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心頭好,曾經毀在了續集和改編上。
像是《臥虎藏龍2》的改編,直接放棄了李安所塑造的江湖,以更為商業化的「保衛青冥劍」為線索,上演了一場毫無新意的動作大戲。你會發現,到了這部電影里,故事主題沒有太大變化,江湖色彩與前作基本匹配,故事的核心也相對集中。但其他部分則改的面目全非——為了強化作品中的商業元素,明星配角(主角),插入硬廣等等,徹底破壞了原作的風格體系,江湖仍在,但那份禪意卻蕩然無存,成了另一部作品,也成了我們口中的爛片。
什麼樣的改編才算是既傳承了前作的精髓,又有自己獨到的立意和結構而讓人耳目一新?
最近恰好就有兩部動畫電影也是基於前作的改編拍攝而成。
一部是《獅子王》,另一則部是《哪吒:魔童降世》。
都是知名IP, 一個是動物版的王子復仇記,多年前那部動畫至今讓人難忘,上映前全球粉絲熱切期待,一個國產動漫,一部《哪吒鬧海》是多少人的童年記憶。
但從口碑看,反而是《哪吒:魔童降世》的改編和立意更讓人驚喜。
至於為什麼是《哪吒:魔童降世》,之後我會給出答案。
在這篇文章我們試著從改編的角度來看待這兩部電影,用不同的解析模式來看待同一改編語境下的不同作品,試探討當原版故事成為歷史的明星時,作為後繼者的新版究竟處於一個怎樣的位置,什麼才是我們想要的風格?
在講哪吒之前,我覺得我們仍然有必要先來看看《獅子王》。
1
《獅子王》3D真人版本可謂是在上映前做足了噱頭,在幾個月前我就期待著這部經典大作重新搬上大熒幕,期待著他能為觀眾講述關於獅子王的新的史詩成長曆程。
但是事實上,《獅子王》真人版的上映,和原版幾乎沒有出入,缺乏新意,也缺乏原作動畫特有的張力。
該片從無論從整體風格上還是故事演繹上,只能看作是對前作的常規升級,而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革新,本以為它會成為這個暑假假期的一匹黑馬,最終卻發現失望要遠遠大於期望。
想想原因的話:一來這片子實在沒能達到我理想中的改編高度,甚至還對前作做了部分刪減,但是並沒有以新的劇情加以替換和補充;二來電影本身在故事張力和劇情存在妥協,讓新版無法與老版《獅子王》區分開來,作為一部全新的視效大片來看待。
說白了,《獅子王》的妥協,大部分其實該怪罪於缺乏創意和新意。
強化主題,拔高立意,是如今電影改編的制勝法寶,無論你想匹配前作亦或是另闢蹊徑,重新創造一種風格,或者玩一個平行宇宙的套路,像是《蜘蛛俠》系列版本的三個版本(《蜘蛛俠》系列,《超凡蜘蛛俠》系列,《蜘蛛俠》重啟系列)的更替,從內到外全新包裝,始終都需要在整體立意上高於前作,這種拔高立意的過程,能讓角色在觀眾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主角所處於的客觀世界的主觀塑造過程。
說簡單點,新版是比原版更深入且更廣闊的的世界,如果說原版是故事的靈魂,那麼新版就是以靈魂為核心所創造的物質世界,是前者的廣延,同時又可以看做是全新的故事。
因此,老版本的新(版本)演繹,是對角色重新塑造——我喜歡將之稱為重塑過程。
2
《哪吒:魔童降世》的改編,也是一個重塑過程。
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在本篇文章中要將二者並列對比的原因所在。
我們談到了《獅子王》的改編,和《獅子王》不同,《哪吒:魔童降世》的改編,在我看來,是比較完整且高質量的改編,相對於《獅子王》新版電影對老派經典故事的平庸復刻,《哪吒:魔童降世》則擁有獨立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甚至所延伸的思想非常現代,和神話故事中所塑造的最初的哪吒形象差異巨大,可以說,《哪吒:魔童降世》開闢了一條新的神話演繹路線。
它首先確立了哪吒在原版故事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在原版故事的基礎上對哪吒形象做出了二次創作,再沒有否定老派角色價值觀的前提下賦予舊人物新的生命力。
對哪吒這個經典神話角色的重新塑造,讓我們看到了撇開《封神榜》正傳外的單一經典角色重塑的可能性。
並且在很早之前,經典神話故事的重新塑造,神話角色的重新演繹就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大話西遊》系列、《悟空傳》、《大聖歸來》等等,以往改編最多的角色,也是我們口中最典型的傳奇人物:孫悟空。
孫悟空之所以能夠衍生出如此多的作品,我想大部分應該歸功於角色本身的傳奇性,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思想洗禮之後,仍能夠與當下我們所推崇的意識形態相匹配,除了最熟悉不過的反抗精神以外,其本身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性格也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孫悟空的性格,和哪吒的性格非常相似。
這也是為什麼哪吒這樣的角色容易被人們接受的原因所在。
從一開始的反抗精神,到翻山倒海,犯下種種罪名,最後歸伏的過程,代表了二人傳奇的前半生,有趣的是,最初悟空也曾被人認定為妖怪,也因為與龍宮的種種矛盾而遭記恨,並最終接受教化重修正道,在《哪吒:魔童降世》里,為了與正傳部分故事節點匹配,一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劇情,在電影中都得到了保留。
正如我前面說的,《哪吒:魔童降世》對神話故事的改編,是保留了故事核心走向的重塑過程,像是龍王三太子敖丙死亡,陳塘關遭遇水害,混天綾、火尖槍的出現,申公豹反派角色的確立都是電影故意保留下來的精華部分,是對原版靈魂的致敬。
而每一個上面提到的故事節點,都是對電影故事所展現的矛盾衝突的有力闡釋。
例如敖丙死亡,龍王大怒,衝突在所難免,所以之後龍王的復仇很有可能成為續集的主題。
申公豹利用敖丙獵殺哪吒的計劃失敗,隨後逃之夭夭,歸於邪魔石磯門下,但最終仍免不了將來有一場和哪吒的正反對決,同時也意味著哪吒的個人英雄故事將歸入到了《封神榜》的正傳中去了。
一切關鍵的細節,在《哪吒:魔童降世》中都得到了保留,而在此基礎上,電影展開了我上面所提到的重塑過程,將傳統的神話故事演繹成了一個妙趣橫生的合家歡作品。
相比較之下,《獅子王》給我的感受,更多的是不思進取和中規中矩,新片子呈現的卻是一種思想上的疲態,讓我頗感失望。
在核心主題的建置層面來看,我認為改編作品的價值不該被等同於原版,應該被視同為核心故事的重生,如果僅僅把一部電影當成另一部電影的附屬品,那麼電影本身的獨立性即被否定了,故事的靈魂也無從說起,電影失去了獨一無二的靈魂,又怎能期望觀眾有所觸動呢?
有初心,有始終,有趣味,是電影作品改編的三道坎,而在改編電影的普及道路上,我們需要做的則更多。
商業動畫電影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不比真人電影要差,僅以我的觀影感受來看,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觀看《哪吒:魔童降世》這樣一部國產動畫電影時候,都能get到電影的笑點,且能理解並不複雜的劇情,真正的做到了老少皆宜,觀影體驗極佳。
由此可以看出,其實改編作品從形式上而言只要足夠創新且風格獨特,一般都能獲得不錯的口碑,但是有正即有反,有錯就有對,我們永遠也無法得到一個絕對的答案來確定一個正確的屬於改編電影的風格,在當前電影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佳片層出不窮,風格各異,同時也各有成敗,所以最終我們仍然沒有最終的結論。
但我始終相信,優秀的作品永遠會憑藉自己的力量迸發出光芒,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
截止到目前,《哪吒:魔童降世》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8分,之前點映票房已經超過了3000萬,相信從正式上映起,該片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3
說完優點,我們自然要學會辯證,一部作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始終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那麼這片子有缺點嗎?
當然有。
最大的缺點就是碎片化嚴重,為了增加電影角色笑點,電影故事的講述並不連貫,且有些地方為了搞笑而搞笑,缺乏邏輯關係,失去了作為正統神話角色的傳奇風格,而替換上了亦正亦邪的頑童形象,總的來說有利有弊,但從整體上而言其實這些缺點並不影響觀影體驗。
那麼,核心主題上呢,強化命運的反抗精神是否讓傳統神話角色缺失了完整性,角色的故事在演繹過程中又能否匹配得上這個主題呢?
其實關於本片結局的正統化回歸部分,網上有褒有貶,如果圍繞著電影最核心的反抗命運的主題來看,哪吒最終的結局,倒並不是一件壞事。
我們應該都記得「與天斗其樂無窮」這句話,也一定會記得哪吒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反抗主題的確是本片的靈魂所在,但是單純的強硬的反抗是無意義的,縱使我們的意志是自由的,但是命運有時確實是註定的,在兩種極端中間尋求一種折中,為了塑造兩種極端的對立,電影下了大功夫,同時,這也是電影所要展現的,也是我們所要思考的。
矛盾始終會有,衝突也永遠不會消失,也正因如此,我們的思想或觀念才會在這類對立的思想中逐漸成長壯大,只有這樣矛盾的困境中,我們才會思考並作出修改,最終統一思想,中和衝突。
那麼哪吒註定必須要為作為惡的核心的靈珠付出代價,但同時,依靠他和朋友的力量,肉體雖然在對抗中隕滅,但靈魂卻保留了下來,這是對抗的妥協,也是矛盾的統一,後來的故事,我們自然能輕易猜到:擁有了蓮藕身體的哪吒獲得了重生,並藉此成為《封神榜》中的一員。
新版哪吒通過一個演繹的新故事與舊版故事重新連接在一起,讓看似獨立出來的神話人物重新回歸到傳統的核心故事當中,形成了經典故事的新式閉環,巧奪天工,令人驚艷。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在《哪吒:魔童降世》之後,續集作品《姜子牙》展現給我們的,註定將是一個關於封神宇宙的傳奇世界,甚至不嚴謹的說,有可能在以後對標漫威宇宙的《復仇者聯盟》系列?
一切都是未知數,是與否,都讓我們一起去期待未來在2020年上映的《姜子牙》吧!
期待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