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
常合二為一
明清時期的常州府
離家私奔的無錫
為什麼要分開
久合必分,久分必合
全文共2937字 | 閱讀需7分鐘
現在的蘇錫常,蘇州一家獨大,那麼無錫和常州有無合二為一的可能?常州和無錫1912年前是一家,當時叫常州府,後來它們是怎麼分開的?為什麼要分開?
江南城市本來是小橋流水,各有特色,城不在大,在於有特色。不管蘇州在蘇南如何一家獨大,蘇錫常永遠是一家,無錫和常州理當是一體。歷史上的分分合合,我們無需為它遺憾,考慮更多的應該是憧憬未來。
明清時期的常州府
中國古代三級地方行政區劃制度開始於東漢時期。儘管各個朝代這三個行政區的名稱五花八門,叫法不一,有時也多設一些機構,但實質權利都集中在在這三個級別上。
東漢叫,州—郡—縣;唐朝稱,道—府、州(府州同級)—縣;宋代:路—府或州—縣;元朝:行省—路—府或州—縣,其中路並列隸屬於行省,後期也還出現直隸府(州);到了明清時期基本規範了,明代叫布政使司(省)—府(州)—縣;最後是清朝:省—府和直隸州—縣。
自西晉太康二年始,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常州府一直以來都是很牛的,與蘇州府一樣都很強大,是江南雙子星。特別是明、清兩代常州的行政建制,轄域範圍很穩定。明初朱元璋將常州地區劃出兩浙,直屬南直隸,且改常州路為長春府,轄武進、無錫、宜興、江陰(靖江)4縣,至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改長春府復為常州府,沿用至清末。
後來,靖江從江陰分出來,因此,常州府轄:武進、無錫、宜興、江陰,靖江五縣。清中後期,雍正四年,前三縣一分為二,常州府變為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八縣了。於是常州府便有「八邑名都,中吳要輔」的美稱,範圍基本上相當於今日常州市市轄五區、無錫市全境、隸屬泰州市之靖江市以及隸屬蘇州市之張家港市大部分,成為江南大郡,牛吧。
大概地域如下圖:
然而,中國古代的「府縣制度」,一直維持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後,依照孫中山的信念,中國民主需以縣為自治單位,於是,隨著南京國民政府逐步取得對全國的統治權而逐步建立起來,將清朝時期遺留的中央對地方三級:省—府—縣,架構廢除,「府」給滅了,建立起省、縣兩級制。
離家出走的無錫
1913年國民政府撤「府」後,蘇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常州府也悲催了:無錫與金匱合併為現無錫市區,江陰依舊是江陰屬無錫,宜興與荊溪合併為現在的宜興屬無錫,武進與陽湖合併為現武進區屬常州,靖江屬了泰州,常州被瓜分得四分五裂。
一夜間,沒了「府」的頭銜,常州成了武進縣,蘇州成了吳縣。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就沒有常州、蘇州這樣的行政地名了,而是原以府治所在地直稱為武進、吳縣。這樣無錫有了獨立機會,不再歸常州管轄,常州府再也找不到昔日的風采了。
此後,由於無錫成為滬寧線上最早通上火車的工商業城市,政治地位也日益大增,當時江蘇省政府在無錫設立了第二專員公署,總攬無錫、江陰、武進(常州)、吳縣(蘇州)、崑山等蘇南數十縣(不包括宜興)。當然專員公署並不等同過去的府是有實權的,它僅是一個省派出單位。
但這種政治上的地位影響到了建國後,新政權依舊將蘇南行署設立在無錫。蘇南行署是有實權的,等同於省會地位,轄區包括鎮江、常州、蘇州和松江。當時江陰及宜興均屬蘇南行署下轄的常州專區。
最終,1983年設立地級市,恢復了「府縣制度」,無錫、江陰、宜興合併形成了無錫大市格局。而蘇州的運氣不錯,依然保持著當年「蘇州府」時,清下轄吳縣、長州、元和、崑山、新陽、常熟、昭文、吳江、震澤共9縣的大市格局。
但不過,原常州府駐地--武進縣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它因幾乎成了孤家寡人,只能撥劃原鎮江府的金壇、溧陽,組建常州市。更悲催的是,原屬武進縣的太湖周邊的馬山地區,也被無錫拿走。不光陸上精華5縣,連水上精華,也落無錫囊中。蘇常二府歷來是好兄弟好夥伴。看到常州落到這個地步,真是同情。
為什麼要分開?
問題來了,無錫哪來的底氣敢甩掉常州,竟然還能獨立成大市的呢?這啊,用一句俗話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呵呵。
其實,答案不難,一切看似合理。
無錫在蘇南浙北這個朋友圈裡,特立獨行,因此在常州府是個另類。如果說常州府偏好文人墨客的話,無錫卻是偏好商人的。有人用「庸俗」形容無錫城市性格,因為無錫遠沒有蘇州深厚的文化積澱。不過,在工商業上,無錫人確實太有天賦了。一個愛文,一個愛錢,性格和愛好不同,這二市怎麼搞得好?還有,無錫縣雖不是常州府政治中心,卻縣城城池規模比武進城池大得多。
不僅如此,無錫還是轄區較大,經濟一支獨秀的縣。大家曉得的,明清兩代江南經濟靠的就是棉紡業、絲織業和米業。而無錫的紡織業興盛,米市又是中國四大米市之首,可見經濟之繁盛。
就這樣,無錫便名正言順的離家出走,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終究完成了一次近乎完美的逆襲。想想看,無錫這麼牛的經濟基礎,怎能不在八十年代行政區劃調整的時候,合併江陰、宜興,成為了當年的最大贏家、而決定上層建築呢?
久合必分,久分必合
從1983年,「蘇錫常」這一名詞正式登上改革發展的舞台,到進入二十一世紀,蘇南地區的飛躍發展。很多人提出了一個很現實而又挑戰的問題:在蘇南,誰是老大、核心、龍頭?呵呵,從目前看來,蘇州是老大,無錫是老二,常州是小三。同是那年的常州府與蘇州府,同為江南雙子星,如今差別怎麼會這麼大呢?問題出在哪?答案是出在「內鬥」!
中國人說「久合必分,久分必合」,現在到了無錫和常州應該合二為一的時候了吧。
常州人有句俗話叫做,我愛無錫糧票,倒過來說就是漂亮媳婦愛我(譜音)。這充分說明了常州和無錫本系一家人,目前,無錫面臨寧波的挑戰,常州則經受徐州的衝擊。常州無錫若能合併那就是強強聯手,經濟實力立馬見漲,將成為長三角地區經濟實力最為強勁的城市之一。
蘇杭爺先來算一算帳:蘇州的經濟總產值GDP是一千七八百多億元左右,無錫是一千一百億元左右,常州是六七百億元左右。這樣一算,無錫和常州加起來,和蘇州有得一拼。哎,只怪當初做了傻事:離家出走,分分分。
雖然合併後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是簡單的兩個GDP相加,但協同效應應更了得。客觀來說,常錫二市合併成立一個新城市,應該是個爆炸性的好處,不管是文化上還是語言上,都是舊常州府的毗陵文化和吳語毗陵片。
新造的城市中心可建立在兩市中間地區的橫林洛社地區,這裡坐鎮中央,向南囊括馬山雪堰,俯視太湖,離常州無錫舊市中心均在二十公里路途,兩地公務員遷徙阻力小,離江陰宜興都是五十公里距離,融合性非常強。鐵路高速都是現成的,再統一規劃軌道交通,無錫、武進、宜興、江陰可以完全匯通在這一個點上。
如果太湖流域的開發和管理更加到位,過湖有隧道,環湖有蘇湖常高速,東北通過江陰大橋連接靖江通南通鹽城,西北通過常泰過江隧道連接泰州通揚州淮安,沿江有寧常蘇滬高速,東西邊G42融合南京上海,西南S38直達馬鞍山通安徽,南邊G25通浙江還輻射皖南,這樣合併後新城市的融合度和對周圍地區的吸血程度,都遠遠把蘇州拍在太湖的灘頭上!
你以為古稱八邑之都,中吳要輔只是一句讚美詞麼?但願這麼牛逼的城市,不會只是:做做夢就好哦。
大家都在看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BsvanMBnkjnB-0zDXx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