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歲男孩在母親面前跳橋:孩子自殺事件為什麼越來越多?

2019-05-21     畫荻教子

上海17歲男孩跳橋事件,已經過去了一個月。

我們無法知曉一個17歲的孩子,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勇氣毅然決然地選擇死亡。

我們也無法體會一個母親,親眼看著孩子在自己面前從橋上一躍而下生命終結,內心是如何煎熬。

我們不去指責這位母親可能用了怎樣錯誤的溝通方式,更不應該去指責這個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太極端」……

畢竟,我們也不知道那天、那對母子之間到底發生過什麼。

但是,這一起又一起的孩子自殺事件,已經為我們敲響了生命教育的警鐘。

我們需要深思:孩子自殺事件為什麼越來越多?

《西藏生死書》里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更不會對孩子提起「死亡」。

白岩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今天,我們不談中國有沒有死亡教育,我們只談孩子怎麼看待「死」這件事兒。

在鄰居奶奶的葬禮上,她的親友都穿著白衣,一個個輪流在靈前跪拜,還有人把頭靠在別人的肩上,哭得有氣無力,雙眼泛腫。

而鄰居家那 7 歲的小孫子,卻搖晃著手,站在靈前,看著旁邊的人發笑。

你看,這孩子,根本不懂,死亡是什麼。

如果是你的孩子,在面對同樣事情時,如此冷漠無知,你會怎麼想?

還沒來得及給自家孩子科普死亡,就先看到一件別的小孩傷害生命的事情。

在孩子小學邊上的公園裡,一夥小男孩在用拳頭大小的石頭砸一條流浪狗。

小狗一拐一瘸,往左邊走,石頭就落在左邊,往右,它就被石頭砸中了眼睛,流了不少血。

小男孩們興奮地大喊,「砸死它!砸死它!」,喊得最大聲的那個,是和孩子一般大的,一個 8 歲的同學。

一條鮮活的生命,竟被這樣隨意虐殺,叫囂著讓它去死。

孩子,你怎麼會這麼殘忍?

如果你媽媽知道,你這樣漠視生命,她會不會後悔沒有早點告訴你,生命有多可貴?

家長從來沒教過孩子死亡是什麼,這多麼可悲。

關於死亡,柴靜曾在一座小城,和一個服毒自殺未遂的女孩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死亡不可怕嗎?」「不可怕,那是另一個世界。」「什麼世界?」「沒有煩惱的世界。」「誰告訴你的?」「自己想的。」

孩子不知道「死」意味著什麼,卻能輕易找到結束生命的方法。

除了小城裡選擇服毒的女孩,生活中還有一些這樣的孩子:

  • 家長、老師逼自己寫作業,孩子很難過,從高樓跳了下去。
  • 不給自己手機玩,覺得這個世界很無趣,用刀用力劃傷自己。
  • 比不過班上的同學,被嘲笑了,不被父母理解,心裡很無助,沖向了馬路,撞上行駛中的大型貨車。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去死更像是解脫、是逃避、是發泄。

華東師大一份調查結果顯示:

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為什麼中國家長明知道「死」這件事很重要,卻拒絕教孩子理解「死」?

中國傳統文化里,「死」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

大家看到了人死前的痛苦,都不想受罪。

死,就意味著不能繼續在人世間享樂了,意味著痛苦。

就連孩子寫作文都會用到,「冬天是死亡的季節,萬物凋零」。

中國人的骨子裡,往往有著「敬鬼神」的心,因此對「死」避而不談

「死」——意味著逝者成為魂魄,擁有特殊的力量,能影響後代的榮華。

尤其是關於家族長輩的「死」,不可說,不許說。

說了,便是犯了忌諱,可能逝者的亡魂就不能保佑自己了。

雖然,這會有一點迷信,但敬畏鬼神,自古有之。

中國的家長不忍心打擾孩子的善良,孩子本就是處於天真爛漫的年紀,他們應該看到的是美好的東西,死亡這件事,太沉重,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

據統計,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現在,你還覺得談死太過忌諱,不該和孩子提起嗎?

現在,就告訴孩子,我們身體里,那顆跳動的心臟,就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死,很簡單,卻會讓活著的人很痛苦,不要輕易選擇「死」。

1. 孩子,除了去死,你還可以有別的辦法解決問題

孩子,犯一次錯沒有關係,人人都會犯錯,遇到問題逃避是沒用的。

我們要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覺得自己很難做到,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想辦法,你並不孤單。

給孩子希望,讓他才知道,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有辦法解決,但是人不在了,就做什麼都沒用了。

2. 正常和孩子談論死亡,不要誤導孩子死亡是美好的

台灣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先生說:如果孩子沒有正確理解死亡,可能出現死亡恐懼,從而令他們做出很多反常的行為。

在家裡有人過世時,你有沒有聽過有人這樣告訴孩子:

「奶奶去了一個遙遠的美麗的地方,她變成了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地眨著眼睛看著你!」

嗯,聽上去很美好。

但這就給孩子造成一種誤解,死亡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以致於,孩子在面對一些自己想逃避的事情時,就會認為死亡也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

你可以這樣解釋死亡:「他再也不能呼吸、吃飯、走路、說話了,再也看不見任何人」,孩子對基本生存需求都明白,這樣的解釋孩子更容易理解。

3. 讓孩子有死亡儀式感,學會尊重、面對死亡

可以讓你的孩子自己嘗試著飼養動植物,種一盆花、養一隻貓。

從給動植物取名開始,就讓孩子自己負責,教會孩子澆水、施肥、喂食等等。

植物缺水了會枯萎,動物受傷了會流血,它們都會漸漸走向死亡。

這種情況下爸媽們要好好把握機會,當死亡來臨,可以給它們來個葬禮。

讓孩子對死亡產生儀式感,更能尊重和面對死亡,敬畏生命。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如何看待生死,是我們從小到大都缺失的一課。教孩子認識生命,坦然接受生命的消亡,不是為了讓孩子不怕死,而是要好好活、勇敢活。

明白了生命和死亡,孩子們才能向死而生,更加認真努力地活著。

(文章來源:「畫荻教子」微信公眾號,ID:hoedu03)

【今日話題】當你的孩子問「媽媽,人為什麼會死」,你會怎麼回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_nNKWwBmyVoG_1Zp0F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