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個人,如果有,那一定是為孩子操碎了心的「媽媽們」。
前陣子完結的都市家庭劇《少年派》,自6月開播以來,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榜。
一同登上熱搜的,還有劇中被網友大呼「親媽本媽」的王勝男。
王勝男,一個控制欲和行動力都很強的嘮叨老媽,有個正讀高中的女兒林妙妙。
她除了對老公嚴加管控,對女兒更是事無巨細的操心。
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能嘮叨上半天,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地干涉。
只要看孩子哪裡做得不順眼,接下來就是劈頭蓋臉的一頓思想教育: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看你那個坐姿!
你要是有人家一半省心,媽就開心了。
穿衣服實用第一位,穿那麼好看有用嗎?誰看啊?
當孩子去讀寄宿學校後,家裡瞬間安靜,她又像丟了魂兒似地開始念叨:
妙妙第一次離開家,她一個人能睡著嗎?
妙妙在學校幹嘛呀,食堂的飯她吃得慣嗎?
澡堂洗澡的人多不多呀,千萬別給燙著了。
孩子周末放假,王勝男從一大早就開始準備,按下計時器掐著時間買菜做飯。
等孩子一進門,就立即端茶倒水,伺候孩子吃飯,忙得不亦樂乎。
可這種母慈子孝的狀態,一般不會超過一個晚上的時間,王勝男就會恢復對孩子的各種挑剔:大到寫作業、起床吃飯,小到洗手的步驟、被子的疊法等等。
當孩子即將返校,面臨和女兒的短暫離別,王勝男又開始對孩子輕聲細語、呵護備至。
實力演繹了媽媽們對孩子「不在身邊就想,在身邊又嫌」的真實狀態。
劇中爸爸經典總結,女兒每次一回家,家裡都會上演三齣戲碼:喜相逢、兩生厭、惜離別。
只是這兩生厭的戲碼,來得實在太快。
王勝男式的親媽,說愛就愛了,說炸也就炸了。
王勝男是嘮叨的虎媽,但也的確是全心全意在為孩子付出。
她刀子嘴豆腐心,能輕鬆搞定老公,卻降不住青春叛逆的孩子。
王勝男,讓很多孩子,看到了媽媽的樣子;也讓很多媽媽,看到了自己的樣子。
這位典型的中國式媽媽,真是像極了中國千千萬萬個老母親:
大小事全方位干涉,不停叨叨叨;
脾氣易燃易爆,心情變幻無常;
在家百般挑剔、在外牽腸掛肚。
比如王勝男挑剔女兒劉海的這一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
「你看你那頭髮簾厚的,擋著眼睛,你還能看到你的前途嗎?」
與孩子相處的種種細節,王勝男的中式老媽都太過於真實。
讓人不禁直呼:「這就是我媽本媽啊!」
真是應了那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原來,全世界的媽媽「嘮叨」起來,都是一個樣:
「我告訴過你,別在屋子裡上網!」
「以後這些閒書你都少看!」
「睡睡睡,九點半了還在睡!」
「你在廁所生根了嗎?怎麼還不出來?」
「好菜好飯,都堵不上你的嘴。」
而聽完嘮叨的孩子們,簡直被媽媽們叨懵了!
「我剛準備翻開書,也沒想上網啊……」
「不是你叫我多睡兒嗎,怎麼又嫌我起得晚?」
「剛洗完手要開門,催這麼急幹嘛。」
知乎上有個網友,用文字再現了一段媽媽和孩子間的對話:
-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麼?
-沒學什麼。
-沒學什麼?是不是又沒有認真聽課?
-聽了。
-聽了怎麼還不知道學了什麼?
-每天上課都有新內容,有什麼好說的?
-學了什麼都說不出來,不就等於沒學!
這段話里有王勝男式的嘮叨,也有聽嘮叨的孩子的無奈。
或許,每一個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王勝男式的媽媽。
張愛玲曾說,媽媽們都有個通病,只要你說了哪樣菜好吃,她們就頻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厭煩地埋怨為止。
其實,媽媽們更大的通病是,她們這輩子,對孩子永遠不滿意和不放心。
王勝男是這個樣子,生活中大多的媽媽也是這個樣子。
有一個朋友,每次提到她的媽媽,總是一臉苦笑。
她說每次在家裡吃飯,媽媽都全程盯著她。
只吃菜不吃肉,要嘮叨;米飯吃得少,要嘮叨;湯沒喝完,要嘮叨;把菜里的薑絲挑出來,要嘮叨。
有了孩子後,媽媽們總是習慣用「你聽我的沒錯」、「我這是為你好」的態度,「逼迫」孩子去做出她們認為正確的選擇。
比如,吃什麼飯菜、選什麼玩具、穿什麼衣服、交什麼朋友、上什麼學校,找什麼工作……
媽媽們挖空心思地為孩子做出各種安排,卻提心弔膽地擔憂孩子們的未來。
媽媽都是第一次做媽媽,她們沒有任何經驗,有的全是她們毫無保留的愛與關心。
媽媽們的每一句嘮叨,都帶著愛的溫度。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媽媽的夙願。
但有很多的媽媽,不懂得怎麼跟孩子解釋人生,只能和王勝男一樣,用壓力讓他們聽話。
將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不偏半分,不斜一度。
希望將自己的過往全都總結成經驗,編寫成教訓,搓成大力丸,塞進孩子的嘴裡。
以為這樣,孩子就不會重走老路,犯同樣的錯誤。
可是,沒有人能時刻都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說: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不要怕孩子犯錯,不要一直叮囑孩子。
不要讓孩子,成了你唯一的愛好。
孩子的成長無人可替,他們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父母的干涉,會讓孩子更迷茫。
被干涉的童年經歷,不足以活出獨一無二的人生。
不如將你的目光,從孩子身上抽離,你的人生是你的課題,孩子的人生是他的課題。
親子課題的彼此分離,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自主必經之路。
給孩子更多信任,讓他們自己成長。
也給自己更多空間,享受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