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花都是歷代文人墨客筆下的美麗的詩句和文章。宋代,花詩詞等文學作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並且形成了為花作譜的風氣。除了實物花,精神層面由於其具有豐富人文氣質和象徵意義,文人們總是將人格與花草樹木以及自然聯繫在一起。無疑,文人的生活與花結下不解之緣。
宋代文人以其獨特的尚雅審美觀,將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不僅提升了個人的審美品味,還促進了宋代花事的繁榮。花卉在宋代,它們不僅成為宋代文人物質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並且其與物質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著種種關聯,從而也極大的豐富了宋代文人的物質生活。
一、宋代文人鍾愛花的原因
理學是宋代最重要的文化思想,理學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慾」等觀念,對於宋代文人賞花的審美觀念以及插花的風格樣式、意境營造等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在追求功名利祿,倡導經世濟民的時候,也不忘逍遙山水之間。這種處世觀念深入到文人日常生活中,便體現在種花、賞花、插花、簪花、食花、寫花、詠花、繪花之中。宋代文人重視「比德」,經常會將自己所崇尚的品德賦予花卉草木之中,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
宋代文人「尚雅」,這種審美意識促使大自然中具有美好形象的花卉走入文人的視野。由於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待遇優厚,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在崇雅觀念的影響下,日常生活中也注入了文雅之風,文人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稱之為「雅集」;文學中的詩詞歌賦,也無不體現一個「雅」字。
蘇軾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肉和竹之間,文人寧可拋棄口腹之慾,也要滿足精神上的享受,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是因為宋代文人認為種竹是美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的生活方式,所以這種尚雅的觀念,促使他們寧可無肉也必須有竹。此外,他們重視各種文化聚會活動,或是飲酒賞花,或是吟詩誦詞,或是點茶燒香,或是繪畫收藏、或是著譜立說。
二、花卉與宋代文人物質生活
1、宋代文人與花卉
在宋代,不止花戶種花,文人也種花。宋朝文人即使在朝為官,也並不全是整日追逐財富和名利,心中依然嚮往自然。當時,許多宋代文人越來越多的參與到種花中來,如范成大、歐陽修、梅堯臣、王貴學、陸遊、林逋、文同、林洪、張糍、蘇轍等。
這些文人通過饋贈、購買的方式獲得花卉,在種花的過程中,向一些精通種花技術的花工學習,總結了豐富的種植花卉理論,並付諸於文筆,從而保留下來,代代相傳。此外,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場所種植花卉,也達到了自己不同的種植目的。文人種花,是一種雅致,更是一種樂趣。
宋代文人熱愛種花,但是他們受制於自身的條件,在選擇種植場所時也不盡相同,在朝為官時,或在園林中種植花卉,或在官居住處隨意種植些花卉,享受其一時之樂;在野之時,于山濱水地之間,種植花卉,著書立說。花卉的種植場所的多樣性,也促使文人審美情趣的多樣性。
2、宋代文人愛賞花的風俗習慣
宋代的生活,尤其是文人雅士,賞花必定是繞不開的話題。宋代文人愛賞花,關於他們賞花的歷史典故以及詩詞不計其數。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他喜歡賞花,並對賞花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曾言:「人不善賞花,只愛花之貌。人或善賞花,只愛花之妙。花貌在顏色,顏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文人賞花不在於花的美麗芬芳,而在於花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內涵,這種花之精髓是人們無法製造出來的。此外,邵雍「嘗與司馬溫公論易數,推園中牡丹雲『某日某時當毀』」。果然預言成真,牡丹盡毀,可謂奇事哉。
宋代文人賞花中所透露出來的是高文化層次人群的審美品味以及他們對於藝術文化生活的追求。文人賞花不僅是為了自我娛樂,而是其社交活動的一種形式,各類園圃則是文人賞花、飲酒、作詩的主要場所。此外,每年花朝節時(花朝節在宋代被改名為撲蝶節),文人墨客皆攜友而來,在各大園林中品酒賞花,吟詩誦詞。
文人賞花,不僅僅只是為了社交聚會,還有文人士大夫做官時,為炫耀政績,大辦賞花會。此外,在宮廷內御製賞花時,為國家不僅僅只是為了社交聚會,及朝廷歌功頌德。賞花目的不同,又豐富了賞花的社會屬性。
3、宋代文人關於花卉的飲食
花卉飲食歷史悠久,至宋代,文人具有強烈的養生思想,養生是宋代文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動,食花即養生的具體方式之一。食花還透露出宋代文人對生命慾望的理解。其次,這些文人注重精神生活,對於飲食,不僅要養生,食材還需美觀可口,那麼花卉飲食滿足了這兩方面的要求,因而備受他們的青睞。所謂「君子遠庖廚」,但是宋代的文人卻不受此拘束,他們熱愛生活,將生活藝術化,即便是烹飪,也是過成了詩一般的生活。
蘇軾是個大文豪,其實他還是美食愛好者,同時也是美食的發明者,如眾所周知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羹等。花卉飲食方面,他曾經宣稱:「吾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後杞菊賦》)」平常以菊花為糧食,能夠延年益壽,其養生效果是顯著的。司馬光在《晚食菊典)中極力稱讚以菊葉烹成的菊羹吸有餘味,芬馥逾秋蘭,並說食過後能使人產生「神明頓颯爽,毛髮皆蕭然」的美好感覺。
三、花卉與宋代文人文化生活
1、宋代文人寫花著書立說
宋代經濟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城市娛樂休閒文化的發展,在這一文化背景下,宋代文人撰寫了多種記錄與城市休閒相關的譜錄類書籍,那麼花譜就是其中一部分。花譜,專門記載花之產地、形態、種類、特性、逸聞趣事及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傳達了人們賞花的觀念、意識和情感,間附精美插圖,在四部分類法中屬子部「譜錄類」。據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研究,兩宋時期花卉專著多達43種。
歐陽修就著有《洛陽牡丹記》,成書於宋仁宗景祐元年,主要由「花品序」、「花釋名」、「風俗記」三部分構成,書中列舉牡丹名品24種。該記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記載牡丹品種流傳和栽培管理的專著,文辭優美,風格古雅,在科技史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實早在歐陽修之前,僧仲休就撰寫過《越中牡丹花品》,可惜此書已佚,未能流傳至今。
2、宋代文人詠花寄情、托物言志
由於花卉兼具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既可以寄情,又可以托以言志,成為兩宋詩詞中的一種重要意象。陸遊詩句「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就是既詠花,又以花喻人,因而花作為一種意象在宋代詩詞歌賦中頻頻出現。
據許伯卿統計的宋代2419首植物類詠物詞中,詠花詞最富,多達2189首,所詠之花多達58種。排名前十一的分別為梅花、桂花、荷花、海棠、牡丹、菊花、酴醵、蠟梅、桃花、芍藥、水仙。
宋代文人詠花詩詞眾多,他們對花題材的鐘愛,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內心的矛盾分不開。朝廷上的爾虞我詐、相互傾軋,使得許多想要報效國家的文人們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長期得不到重用的文人,無法將自己內心的煩悶與苦楚訴與人說,只能通過吟詠花卉詩詞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給自己創造出一片清凈的思想空間。
3、宋代文人的花鳥畫
宋代的花鳥畫,無論是意境,還是技法,都遠遠的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正如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所說:「若論佛道人物,士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可見,宋代花鳥畫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
蘇軾是宋代文人繪畫中最重要的代表。他一直主張以超然的心態「寓意於物」,而不是「留意於物」。因此他將自己的作品稱之為「墨戲」。蘇軾關於花鳥畫的作品並不多,多以畫墨竹為主,這也是向其表兄文同學習的結果。雖然二人同畫墨竹,但是二人風格卻有所區別,蘇軾畫竹在簡約中求意,文同的竹繁密而多形,在形似中求「神」。
由於宋代文人對花鳥的熱愛,花鳥畫在宋代發展至繁榮期,正如鄭午昌說:「花鳥,至宋實為最盛之時代,亦可為宋代繪畫之中也」。宋代繪畫中所涉及花卉素材的種類,尤以南宋時期的《百花圖》為典型。雖然已是殘卷,但僅僅是殘卷中的花卉種類就不可計數,包括山茶、梅花、含笑、芍藥、梨花、桃花、蘭花、菊花、百合、水仙、蓮花、海棠、萱草、牡丹、桂花等數十種花卉。這些花卉作為描繪對象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因為這些花卉在宋代文人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
四、總結
對於宋代文人來說,花卉是必不可少的生活調味劑。意氣飛揚之時,花可以增添雅興;失意頹靡之時,花可以安定凝神;平淡清閒之時,花可以陪伴左右。不一樣的生活境遇,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心情,但不變的卻是宋代文人對花卉的深情厚意。
總而言之,花卉在宋代文人的物質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在日常活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宋代文人不僅是花文化內涵的塑造者,賦予了不同花卉以人的品德,將花卉擬人化,成為其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撐。此外,他們還是宋代花卉文獻的創造者,為後人好事者留下豐富的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
1、《花卉與宋代社會生活》
2、《花與中國文化》
3、《論古代花卉詩詞的思想意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fU2lnAB3uTiws8Kdg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