的能力不被懷疑,保護自己的自信心。歸根到底是孩子自信心不足,害怕自己即使努力了也不成功,因此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因此這不是單一的怎麼說怎麼辦的問題,是一個意識形態的問題,不是說父母不說這樣的話,換種語言表達方式就可以了,在教育方式上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才可以。所以微頭條下網友的留言我沒回復,因為簡單的一兩句話說不明白。

那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父母表揚要適度,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自我

如果父母從小就對孩子灌輸」你很聰明「、」你很強「、」你很厲害「的觀念,孩子被父母表揚慣了,那麼他們必然對自我產生較高的期望值,覺得自己真的很聰明、很厲害。而現實是殘酷的,隨著成長,他們會發現自己的表現往往不能符合自己的高預期,自己也就是個普通人。這讓他們產生心理落差,但他們又不想承認,為了維護自己的高自尊,他們就轉而懶惰了,以此來安慰自己。

因此父母在平常中表揚要適度,恰當的評價孩子能力,不要過分的誇大,讓孩子錯估自己的能力。

舉個例子,如果滿分是100分,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值是90分,但是他真實的實力也就是60分,孩子用盡力氣也就可能得70分,顯然孩子對70分不會滿意,因為離自己的期望還很遠,他們便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但他們又不想在別人面前承認,為了衛華自己的自尊心,他們就會懶惰,營造一種自己還很厲害的幻覺。而如果孩子清楚的認識到自己能力,知道自己正常能力就是60分,那麼當他們努力考個70分時就會對自己很滿意,認為這是努力的結果,因此會重視努力的作用,並且更加努力。

2、父母要弱化結果,注重過程

孩子之所以不努力,其中不自信是內因,害怕失敗是外因。他們太在乎結果了,認為失敗就是對他們的否定,因此他們不敢去冒險。

而孩子之所以看重結果,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以結果論英雄。他們看不到孩子努力的過程,只關注孩子行為的結果。沒有成功,過程再努力也是白費。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當然也就以結果論英雄。

成功了固然會很高興,但是成功的影響因素太多了,孩子即使努力了也並不代表一定成功。不成功就會被否定,被打擊,那還不如假裝懶惰。至少被懶惰帶來的傷害遠小於被批評能力不行。

所以,父母要在平常教育中多表揚過程,弱化結果,培養孩子重視過程的心理。讓他們意識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過程盡了最大的努力,哪怕不成功,自己也無怨無悔。

總結

追求優秀與懶惰其實是同一個品質的兩個不同表現。

孩子正因為過於追求優秀,對自己產生了高期望,而自己的表現又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他們就轉而變得懶惰,從而保護自己脆弱的自信心。

而父母這種」你很聰明,就是很懶「的評價讓孩子忽略了客觀事實,滿足了他們對自己高評價的期望,孩子可以繼續沉浸在幻想中,看不清現實,因此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V-kd28BMH2_cNUgx2m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