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都是1%,剩下99%被他引爆

2019-09-16     肉叔電影

1992年。

美國電影藝術學院給費里尼打電話:費老,我們想給您頒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費里尼特別不開心:為什麼頒給我終身成就獎,我又不是快死了?!



拒絕奧斯卡的人很多,比如老帥比馬龍·白蘭度,這位老哥玩世不恭,行為乖張,與好萊塢格格不入。領獎當天本人沒去,請了位印第安人小女孩代領,領獎詞是:

他讓我告訴你們……很遺憾,他不能接受這個獎項。他這樣做的原因,是出於對美國印第安人在現今電影產業中所得到不平等待遇的抗議。 除非等這些現象獲得改善, 他才會對此獎表示尊重。

說回費里尼。

最終在老婆朱麗葉塔(《大路》《卡比利亞之夜》)的勸說下,費老還是出席了頒獎禮。並給出一段日後被證明是「偉人的自我預言」的評價:

大家可以說我迷信。但之前我也一直認為在自己生命接近尾聲的時候,會得到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所以,我希望這事不會應驗。也許,過個25年再來得這個獎。

領獎當年,1993年10月,費老因病與世長辭,義大利為其舉行國葬。

今天肉叔為啥要在文章前聊一下費老這個小段子?

26年後,以他開創的一個影史經典形象為主角的超級英雄電影,竟然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超級英雄電影的第一次。

更何況,這個角色,還是個「反派」——小丑 Joker。

1費里尼的小丑

要聊「小丑」,你跳不開費里尼。

費里尼並不想做偉大的導演,他就想做個小丑。

一般人功成名就後,都喜歡說自己的成功是巧合,自己壓根不愛這個。例如傑克馬就說自己悔創阿里。

馬爸爸說的真假很難判斷,但費里尼的話,很可能是真的——

費里尼小時候是個作比,7歲時被一個馬戲團的小丑迷住,跟著人離家出走了。

鍾情於馬戲的費里尼,機緣巧合下從漫畫家投身電影行業,在他的每一部電影里都見縫插針地往裡塞小丑形象。

影史經典的《大路》,費老就讓自己老婆朱麗葉塔演一個女小丑。



甚至自導自演,親自上陣演了一部名為《小丑》的紀錄片。

費里尼本人的小丑妝

費里尼的電影總是有一種反現實的荒誕,或者說,充滿了對現實世界的嘲弄。

他電影里這氣質從哪來?

就是小丑:

我為什麼喜歡小丑?因為小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砸東西,撕扯,放火,在地上打滾,人們不但不會責備你,相反他們還會為你鼓掌。

小丑們雖然看上去滑稽、不講理、瘋瘋癲癲,但他們卻代表著一個真實的、沒有偽裝的世界。

那部他親自主演的紀錄片《小丑》。

鏡頭對準的是無限歡樂的馬戲團,但你怎麼看畫面都寫滿了哀愁——

小丑戴上面具就獲得任性的權利,可以暫時脫離社會規則的束縛,像小孩子一樣玩鬧也沒人譴責。

但在現實中,成年人只能偷偷羨慕台上的小丑。



可以這麼說:

如果沒有如此摯愛小丑的費里尼,精準地找到了「小丑」形象本身的悖論——

我明明在展示我的悲傷,但所有看我的人,都在笑。

那現在還有沒有這麼多小丑形象還兩說呢——

一張被悲慘的過去,和破壞性的現在填充起來的面具。

《小丑回魂》。

小丑代表著你的童年不幸,你越是怕什麼,它越是來什麼。



《蝙蝠俠》。

作為反派的小丑,他就是暴力和血腥的化身。



這兩個最火的小丑IP,儘管一個是魔鬼,一個是神經病。

但在故事中都起著同一個作用:

一面能映照人心的鏡子。

《小丑回魂》中,只有小孩才能看到異象的設定,映射出成年人的麻木和冷漠。

而DC宇宙中,到處利用敵人軟肋去作案的小丑,也反映出人心自私黑暗的一面。

就連熱愛小丑的費里尼,越是想拍小丑的有趣,卻越是帶出一股成年人對逝去童真的哀悼。

由此看來,小丑的能成為銀幕的寵兒,早就被他那張藏著千百種人生的面具註定了

乍一看,小丑仿佛永遠在笑。

因為那張上揚到耳根的紅色大嘴巴,總會用一個虛假的笑容霸道地占據視你視線。

而實際上,你根本看不清藏在厚厚妝容底下,他真正的表情是什麼。

戴上一張開心的臉

Put On a HAPPY FACE



兩面性,正是小丑這個角色獨有的藝術創作價值。

目前把這個角色價值發揮到極致的作品,恰巧都是超英片:

一部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黑暗騎士》,9.1分。

一部是托德·菲利普斯拍的《小丑》,9.4分。

儘管兩部都使用了同一個漫畫角色,但著力點,卻在不同的AB面上。

2超級反派

前幾天,微博有個熱門話題:

#最受歡迎的反派#



既沒有流量明星加持,又沒有熱點話題支撐,就這麼一個平平無奇的話題,總共獲得1.9億閱讀,3.2萬討論。

為什麼大家這麼迷戀反派?

按理說,電影都是把反派往大家討厭的方向去塑造對不?

總跟主角立場相反,卻又勢均力敵、平分秋色。

答案可能就在被評為全球反派NO.1,在DC系列中人氣不亞於正義英雄的超級反派身上——

《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由希斯·萊傑創造的小丑。



他的口頭禪就充滿了對秩序的不屑:

Why so serious?



不光嘴上說說,他確實也身體力行地告訴世人什麼叫無序。

不同於以往那些出於慾望和貪婪而犯罪的反派。

小丑的獨特性在於,他不求錢財名利,毫無套路和動機可言。

每次作案,仿佛只是通過搞破壞找樂子。



他的情緒變化,也無法用常人的思維去理解:

失敗的時候在笑。

被逮捕的時候在笑。

就連被警察按在地上暴揍、隨時可能被殺死時,還是在笑。



這個小丑,總是在「笑對人生」。

你永遠看不到他害怕和絕望的樣子。

這種精神層面的強大,遠比那些武力層面強大的反派人物難搞。

他最可怕的地方在於:

你看不透他,但他卻看透了你。

仿佛會掌控人心,小丑總是能成功蠱惑他人進行犯罪。

警察被他耍得團團轉,監獄和瘋人院根本關不住他。

因此,這個沒有超能力,身上的武器只有小刀的凡人,卻能以一己之力讓整個城市癱瘓,成為蝙蝠俠的頭號勁敵。

觀眾為小丑的魅力深深著迷的同時,一定也被勾起好奇心:

內心如此強大的「怪物」,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電影沒有給出答案。

但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是壞人。

對於他的身世,他面具下的真實樣子,我們可以通過諾蘭給出的蛛絲馬跡去猜測出一個輪廓。

首先,小丑偶爾會不經意露出一臉寂寞。



其次,他總是喜歡用自己嘴角的傷疤,去編造自己的身世:

一時說自己小時候遭到父親虐待,嘴角被刀劃傷。

一時又說自己的疤痕,遭到妻子的嫌棄。

儘管很多故事都互相矛盾,暴露了他在說謊的事實。

但很明顯,他是一個被深愛和信任的人傷害過,從此失去了情感寄託的人。



為了反襯出人類的善,這部電影只專注於塑造小丑外在的A面:

暴戾、乖張、無序、邪惡。

諾蘭當時成功畫出了小丑臉上大大的笑容。

而藏在笑容下的B面,現在才被菲利普斯挖出來了——

3最好的小丑

其實《黑暗騎士》的良好口碑就證明了,觀眾不是傻子。

用巨資砸出含炫麗特效和奇幻腦洞的英雄片,確實會看得很爽,但用小成本去塑造一個充滿魅力的人物角色,同樣能觸動觀眾的心,並且餘韻更長。

這部《小丑》可以看作是《黑暗騎士》的前傳,主題正是:

製造小丑。

這個反派是如何崛起的?

在漫畫原著里,被生活逼上絕路的小丑跌入了化學工廠的一個腐蝕性染缸,變異的皮膚和發色象徵他內心的變化。

而這一次,小丑的變身過程同樣是跌入了一個無形大「染缸」——

病態社會。

浸泡在這個腐蝕人心的環境中,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小丑」。



《小丑》的主角亞瑟·弗萊克,經常會發出不合時宜的笑聲。

因為他患有一種心理疾病,經常無法自控地強迫性發笑。

注意,這個病只會讓他發笑,並不會讓他發瘋。

導致他變成哥譚鎮頭號瘋子的原因是什麼?

近日,著名電影媒體網站indieWIRE總結了一份片單,內含17部電影,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小丑》中亞瑟·弗萊克這個人物的內核。

特別要提片單中那部,1982年的《喜劇之王》。

《小丑》里喜歡跟人講笑話,有著單口相聲演員夢的亞瑟·弗萊克,就跟《喜劇之王》中那位異想天開的男主角魯帕非常相似。

跟亞瑟一樣,魯帕的身上也呈現出病態特徵:

在現實和幻想中無縫穿插,上一秒是成名後的自己,反過來被偶像崇拜。

下一秒,兩人對話中傳來了奇怪的女人聲音。

原來是樓上睡覺的老媽喊他安靜一點,觀眾才得知這一切都只是魯帕的幻想。



他的房間還裝飾得跟脫口秀現場一樣。

每天和喜劇演員的紙板人說話,對著畫滿觀眾的牆壁忘我地表演,狀態日漸瘋魔。



魯帕最終在偶像和女神的鄙視中走上了偏激的犯罪道路,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肉叔盲猜,《小丑》中導致亞瑟黑化的原因跟上面的魯帕差不多:

被冷漠的人心和不公的社會逼到邊緣之後,他決定自己成為新的「王」。

摧毀現有的秩序,創造新的秩序。



預告中就能多次看到亞瑟·弗萊克被人傷害的鏡頭:

有時是在大街上,因為工作低賤而被辱罵、毆打。



有時是在地鐵車廂里,因為奇怪的病症遭到他人嘲笑、欺凌。



仔細看看,每一次背向他人時,小丑的笑臉妝容也遮不住他越來越皺的眉頭。

最後,即使他對著鏡子,用手強行拉出一個笑的嘴型。

但這張扭曲到極致的「強顏歡笑」面具——

終究被一道淚痕無情撕破。



這道淚痕,就是通往小丑內心世界的裂縫。

原本,希斯·萊傑在《黑暗騎士》中塑造的小丑,已經足夠病態。

通過塑造一個細節:舔嘴。

短短一分鐘的對話,他就舔了嘴唇十次以上。



不自然的小動作,加上說話時總是吞咽、仿佛嘴裡含著東西的發聲,不但讓觀眾不適。

這種挑起不耐煩情緒的細節,也更合理地解釋了片中的角色為何特別容易被他激怒、從而不知不覺被他牽著鼻子走的行為。

這個小細節,成功立起了小丑詭異的形象。



而在《小丑》中,三獲奧斯卡提名的傑昆·菲尼克斯,同樣用近乎變態的演技帶你走進這個「怪物」的內心。

來看預告中這一個鏡頭。

即使看不到面部表情、看不到身體淤青時,這副嚴重扭曲的肢體也足以製造出病態的不適感。

觀眾絕對能第一時間獲得暗示:

這是一個被壓力「壓垮」的人。

為了徹底化身小丑,傑昆·菲尼克斯足足減重了47斤瘦成皮包骨。

他動用了身體的每一寸肌膚,以臉上的褶子、嶙峋的骨架最大限度地展現出扭曲的視覺效果。

還沒「進化」的小丑已經如此具有張力了。

後來他會怎樣逐步產生變化,怎樣展現出完全釋放自我後的邪惡另一面,真是吊足了肉叔胃口。



肉叔開頭就說了,這是一個從未出現過的「非典型超英角色」。

它幾乎脫離了所有超英片的要素:

超自然能力、特效大場面、正邪雙方陣營的對抗,統統沒有。

導演菲利普斯也明確聲明過,這個故事完全獨立於DC英雄宇宙,原著粉一定會罵他「魔改」。

但肉叔反而認為,這個比《黑暗騎士》中的小丑還要更加平凡的「小人物」亞瑟·弗萊克,卻為DC原著故事中的哥譚市這個「犯罪率最高的城市」注入靈魂。

小丑是一個反應堆。

超高壓會讓它發生核聚變,對整個社會展現了極高的破壞力。

但是,這僅僅是反應堆釋放出來的1%能量。

或許這部嘗試尋找剩下那99%的《小丑》,會成為一次撼動所有超英宇宙的最強核爆。

因為這一次,不僅僅以一張小丑面具去反照人心。

而是用一個製造小丑的過程,探照出整個社會的病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7ZiO20BJleJMoPMn8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