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再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不懂這5點

2019-07-09     粥左羅頻道


作者 l 文七君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大家好,我是文七。

上周末跟一個朋友見面聊天,他說最近在研究韓寒的雜文,學習他的犀利文風。這讓我想起來韓寒的第一部電影《後會無期》,裡面就有一句相當犀利的話: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有用麼?有用。但為何我們讀過一堆書、聽過不少大咖演講、買過很多知識付費課,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估計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樣的疑問。

這篇我們就探討一下這個話題。不懂下面這5點,聽過再多道理,恐怕也過不好這一生。

01

世上沒有萬金油的道理

當你看過很多道理的時候,你會發現:

同一個理論觀點,正著說沒錯,反著說竟然也對。

比如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每個中國人都聽過這個道理。它說:人唯有善於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獲得成功。

這個道理對嗎?對啊。

但是《精英日課》的萬維鋼老師就有不同觀點:「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許多研究都在驗證,在田徑賽場上失誤一次的運動員,再失誤的幾率比別人高;在手術台上失敗過的外科醫生,再失敗的幾率也比別人高。

「一個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性也許是習慣性地再次失敗,還不如新人。」

那麼,到底該信誰的?

兩種觀點,都沒錯。因為他們說的「失敗」不是一回事。「失敗是成功之母」里的失敗,是「好的失敗」,能從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而萬維鋼老師說的失敗,是「不好的失敗」,很多失敗帶來的傷害大到不可彌補,應該儘可能去避免。

菲茨傑拉德有句名言: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頭腦中能不能同時存在兩個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越是聽著相反的道理,越需要用腦子思考,反覆辯證。

世界在發展,信息在流動變化,知識在不斷的疊代,人也在不斷地成長,認知需要不斷的升級。我們在接收道理的同時,需要懂得辯證思考。

很多道理都是互相矛盾的。運氣重要還是努力重要?保守好還是進步好?固定時間寫作還是靈感來了再表達?這些問題,每個都能從正反兩面說出很多道理來。

真理的背面,不一定是錯誤,也許是另一個真理。

遇到具體問題怎麼辦,沒有固定的行動指南,沒有標準答案。你必須參考兩方面的道理,加入獨立思考,自己做決策。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聽道理不如捂上耳朵。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論。每個理論、思維、知識、技能,都有它適用的場景。

在看似互相矛盾的道理中,找到那個剛剛好的動態平衡點,形成獨立思考,是真正吸收道理達到認知升級的關鍵一步。

02

每個人都有思維誤區

這兩天我在看關於睡眠問題的書,書里講到伴侶的作息同步才能更高效的休息。我把這個觀點跟我夜貓子老伴兒一講,他說:

「呸!papi醬跟她老公作息一點都不一樣,她老公每天幹活到凌晨,還不都各自睡得好好的?」

我老伴兒此時就陷入了一個思維誤區:把papi醬的個人案例,當做大眾適用的方法。

我們有很多思維誤區,比如喜歡把特例當慣例(有些偽成功學就喜歡把名人的偶然性成功當成普通人的行為榜樣,割大家的智商韭菜),比如只從一個角度出發看問題。

我們都聽過一個放羊娃的故事:

記者在陝北黃土地採訪一個放羊娃——

記者問:「你每天都在幹什麼呀?」

「放羊。」

記者又問:「放羊為了什麼呢?」

「掙錢。」

記者再問:「掙了錢呢?」

「娶媳婦。」

接著問:「娶了媳婦呢?」

「生娃。」

記者不放棄:「生了娃呢?」

放羊娃想了想,說:

「放羊。」

這是個聽起來很純真的故事,但若遷移到個人成長上就很可怕。

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娃-放羊這種閉環,就是單一視角導致的認知狹隘。

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單一視角就能讓人狹隘到可笑,但自己卻深陷其中,毫不自知。

人的思維誤區當然不止以上兩種,我只是舉這兩個例子來說明:思維誤區阻礙著我們的認知,影響我們看清道理。

人的思維方式就像一個作業系統,道理只是一個個APP。一個人陷入了思維誤區,作業系統沒有升級,再好的APP也運轉不順暢,接收訊息時就會出問題。

只有走出思維誤區,才能看清道理。

如何避免陷入思維誤區?

分享一個查理·芒格受用一生的認知思維工具——多元思維模型

「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頭腦里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by 查理·芒格

在芒格看來,世間萬物相互作用,只有把各種知識結合起來,從每個學科總結出特定的思維模式加以整合,才能獲得全面的知識,做出正確的決策。

多元思維模型的核心,就是跨學科學習。查理芒格提到了多元思維模型的工具:決策樹理論、會計學、質量控制理論、誤判心理學、微觀經濟學等等。這些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對形成多元思維認知有很大幫助。

一個人通過跨學科學習,跳脫自己的思維誤區,建立多元思維,才能更有效的接收信息,真正聽懂道理。

03

認知思維需要不斷強化

有的時候你發現,即使有意識的建立了多元思維,我們也依然對「道理」無能為力。

遇到問題時,我們常會忘記那些醍醐灌頂的道理,事後才一拍大腿:哎?我當時怎麼忘了?!

這事還真不賴我們。

人的大腦有兩套系統,左腦負責理性思維,右腦負責感性思維。我們聽到的所有道理和知識,都是由右腦先吸收成故事,再轉化到左腦形成邏輯總結,成為自己的觀點,然後再次轉化到右腦,形成你自己可以講出來的故事。

概括的說,我們大部分懂得的道理,都是左腦對右腦的邏輯歸納。這個歸納有效,但並不全部覆蓋。畢竟左腦不是右腦,難免會丟失很多維度。

你聽懂了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到底有多重要。

你在當下懂得這個道理≠面臨選擇時能想起這個道理。

吳伯凡老師在《認知方法論》中對這一現象有很好的解釋:

「所謂的認知就是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建立一個高帶寬的專線連接。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偶然連接的,但神經元連接的一個規律就是:你只要不斷地重複,它就會從偶然一次連接開始,逐漸建立一種固定的連接,而且這種連接重複的次數越多,連接就越穩固。」

在前一篇《會說話的人,一開口就贏了:頂級說話高手的6條溝通建議》里,有個讀者給我留言:「有道理,然鵝,我頭腦一發熱就卡殼子了。」

這個症狀太典型了,我也一樣。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關鍵時刻想不到。怎麼辦?一次想不到,就多想幾次。當時想不到,事後要反省。

很多道理,講一遍是沒有用的,那還是「別人家」的道理。只有通過多次感受強化,融入到生活、學習、工作中,才能形成認知,才不會在需要使用時忘掉。

認知思維的強化,就是需要不斷的查漏補缺,形成更完善的系統,才能有效的輸出,變成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04

你聽過的道理,並不是你掌握的能力

有些朋友看到這裡急了:「我興趣廣泛,物理、天文、文學、心理學都訂了很多大課在學。我思維挺多元的,記性也不賴,為啥還是不行?」

別著急,你大概是遇到了這個問題:誤以為自己掌握了聽過的道理。

聽過,知道,懂得,都不等於掌握。

「知道/懂得」是指一個人對於事實或道理有認識;而掌握,是指了解事物,能充分支配或運用。

他們的本質區別在於:聽過了這個道理後,能不能學以致用,把它變成你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的道理,並沒有為我們所用,內化成我們的能力。

知識不是力量,運用知識才是力量。

就像寫作一樣,我們搜集前人的知識作為素材,但那只是基本的數據和信息。把這些基本數據和信息融入自己的思考架構、邏輯框架,自己下筆來寫,才變成自己的文章,你才具備寫作的能力。

不加入理解思考的文章,是洗稿,不是寫作;不加入理解思考不去踐行的道理,是復讀,不是掌握。

舉個例子來說,讀大學的時候,誰都聽過「選擇大於努力」這個道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人在工作的時候,做到了自主選擇?每年有無數求職者在渾渾噩噩的找工作,只為了一份薪水。

只有碰釘子了,工作力不從心了,沒法升職加薪了,我們才懊惱的想起來「選擇大於努力」這個道理。此時再去踐行這個道理,一定對它有更深刻的認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聽了千遍萬遍。而真正去應用它的人,又有幾個呢?道理聽了千萬遍,做起事來還是拍腦門。晚上想想千條路,明天還是走原路。

去做,去嘗試,去實踐。把道理內化成自己的思維認知和行為模式,你才真正掌握學到的道理,把它們變成處理問題的能力。

我在學《武志紅的心理學課》時,武志紅老師也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看法,分享給大家。

有位來訪者感覺一直以來自己的腦子就像一個椰子殼,裡面塞滿了紙條,每個紙條都是父母給她的一個道理。

當遇到一件事情時,她會從椰子殼裡試著調出一個相應的紙條來,然後按照這個紙條去行動。幾乎沒有哪個紙條是自己寫的,都是父母灌輸的、看上去很好的道理。

這些被灌輸來的道理有很多缺陷:

—— 從裡面調出來一個合適的紙條不容易,有時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調動;

—— 每當調用一個紙條時,身體似乎都不願意;

—— 這些紙條經常相互矛盾,衝突得很厲害。

因此,武志紅得出一個感悟:

「一個道理必須經由你自己身體的證悟,否則這個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

你看,當你不去思考不去踐行不去證悟的時候,道理不僅不讓你過好一生,還會讓你產生心理疾病,讓你過垮一生。


05

沒有速成的人生秘籍

我見過很多問「為什麼沒法過好一生?」的人,連30歲都沒到。

有些人學到了一個道理,就想著馬上實現人生騰飛。學了兩節職場進階的方法,老闆還沒給自己漲工資,就說:「什麼破道理,屁用都沒有!」

想要這種速成的人生秘籍,別說人,神仙也給不了。你看仙俠電視劇里神仙怎麼施法的?是不是也得指手畫腳張牙舞爪一遍遍的做動作?

即便神仙也得做時間的朋友。

今天讀了《唐詩三百首》,明天、後天、下星期也寫不出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上周看了職業規劃的方法論,下個月也變不成職場精英。我們學再多東西,都無法一蹴而就。

同樣的,再牛的道理,也沒法立馬改變你的人生,升級需要時間,認知需要積累。

我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積累的魔力,相信延遲滿足。

當一個人跳出思維誤區,有意識的學習道理,通過辯證思考和反覆實踐,把道理內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後,他掌握的這些道理,只需假以時日,一定可以助他過好此生。

所以,希望我們都不要年紀輕輕就給自己的一生下定論,覺得沒有過好。把道理轉化為我們的個人能力,日進一寸就是成功。

與大家共勉。

本文來源:公眾號 @粥左羅,作者文七君。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uliEWwBmyVoG_1ZcN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