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小學數學成績不錯,甚至還經常拿滿分,進入初中後,數學便開始下滑,出現成績不穩定的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這其實是因為初中數學和小學數學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小學階段,數學以基本概念為主,主要學的是數與數的關係,各種計量方法,四則運算,還有圖形的周長、面積計算等。並設置了大量應用題,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繫起來。
而初中數學則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包括計算能力、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除了方程、函數等章節有一些應用題外,其他部分基本是抽象的純數學問題。
因此,數學思維能力不好的同學,遇到初中數學,便會覺得學起來很吃力。那麼初中數學相比小學數學多了哪些變化呢?下面詳細說一下。
一、負數概念
小學數學裡,學生接觸到的都是自然數,或者分數。而進入初中後,開始出現負數的概念,很多學生覺得難以理解,而負數的計算、正負號的變化更是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的確,初中數學的知識點概念相比小學數學更深,更難,很多同學一下子適應不了,如果上課沒有聽懂,課後又沒有及時去弄明白的話,很容易失去對數學的興趣,甚至開始厭惡數學。
二、式子和函數
小學數學主要是學習數與數之間的運算,具體數字的加減乘除。而初中數學一開始便建立代數概念,用字母表示數,再引入包含字母的式子、方程的概念,然後開始函數學習。
其實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實際上有很多聯繫,初中數學是小學數學內容上的延伸與擴展。在初一開始前的暑假,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預習下初中數學課本,幫孩子提前建立起數與式的聯繫與區別,孩子正式學習時就會輕鬆很多,不會覺得那麼難以理解。
三、方程式算法
小學數學裡,應用題的主要解法是算術法,式子完全由數字和符號構成,而到了初中,解題的主要方法是方程。算術法和方程的區別是,一個是逆向思維,一個是正向思維,因此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我們一般使用方程。
孩子剛開始可能覺得不太習慣,不知道應該設哪個變量為未知數,這都是很正常的。可以挑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練習題,分類總結並找出規律,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