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採購或是供應鏈工作的管理者,要善於對採購與供應的績效進行分級管理,通常需要從以下4個層面著手:
1,採購部門對供應商的績效管理。
2,公司對採購部門的績效管理;
3,採購部門對採購人員的績效管理;
4,外部機構對公司的審計中所涉及到的採購事務;
先釐清這4個層面,然後再將績效管理分解成4個過程——即先定義績效與績效管理,然後設定指標,再明確測量工具,最後是績效考核與反饋。例如可以把戰略層級定義為核心成功因素。向下分解把策略層級定義為關鍵驅動要素。然後利用戰術層級產出衡量指標和行動計劃。例:內外部客戶增值分解為供應質量安全和採購最佳實踐的應用。衡量指標就是各項採購合格率和因採購導致的非計劃性缺貨等。
(一)對供應商的績效考核,應當按照兩大維度設定:
1,供商行業資源集中度和優勢系列考核項目;
2,供商對買方依存度依賴程度系列考核項目。
圍繞這兩大維度,再制定一系列的指標進行考核,將供商分為核心、補充、潛力、淘汰4種情況,然後各個擊破。
其中行業集中度和行業優勢,可以從供商的行業綜合排名、市場占有率等宏觀指標進行評分;再對供應量或金額份額占比進行測量;還可對多家供應同一產品,所形成的不同合同價格進行對比,定價高者通常意味著博弈力強勢地位。至於質量問題放在此維度或另一個依存度維度均可。
在供應商對買方依存度方面,可從供應的及時性、配合度、誠信三大方面進行考核打分。與之前介紹的供應商行業集中度維度得分情況,共同形成其四象限坐標系中的位置。
績效考核的結果可應用在三個方面:
1,形成配合雷達圖的多維度等級評定。
2,針對核心、潛力、補充型供商的開發。
3,利用採購配額的調整,形成對供應商的獎懲機制。
(二)對採購部門的績效管理,可按照平衡計分卡分解的四個維度來劃分:
1、平衡記分卡之財務層面:
1)主要考慮採購綜合成本指標,例如建立市場價格的標杆體系、加權單價指數、採購成本率等,與各項採購預算進行對比;
2)資源型採購的投資回報指標;
3)以庫存為主導的流動性和速動率指標。
2、平衡計分卡之內部管控層面:
1)戰略採購優勢,包括 a)協同市場保證新品創新、b)規範標準可視化採購流程、c)成本比較優勢;
2)內外部客戶增值,包括 a)安全可靠高質量供應、b)業界最佳採購團隊標杆;供應鏈響應速度,包括內部創新穩定和縮短前置期。
3、平衡計分卡之客戶層面:
1)內外部質量協同,提高差異化競爭力。包括 a)高效供應服務、b)連續合格的供應、c)採購與供應聯合績效;
2)雙贏內外部供應關係。包括 a)供應源開發和供應基礎合理化、b)為企業所在地和行業上游帶來積極的變化和發展、c)推行環保和綠色採購、d在公平交易下的合規採購。
4、平衡計分卡之學習發展層面:以打造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團隊為核心因素:
1)開創符合企業價值觀文化的組織環境,a)計劃和實施個人KPI、b)員工滿意度測量和保留關鍵員工;
2)提升團隊成員的專業技能,a)內外部員工定期專業技術培訓、b)定期輪崗;
3)提升管理技能和領導力,a)核心管理技能培訓、b)全員營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