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謀校長的《有大格局,做小事情》演講,很精彩的家庭教育內容

2019-10-07     積極家庭教育

2019年4月27日,長沙普瑞酒店,第三屆新家庭教育文化節在此舉行。武建謀校長作為大會邀請的嘉賓,做了題為《有大格局,做小事情》的演講。溪姐在武校長演講內容的基礎上稍作了整理,在此刊出,以饗讀者。

1.直面成長的問題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可能出現問題。

問題的出現,只是在告訴我們,他的成長遇到了困擾,需要我們幫助。

關於孩子的成長,社會上有兩種說法,讓人歡喜讓人憂。

一種說法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句話是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的,老先生的本意是,作為教師應該愛學生多一點更多一點,對學生包容一點更包容一點。

這種說法讓家長歡喜,孩子出了問題,不是咱的孩子不好,是老師沒教好。但讓老師焦慮。(掌聲)

另外一種說法是: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這種說法,教師樂於接受,不是咱教不好,孩子的問題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家長的焦慮由此被引發。(掌聲)

其實,孩子的問題,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我們直面問題的存在,家校共同努力,幫助孩子走出人生的泥淖。

一個學生家長想不明白,他們夫妻倆都是名牌大學畢業,孩子卻不愛讀書,成績很差,不聽話。

他們很困惑,為什麼隔壁那個在菜市場賣菜,天天還打點小麻將的鄰居,他的小孩卻常常考班上前幾名,父親當著我的面感嘆,「這叫我們怎麼想得通啊!」。

還有一個家長是博士畢業,她不滿意自己女兒的表現,憤怒起來就把女兒的頭壓在馬桶上,用杯子澆水到她頭上,還曾用剪刀把女兒的頭髮剪成陰陽頭。

這個女兒抑鬱了,所幸學校的班主任很優秀,對她很有耐心,一直呵護著她的成長。初三畢業時,她對班主任說,老師,請允許我叫你一聲媽媽!頓時,兩人都淚流滿面。(掌聲)

那天,她讓其他同學都走,她一個人打掃班上的衛生。過去三年,她從來沒打掃過。是什麼喚醒了她?是什麼使得她成長?是陪伴她的老師的耐心和接納。如果家庭教育給她多一點,她會成長得順利一些,自己和班主任都不會有那麼多的艱辛。

在我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接觸了各式各樣的家長,我看到了很多成長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直面成長的問題。我們要讓那些處於旋渦里的孩子,掙脫出來,回到正常成長的軌道。

我們學校有一個小女孩,有一天她將自己的一條腿從五樓的欄杆上跨出去,一半身體已經懸在外面。

生死就是一瞬間,幸虧有人及時地把她拉了下來。這種情況,很多人主張讓家長把這個孩子接回去,跳樓的事件如果在學校發生,學校的責任是很大的。

當時我提出,不能把這個孩子推回到家庭去。因為我了解到,她在五年級時就從三樓跳下去過。

我意識到,針對這種情況,學校要承擔起更多的陪伴孩子成長的責任。班主任給她辦生日晚會,給她意外的驚喜,給她更多的撫慰,讓她感受到成長的支撐。學校再把她的父母親叫到學校長談,保證不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後來,我問年級組長,這女孩情況怎麼樣。年級組長回答,武校長,我們已經高度關注,孩子很好,一切正常。

這個孩子的問題,是家庭教養方式不當造成的。當時如果讓家長把她領回去,她跳樓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七十,留在學校跳樓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三十,但學校所負的責任就是百分之百。

但我認為,為了一個生命,要學校多承擔百分之六十、七十的責任,冒著賠五六十萬的風險,也是值的。因為,多少錢也買不回一個生命。(熱烈的掌聲)

每一個成長著的生命,都會犯錯。

我小時候也犯過錯,和小夥伴一起偷過樹上掛著的橙子、柚子,偷過黃瓜。讓我們改正錯誤的,不是那些罵得凶的人家,而是那些對我們這樣說的人家:孩子,現在果子還沒成熟,不好吃,待成熟了,摘下來我們一起吃,好不?

家長面臨孩子問題時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發展方向。

前幾天上海跳橋的少年,他在輕生之前就曾受到母親的責罵。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這樣的情況離我的家庭遠著呢。不要說這樣的話,這個17歲少年的媽媽,責罵孩子的時候,也沒有預料到兒子會以跳橋的方式,來了結自己的一生。

2.要相信成長的可能

成長,有普遍成長的規律,也有個體的差異性。

對於孩子,我們要明白,只要不遮擋住陽光,他就可以生長!

我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看到了太多優秀的學生,也看到了更多普通的學生。家庭教育永遠是個迷,一千個家庭就有一千個家庭教育的模板,每個人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一定會有一個幸福的成年。

還有人說,成年之後的行為,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心理的軌跡。意思大同小異。

我7歲之前,由奶奶帶,一個星期最多見父母一面。平時,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裡,好像沒有一樣。

一個星期父母回來,奶奶便告狀。父親板著臉,只說一個字——「打」。(笑聲)除了這個字,再沒有其他的話,沒有!更沒有期望中的溫存:「寶貝,爸爸想你了。」

後來父母親下放到農村,我和弟弟隨著父母從這所學校到那所學校,便沒有固定的家了。

第一個住的地方是牛棚,第二個祠堂,第三個地方是借住在一個農民的柴房裡。我和弟弟心裡盼望著,什麼時候才能有個固定的家啊。現在看起來好像挺牛叉的我,也有著這樣的童年。

其實,能夠成長成今天的這般模樣,與童年時我的心有所歸依是有很大關係的。我遇到了愛我愛得純粹和義無反顧的人——我的媽媽。

科胡特曾說,對孩子要「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一下子就被打動了,這正是母親愛我的情形。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沒有對我講過一句重話,我不知道罵人的話從她嘴裡講出來會是什麼樣子。她總是在呵護我和弟弟的成長,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家。

現在,我們大家的居住條件好了,住別墅、住洋樓,住城市中心花園,我認為這還不是真正的家。

真的家在哪裡?在孩子的心裡!如果父母曾在他心裡留存過溫暖,那溫暖的所在,便是家。(熱烈的掌聲)

小時候,我們兄弟倆讀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父親對小兒子偏愛一點,因為他的心算能力很強。父親報個數學題,啪,他馬上就算出來了,我算不出來。也不是算不出來,我緊張啊,見到父親就緊張。

那個時候豬肉7毛6一斤,父親就說,我有5毛錢,你們倆算一下,能夠買多少兩多少錢的肉。我弟弟很快就算出來了,我父親就誇他,棒,真棒!我都不知道他講什麼題目,因為我緊張去了。父親一聲嘆息,哎呀,你真是沒出息!

父親那樣的教育,對我的打擊是很大的,我感到很自卑,幸虧有媽媽。

媽媽不當著父親的面,和他發生爭執,只在我們倆單獨相處時對我說,你有很多弟弟沒有的優勢呢!你不曉得,1歲多的時候,你就可以把花露水的蓋子擰開,你不知道自己的動手能力有多強!我聽了很受鼓勵!

媽媽經常表揚我,有一次大約是沒什麼好夸的了,看我發獃,居然誇我「我看你長得蠻清秀的呢」。我認為,她這就是不帶誘惑的深情,純粹地去鼓勵一個渴望滋養的生命。(熱烈的掌聲)

後來,我每次去賣肉的時候,都會想5毛錢能夠買多少肉。後來終於想明白了,豬肉多少一斤,給多少錢砍多少肉給我,那是賣肉人的事,我要算這個幹什麼?(笑聲)

上了大學之後,我才知道,自己的數學和物理其實都挺強,只是和弟弟相比數學差了一些。弟弟後來去了美國,他現在在美國做終身教授,研究的就是數學,他的數學能力的確比我要好(笑聲)。

前不久,他對我說,回眸幾十年,我們兩個人的人生之路,有巨大的差異,但是你的努力你的成就非常令我感動。瞧,別看我在青竹湖做了個小小的鄉村校長,他這個大學教授還是蠻認可的。

就在前幾天,一個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來到我辦公室。這是一個讀初中時成績很不理想的學生,他說:「沒有什麼特長,我唯一的特長,就是當著一千多人的面,站在舞台上,去做大合唱的指揮。可是,當是讀書的學校里只搞學習,不搞活動,讓我的這個能力得不到發揮,很壓抑很自卑。終於有一次全校合唱比賽,機會來了,我站到了舞台上做指揮,當聽到場下雷鳴般的掌聲,我感到自己從此站起來了。」

這個孩子現在與中戲的教授一起做一個項目,要讓戲劇進入校園的生態。

很遺憾,他與一些校長聯繫,有些校長的回答是,我們有很多很多的學習任務,哪有精力顧得上戲劇?學生們做題都做不贏。

他讓我陷入了沉思,陪伴孩子,我們得看到這個孩子成長的差異性,不能用是否會刷題來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這個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如果學校不給他提供表現的舞台,那麼他就會是分數評價標準里的次品。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凡物莫不相異,天地間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差異正是美的呈現,沒有差異,我與你一樣,你與他一樣,千篇一律,這世界多沒意思。看到了生命的差異性,就看到了成長的可能性。無論什麼樣的家境,無論什麼樣的天性,我們都有理由相信,這個生命有成長的可能!

3.打開成長的格局

孩子的成長,既要有自我的生長,更要有家國的情懷。

阿拉伯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紀伯倫有一段名言:「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非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尊重他們的想法,又要幫助孩子打開成長的格局。

我很認同黃耀紅博士的說法:一個人的自我實現,不可能離開民族、國家和社會,因此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命將在廣闊的社會獲得豐盈,我們可以拼盡全力,像孩子期待的那樣,卻不能讓孩子成為我們當年那樣,因為,時間不會在某一處停留。

孩子要走出精緻的利己主義,家長要有大格局、大視野。

《新課程評論》的主編鄭艷,給我講了她兒子成長的故事。

「今天下午放學後,子煦應該參加一次英語糾偏,英語是他最弱的科目。

我還在家長會中,收到他的信息,他希望我代他向英語老師請假。

我發現,即便中考臨近,他的選擇,依然把情誼放在功課前面。

我心中默默感動,如實向老師說明情況,請了假。

」子煦這三年里成績從來沒有連續兩次穩定。我沒有著急,因為我從孩子身上,照見了自己。我就是一個喜怒形於色,容易漂起來的人。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然後跌倒,爬起來拍拍灰塵再起步,幾十年沒有長進,如此不斷反覆。何況少年心性,絕大部分做不到謹慎持重。

「我珍惜的是,和孩子陪伴的日子。從他出生到現在,我許多方面做得差,但十五年里,我努力帶著愛和溫暖陪伴他,只要他在我身邊,臨睡前,我都會撫摸他的額頭,感謝他讚美他或者鼓勵他。

「上周末讀到他的發言稿,今晚讀到他寫我教他插花的作文,都令我意外,令我感動。我發現,陪伴已經內化成孩子溫暖的庫存。

於我,無論孩子中考、高考結果如何,有這些彼此陪伴的庫存,足矣。」

鄭主編的做法,是應試教育大環境下的一股清流。

家國情懷,說起來大,做起來小。小到我們家長陪伴孩子時的一舉手,一投足。大格局,就在家長的一言一行里。這便是我今天的主題《有大格局,做小事情》。

謝謝各位的聆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UQtpG0BMH2_cNUg5T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