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江不流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01
中國人有一項歷史悠久的愛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之後,就難以自拔地變得好為人師。
前幾天,萬科創始人王石老師,出版了自己的第10本新書,《我的改變:個人的現代化40年》。
新書面世之際,王石接受澎湃新聞採訪。
提及當年「勸年輕人不要急著買房」,這次王石直接現身說法,以過來人的口吻勸誡:
年輕人做什麼事都不要著急,你們有時間。年輕人一定要想想,你到底想做什麼。
我朋友,華大基因的汪建,他女兒在高考前跟他說,爸爸,我不想上大學,我想跟著你去登山。一年之後,他女兒又說,想去讀書了,結果一考試就被杜克大學錄取了。
畢業找工作時去了麥肯錫,面試本來20分鐘,後來她和面試官聊了一個多小時,因為面試官竟然也是登山愛好者!當時她就被錄取了,面試官說:杜克大學畢業的人很多,能登雪山的有幾個?
現在的年輕人太急躁了,沒想好自己的目標之前,先做公益,或是探險去,別老想著賺錢,別被一些東西困住。
Amazing 。
7年前的晚秋,王石與原配髮妻王江穗離婚,投入「獨立貴族」田朴珺懷抱。
時年,王石61歲,田朴珺31歲。
老當益壯。
如今,功成名就的王石化身人生導師,建議年輕人「不急賺錢先探險」。
站著說話不腰疼。
看似沒有關聯的兩件事,卻殊途而同歸,印證了王石的題眼,不外乎兩個字:
腰好。
澎湃新聞的記者,想必也發現了其中的微妙之處。在王石說出上面那段話之後,緊跟著接了一句:可能很多年輕人還沒有完成自我的積累,家庭條件也不夠富裕。
王石回答:
「我不否認,我去深圳創業前,我的家庭有些背景,算是一個小的官二代吧。但不是所有有背景的創業都能成功,有幾個做大的?現在回看,我覺得自己挺優秀的。」
我當然不否認王石老師,是一位「挺優秀的小官二代」。但我還是情不自禁想起了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里,寫過的一句話:
他還太年輕,尚不知道回憶總是會抹去壞的,誇大好的。也正是由於這種玄妙,我們才得以承擔過去的重負。
同樣還是王石,這兩年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達過自己的「人生三段論」。
《人物》雜誌根據王石口述,這樣寫道:
「人生的第一個33年,他找到了深圳。第二個33年,他創辦了萬科。現在,王石總喜歡說,這是他第三段人生的開始。」
今天,我想寫下33歲之前的王石若干事,看看當年作為年輕人的王石,是如何「不急躁,不想著賺錢,先做公益,先探險的」。
02
王石33歲那一年,也是中國的企業家元年,1984年。
這一年,馬雲考入杭州師範大學外語系,王健林從部隊轉業到大連西崗區政府,柳傳志離開看報喝茶的溫馨辦公室創辦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張瑞敏被派到青島日用電器廠下屬的一個小廠當廠長。
而千里之外的王石,也開啟了自己星辰大海的征途,成立了一家名為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的公司。
四年之後,公司更名「萬科」。
值得一提的是,王石成立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時,帶上了300萬元的啟動資金。而同年創業的柳傳志,懷揣的不過是中科院20萬元的投資。
問題來了,在全國人民還在為「萬元戶」歡呼鼓舞的80年代,王石創業的第一桶金,從何而來?
故事要從7年前說起。
1977年,開國上將王震將軍的下屬王輝之子王石,與父親當年的老戰友,後來的廣東省委副書記王寧之女王江穗,相識並結婚。
隨後,王石的發展變得順風順水。
3年後,順利離開父親浸淫多年的鐵路系統,進入廣東省經貿委。
又三年,一個春天,王石在家遇到一對從深圳前來的農民夫婦,那是當年岳父在深圳下鄉時借住過的農戶人家。
從前土裡土氣的農戶,如今丈夫穿著台灣產的淺灰色夾克,妻子燙了個電視上才能看到的時髦大卷髮。
這幕場景,給32歲的王石帶來的衝擊,絲毫不亞於多年後的捐款門和寶萬大戰。
王石決定南下,帶著科級幹部的身份,進入特區最有特權的公司:深圳特區發展公司。
30年之後,榮耀加身的王石在自傳《道路與夢想》中,開篇第一章就以「紅與黑」為題。
1983年5月7,「懷揣一顆法國小說《紅與黑》中的主人翁於連一樣的個人拼搏野心」,王石走出綠皮車廂,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巨大而轟鳴的建設工地,「興奮,狂喜,恐懼的感覺一股腦涌了上來,手心汗津津的」。
最終,撫平王石那顆「興奮、狂喜和恐懼的野心」的物件,是玉米。
那一年,泰國正大集團和美國康地集團合資在深圳成立正大康地,主營養殖飼料。
從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巨型飼料儲存罐里,王石看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機會。
飼料的主要原料是玉米,正大康地苦於拿不到批文,解決不了航運問題,只得眼睜睜放著東北的廉價玉米不用,轉而以高昂的代價,從美國和泰國進口。
正大康地難於登天的事情,王石做起來卻易如反掌。
左手捏著父親柳州鐵路局局長的交通資源,右手攥著深圳特區發展公司的特權,背靠岳父地方大員的行政背景,不僅迅速拿下信用證,還讓廣州海運局專門開闢了一條從大連直通深圳的新航線。
一艘艘滿載玉米的遠洋貨輪,出渤海、過黃海、越東海,乘風破浪六千里,一直駛進深圳的赤灣碼頭。
短短几個月,如今的「白手起家」王主席,當年的「空手套白狼」大師,就憑藉玉米生意獲利300萬元,也為自己星辰大海一般的創業征途,運來了第一桶金。
這一切無可厚非,因為那是政治資本合法套現的時代。
價格雙軌制之下,大大小小的倒爺在中華大地風起雲湧。
新華社一名記者曾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天津的一個旅館裡,一個倒騰鋼材的倒爺將一張鋼材提貨單賣給同房的另一名倒爺,每噸加價200元;第二名倒爺再順手賣給第三名倒爺,然後第三名又找到第四名……
最後提貨單沒出旅館,價格就由每噸700元漲到1600元。
只是如今,回看年輕人王石的種種,只見野心、慾望和機巧,不見公益、探險和登山。
一位自稱接近王石的地產從業者,曾在網上發帖透露:
「王石的突出特點是由於天資和能力偏弱,在當年人才濟濟的深圳,他不跟大家一起玩通常大家都玩的遊戲或活動。無論是火遍深圳商界的桌球、保齡球、高爾夫,甚至桌球、羽毛球、網球,他都不參與。」
中國人有句老話:無巧不成書。
出了十本書的王石,人生又該有多少巧合?
03
我還想再說一下,王石口中的朋友,汪建的故事。
2003年上半年,SARS病毒席捲中國。
從北京到上海,從廣州到深圳,往日車水馬龍的街道那個春天格外寂寥。
人們窩在家裡,神往著電視中傳來的王石登頂珠峰的畫面。
而在北京順義的華大基因實驗室里,汪建和他的團隊花費36個小時,破譯了四株SARS 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隨後又成功研製了SARS診斷試劑。
國家領導人接見,一時間殊榮加身。
同年秋天,兩人相遇,並在往後的歲月里,開啟了一段「過命的交情」。
2006年,王石以一句「深圳是不需要認識人的城市」,一個「10000平方米3年免費的辦公場所」許諾,和一份「花費999萬成為亞洲基因測序第一人」的見面禮,力邀汪建南下。
華大基因落戶深圳,2017年7月14日深交所上市,創始人汪建邁入百億俱樂部。
看明白了嗎?
王石口中那個不高考、先登山、走進麥肯錫的勵志女孩,是一個百億富翁的女兒。
斗膽一問王老師:您讓我等無權無勢、無房無錢的年輕人,顏面何存?
說來也巧,我今年32歲,與當年南下深圳的王石,恰好同齡。
5年之前,我曾在一家傳媒公司,做著旅遊廣告營銷的業務。
公司承包了宣傳部直管的省級新聞門戶網站的旅遊頻道,我們打著「記者」的名義,在下屬各市縣旅遊局活動。
一邊寫著宣傳報道,一邊賣著網站的廣告位,獲得經營性收入。
我運氣好,拿下過一個大單。按照公司規定,可以拿走4萬元的提成。
第二個月的工資發放日,實到只有2萬。
那一晚,我在辦公室坐了很久。等到同事們都下班後,才輕輕敲響了老闆辦公室的門。
「你還年輕,公司提供給你這麼好的平台,結識的都是科級、處級幹部,這種資源你這輩子都會受用無窮。不要計較那點錢,公司也在創業階段,互相體諒,以後做大了,你就是核心元老。」
好歹是跑業務的人,我當然不傻。哭窮,說自己確實經濟壓力很大。
「年輕的時候,要學會受點委屈,我當年也是這麼過來的啊。不要只想著眼前,看遠點,你在公司收穫的資源,可遠遠不是錢能衡量的。」
別以為這是我編造的笑話,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那麼一群既得利益者、一群成功人士、一群所謂的過來人,動不動就勸你忍、勸你退,勸你別把勞動成果、合法收益看得那麼重,勸你眼光放長遠、別只盯著眼前。
卻全然忘了,自己當初是怎麼拼著命往上爬的;全然忘了,在他們的世界之外,還有無數年輕人,已經熬不過眼前了;全然忘了,階層遷躍、改變命運,是每個人的正當需求。
這種人,不是蠢,就是壞。
如果你也是那個「點個外賣都要對著價格斟酌再三的年輕人」,請對他們說:
莫欺少年窮,更莫當少年傻。
本文來源:公眾號 @粥左羅,作者江不流。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NtRiW4BMH2_cNUgdT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