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胡可和沙溢有兩個孩子,大寶安吉懂禮、有包容心、懂得照顧弟弟;而二寶小魚兒卻非常地調皮,他是一個愛發脾氣、鬧情緒的小男孩。
有一回,胡可與孩子們一起吃飯,這時,小魚兒卻說:"媽媽,我想讓你陪我一起把玩具組裝起來。"
因為當時正在吃飯,所以胡可拒絕了小魚兒的要求。這時,小魚兒立馬起了情緒,他不想吃飯,並對媽媽說:"那你變,我吃!"胡可沒有滿足小魚兒的要求,小魚兒頓時就不想吃飯和哭鬧不止。
面對小魚兒突如其來的脾氣,胡可沒有怪罪孩子,也沒有順從孩子的想法,而是耐心地對他說:"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想讓玩具變身,想讓它們變成有武器的厲害的機器人。但是,這必須要等我們吃完飯再進行組裝,這個是規則,我們都要遵守啊!"
看完胡可的表現,我非常欣賞和佩服她的做法。每一個小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氣,他們甚至也經常發脾氣,關鍵是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發脾氣的表現。
哈佛大學講師、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Susan David曾說過: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那就是"情緒敏感力"。而取決情緒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他小時候釋放情感時,父母對他的態度。
先拋開"情商"這個大的概念,父母都知道發脾氣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沒有人願意去發脾氣,沒有人願意去面對著一個整日發脾氣的人。
同理,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會產生不耐煩的想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解決孩子發脾氣的情況,這就是父母的責任,同時也考驗著父母的功力。
一般來說,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可能有以下錯誤的表現:
1、 嚴格對待,讓孩子"心服口服"
可以說,這一種類型的父母比較急性子。當他們看到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心中的火氣同時也上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不僅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同時還要解決自身的情緒。
同時面對雙方的情緒,這可能有些複雜。這時,父母更傾向於去嚴格對待孩子,用嚴格的方式去平息孩子的情緒。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父母教育孩子過於嚴苛。父母清楚孩子發脾氣對孩子的未來沒有好處,所以也會採取一些嚴厲的措施來提醒孩子,發脾氣是不對的,不能隨便發脾氣。
2、 無可奈何,放任孩子不管
第二種類型的父母屬於"佛系"的父母,面對孩子發脾氣、鬧情緒,他們更多的是無可奈何。也許,他們心理煩躁,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於是,父母乾脆選擇不去干涉孩子的情緒。甚至,父母可能還會認為,小孩子嘛,在他們鬧情緒的時候,乾脆將他們晾在一邊。不一會兒,他們大概是能夠自己冷靜下來的。
3、 心疼擔憂,好聲好氣地哄孩子
第三種類型的父母屬於非常關愛孩子的類型,甚至他們還過於溺愛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在面對孩子鬧脾氣的時候,他們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緒上面,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問題。
於是,父母更多的是安慰孩子,好聲好氣的鼓勵和開導孩子,或者是滿足孩子的願望。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多是會感覺到幸福。因此,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較為不錯。
幾乎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都會鬧情緒、發脾氣,不同的是父母面對這種問題的方式。不同的處理方式反映出了父母的層次,也決定著孩子未來的高度。
不恰當的、錯誤的回應方式,將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商。現在,人們也越來越多地提及到,一個成功的人智商可能只是普通人的水平,但是他的情商卻是要比普通人高一些。
實際上,父母不恰當的回應方式,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情商問題,同時還會阻礙孩子其他層面的發展和成長。
1、 未能及時地排出負面情緒,造成"低情商"
也許在父母眼中只是一個很小的問題,但是在孩子眼中卻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如果父母不重視這個問題,那麼父母與孩子就會產生爭端和矛盾。實際上,很多親子之間的矛盾大多是由於父母與孩子看重的事情不同。
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孩子產生負面的情緒時,將會造成一個直接的影響,那就是孩子得不到認同,而孩子自身的思維、認知還沒有完全成熟。結果,孩子不能及時地排出負面的情緒。
這裡的"情商"更多指的是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從本質上來說,無法管理情緒,便是低情商的表現。
2、 將情緒帶到生活,造成"低情商"
若上文的情商指的是情緒管理方面,那麼在這裡的"低情商"更多指的是孩子人際交往上面的低情商。
情緒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若是孩子沒能找到情緒爆發的源頭,那麼情緒便會一直留在孩子的心理,並一直跟隨著孩子,影響著孩子的生活。
但是,孩子並不清楚究竟發脾氣有什麼壞處,結果,沒有人願意與一個經常發脾氣的人待在一塊兒。父母更喜歡乖巧懂事的孩子,同齡夥伴更喜歡積極正面的小孩子。
3、 心理受到傷害,造成"低情商"
"情商"除了只情緒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還將決定著孩子的心理狀態。哪些高情商的孩子,他們大多擁有一副積極樂觀的心理。
就算他們受到傷害、遇見不開心的事情,高情商的他們可以很快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以一副更好的態度來面對挫折和自己的脾氣。這一系列的調整使他們保持強大的心理。
而強大的心理能夠使他們保持"不敗之身",他們善於堅持、善於思考。人啊,除非自己真正地放棄了,否則就沒有真正能夠打敗他的東西。
既然情商對於孩子來說那麼重要,那麼究竟父母應該如何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呢?這裡有幾點建議:
1、 懂得接納和共情,保持包容心和耐心
文章開頭提到了胡可強大的教育功力,如果父母看過那期節目,就會發現胡可在面對發脾氣的小魚兒時,開口的第一句話便是"我知道"。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時,懂得接納和共情顯得十分重要和難得。若是父母能夠保持一種包容心和耐心,那麼無論孩子發多大的脾氣,父母的情緒都不會有太大的起伏。
而"我知道"就正好能夠體現出父母對於孩子的包容心和耐心。同時,這也是一種共情的表現。這句話在告訴孩子,父母懂得孩子的想法,他們不是在否定和責怪孩子,他們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
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那麼排斥父母了。
2、 與孩子平等交流,擺平孩子的"情緒腦"
不僅如此,胡可認為,親子之間的平等交流是很重要的,她說:"你根本不理解他的心情,你根本沒有去在意他的心情,他是很難接受的。"
腦科學研究發現:情緒系統先於理智系統發育並成熟。也就是說人類的"情緒腦"要比"理智腦"優先發育,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總是因為一點"小事"鬧脾氣的原因。
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情,孩子是"情緒腦"占優,所以孩子很容易發脾氣;而父母則是"理智腦"占優,所以父母會比較理智客觀地思考問題,不會像孩子表現地那樣情緒化。
明白了這一點,父母就知道自己不能隨便地去否定孩子,或者給孩子強行灌輸一些大道理,因為孩子更多的是會用"情緒腦"去思考問題。相反,父母應該運用平等交流,讓孩子逐漸地從"情緒腦"過渡到"理智腦"。
3、 設置一個界限,平衡愛與規矩
雖然說父母要學會包容與耐心,但是有些時候提出的要求非常地無理取鬧,不可理喻。若是這時父母仍是以耐心包容孩子,那麼孩子可能會更加無理取鬧和不可理喻。
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告知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設立一些規矩,不能讓孩子隨意地違反規矩。這樣一來,孩子也能夠培養起好的行為習慣。
面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父母一定要妥當地回應,這關係到孩子的情商。用恰當的回應,給予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吧!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