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真贗圖文對比(六)

2019-05-20     國玉彩虹

真品名稱: 玉觿 良渚文化 長6厘米,最寬1.2厘米

1977年江蘇吳縣張陵山5號墓出土質呈淡綠色,表麵灰黃沁。扁平形,作獸牙、獸角狀。以透雕技法琢出似一側面戴冠人像,作風樸拙。觿是上古時期人們結繩記事時的解結工具,後逐步演變成一種隨身佩掛的象徵器,《禮記》:「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劉向《說苑》:「能治煩決亂者佩觿。」此件是現所見到的最早玉觿,也是迄今史前之獨一作品。

仿品名稱: 仿良渚文化玉觿 現代 長9.7厘米

此觿時代原定為良渚文化。玉質赭紅色,間雜黑色。器形接近真品,但顯著不同之處為:1.整體上,真品略如彎月形,刀工樸拙有力;仿品則平直不彎,刀工缺乏剛質感。2.細節上,真品略似人形,無具體五官;仿品人形則刻出五官中的眼、鼻、口,此種做法不見於這一時期的出土物中。3.玉質上,真品呈自然受沁的灰黃色狀;仿品色澤濃重,無歷千年之態。

真品名稱: 獸面紋玉圭 龍山文化 長17.8厘米,寬4.6厘米

1969年山東日照兩城鎮出土質呈墨綠色,局部有白色斑和乳白色浸蝕。扁平體,中部斷接。上端平直,下端單面刃,磨製光滑。上部兩面均陰線琢一獸面紋,頭戴「介」字形冠,獸面以兩眼為中心,用旋轉的曲線環繞其展開,形象猙獰。此類獸面紋玉圭為龍山文化所獨有。

仿品名稱: 仿龍山文化獸面紋玉圭 長14.6厘米,寬5.3厘米

此圭時代原定為龍山文化。玉質墨綠色,大部灰白沁。造型與真品近似,當系直接仿製,琢工較好。但二者仍有區別:1.外形上,真品窄長,線條肯定挺拔;仿品寬短,線條遲疑不暢。2.技法上,真品獸面紋陰線剛硬古樸,富有原始工藝特點;仿品陰線微帶隱起,線條過於柔暢滑利,具現代工藝特點。3.玉質上,真品灰暗沉著,有久遠之氣;仿品雖經做舊,灰白沁仍然跳眼,有過新之感。

真品名稱: 四孔玉刀 龍山文化 長48厘米,寬13厘米

1969年山東日照兩城鎮出土質呈青綠色,周身有褐色沁。長方形,雙面刃,磨製光滑。單面鑽有四孔,三孔近刀背處,一孔位於尾端中部。4多孔玉刀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一般不作實用,而是禮儀用器。

仿品名稱: 仿龍山文化四孔玉刀 長29厘米,寬8厘米

此刀原定品名為玉笏,時代未標。玉質土黃色,局部有赭紅沁。從形制看,應仿龍山文化,與真品不同之處在於:1.外形上,真品前寬後窄,邊線勁利;仿品前窄後寬,邊線不挺。2.玉質上,真品沁色由里發散,細裂如冰紋;仿品沁色附著於表面,系人為短時強力而成。

真品名稱: 玉三牙璧 龍山文化 直徑8厘米

1978年山東藤縣裡莊出土質呈淺灰色,扁平狀,中部鑽一大孔,外緣等距突出三個大牙,方向、形狀一致,各大牙之間又等距琢出四組小鋸齒形牙,每三小齒為一組。這種三牙璧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汶口文化亦偶有發現,以前稱之為璇璣,認為是天文觀測儀器。現一般認為是一種異形璧,或謂之戚璧,供裝飾之用。

仿品名稱: 仿龍山文化玉三牙璧 直徑7.5厘米

此璧原定品名為璇璣(戚璧),時代定為西漢。但從出土資料來看,此種牙璧一般多為史前器。玉質褐色,造型與真品類似,但細察之,仍有相異之處:1.外形上,真品外圈如用虛擬線加以連接,可形成一整圓,這是早期同類器物的做法,因為它是在圓環形器基礎上再琢出齒牙的;而仿品則不能。2.齒牙上,真品三大牙之間各有四組小齒牙,每組有三小齒,每組、每齒均對稱,排列規則,齒口銳利;仿品三大牙之間只一組三齒,且齒口圓鈍。3.玉質上,真品質樸色雜,有歷久之氣;仿品色澤一致,多有蝕斑,不似自然形成。

真品名稱: 虎面玉飾 真品年代石家河文化 尺寸不詳

1989年湖北荊州天門出土質青綠色,表面受灰白沁。圓雕,作一虎面形,陰刻單圈眼,長眉,寬鼻,兩耳半凹,內各鑽一小孔,面部中間起脊。這種造型的虎面傳世品時有所見,以前多斷為三代,現知為石家河文化所特有,為其代表性器物之一。

仿品名稱: 仿石家河文化虎面玉飾 寬2.4厘米

此虎面時代原定為西周。玉質青色,大部分有褐色沁。仿品形貌略同真品,細微差別在於:

1.局部上,真品雙目較平,眉弓較窄,耳內穿孔較小,面中部有突脊;仿品雙目突出,眉弓較寬,耳內穿孔較大,面中部無突脊。

2.玉質上,真品沁色似雞骨白,原色與沁色交互融合;仿品原青色缺乏舊氣,沁色過艷,二者分界明顯,頗不協調。

真品名稱: 玉馬 商代 長6.3厘米,高2.9厘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質青白,微有沁蝕。扁平體,作一馬行走狀,俯首,「臣」字形眼,張口,豎耳,琢出頸部鬃毛,足肢粗短,長尾下垂,尾末磨成斜刃,馬耳後穿一孔,可穿系。這種玉馬在商代十分少見,也是玉器中最早的馬形象。

仿品名稱: 現代仿商代玉馬 長4.4厘米

此馬原定品名為立姿馬佩,時代定為殷商。玉質褐黃,微有沁斑,造型明顯仿真品,但技藝拙劣:1.整體上,真品體態勻稱,比例合度,頭、足、尾支撐有力;仿品頭重腳輕,比例失調,腿足肥碩無力。2.玉質上,真品純凈,沁蝕深淺自然;仿品雜渾,沁色做作。

真品名稱: 玉兔 商代 長10厘米,高5.8厘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質呈黃褐色,扁平體,作一奔兔之形。首略昂,雙圈大眼,張口露舌,鼻翼系刻出,長耳後豎,肥軀翹尾,足前屈,爪、趾畢露。前足處鑽一孔,可用於穿系佩掛。玉兔始見於殷商,商周時較為流行。

仿品名稱: 仿商代玉兔 長6厘米

此兔時代原定為殷商。玉質白色,局部有褐紅沁。姿態略似真品,區別在於:1.整體上,真品動感強烈,富有神韻;仿品似動非動,且前、後肢的結構、比例均不協調。2.細節上,真品鼻、舌、耳紋皆有表現;仿品則無,且無穿孔,與商代動物佩飾多有穿孔的特點不符。3.玉質上,真品採用商代常見之淺黃玉,光澤不甚強;仿品則用當時較少見之白色玉料,且沁色濃艷,有新染跡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Om7RGwB8g2yegND_8h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