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工商銀行和平安銀行轉了轉,順便諮詢了一下他們一年期的定期理財產品收益,真是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啊,工行一年期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才3.45%,而平安銀行的同期理財產品收益是3.65%,都是個百分之三點幾,還不到百分之四,而且平安銀行的理財經理一個勁地跟我說3.65%太低了,讓我做個高一點的,還給我推薦了另一款「理財產品」,說假如我投5萬,每年只占用1萬元錢,剩下的4萬可我是可以做其他用途的,即每年實際只投了一萬,而五年後,連本帶利取出,我就能享受5%的年化收益率,不知道大家聽明白這是什麼理財產品了嗎?
其實,這是一款保險產品而不是銀行理財產品,當時我剛聽完就扔給她一句話「你說的這是保險不是銀行理財」吧,她沒表情地沖我說了一個字「嗯」,我看得出當時那位美女顯得特別尷尬,就像被掀開傷疤了一樣。可能有朋友會很詫異,我為什麼連產品看都不看就能猜出這是一款保險產品。原因很簡單,一、我在保險公司工作過,而且我本身就購買過這種類型的保險,二、平安是一個集保險、證券、銀行為一體的綜合金融集團,他們的銀行里賣自己的保險、招攬客戶開證券帳戶做股票交易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憑著這種敏感性以及對保險的了解我就斷定他們賣的是保險而不是銀行理財產品。
那麼這究竟是一款什麼類型的保險呢?其實,這是一款平安保險公司推出的短期理財險。首先,我們判斷一款產品是不是保險,看它的投入情況就明白了。如果讓我們每年都投,或者一筆錢放五年,每年保險公司都從這筆錢里扣除相同的金額,那麼這一定就是保險了,因為保險的每期繳費是相同的,銀行理財迄今為止還沒聽說有這樣產品的。那麼為什麼這款保險到期時間這麼短呢,這就跟我們聽說過的保險公司和銀行合作推廣的銀保產品一樣,有三年期的,也有五年期的,我曾經在展業的過程中就聽到過一位女士抱怨她去銀行存錢,結果莫名其妙就買成了保險,3年後取出,收益根本沒達到預期的那麼高,不知道她說的是否真實,但看她義憤填膺的樣子,還是有幾分可信度的。這也提醒我們廣大投資朋友們,到銀行存錢的時候一定要多留個心眼,像理財產品這種的,尤其要投資好幾萬,一定要把產品說明書看清楚了,很多時候,我們都太感性了,一聽理財經理講完,覺得好,能買,就買了,看都不看就在簽名處把字簽上了,買上了才發現自己買錯了,可這時候如果退那就損失大了。我們作為投資方,一定要有任憑理財經理說的天花亂墜,我們也毫不為之所動的定力,要有一切憑「合同」說話的理性,因為理財經理他們只是「建議」,他們不會對我們的錢負責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沒那麼容易買錯產品了。
說到這裡,我也想和朋友們再說道說道理財保險。很多買過理財保險的朋友都知道,現在但凡推薦買理財險,都會與萬能險帳戶綁定在一起,因為現在保險公司主要推廣的是年金保險,而這個年金保險是固定返還型保險,即從某一年開始每年返還多少多少錢,而返還即意味著保險公司可用來做投資的錢少了,為了把客戶的錢最大限度的「暫時」留在保險公司,同時又能為客戶返還的錢賺取更高收益,他們推出了年金險+萬能險這樣的創新型組合產品。說白了,保險公司把返還給我們的錢自動放入了萬能帳戶里進行投資,給與我們「不確定」的收益,通常是4%-5%,這要看我們買的保險每年起投金額是多少,通常起投金額越大的,這塊的收益率越高,但很少有高過5%的。
其實這是一件雙贏的事,但這樣做有利也有弊,我們不要隨便把保險公司返還給我們的錢從萬能帳戶里取出來(因為萬能帳戶存取靈活),即使要取最好是五年之後取,否則我們是要掏手續費的,把手續費一扣除,收益率真就保不准輸給銀行一年定期利率了,這樣一來就非常不划算了。而且切記,我們每次返還的這筆錢進入萬能帳戶不是百分之百都進入的,保險公司通常要扣除1%-2%的「保障成本」的,這裡可以理解為手續費,即真正為你帶來收益的是扣除手續費後的凈投資,而不是你的所有返還金額哦,這些在我們拿到保險合同後一定是要看清楚的。保險公司這樣規定,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長期投資使用,而且只需要承擔很少的一部分成本,即給我們的收益,這也就是為什麼股神巴菲特能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要知道他收購一家紡織廠成立的叫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公司是一家保險公司,這就是他資金的強大後盾,他不用擔心這些錢隨時可能被撤走,相反他可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使用投資者購買保險的錢,這簡直就是「低息貸款」,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消費者,我們不用去過多理會這些投資背後的本質,我們所要看中的是,我們要購買的產品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能解決什麼問題,如果這款產品帶來的總價值大於我們付出的總成本,那麼這個產品就可以購買,否則,產品宣傳的再好也堅決不碰。
而且作為投資者的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即站到銀行、站到保險公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會變得更睿智。比如,我們去銀行買理財,我們首先要想,銀行是以多元化創收為目的的,先給自己打個預防針,然後再仔細了解產品,如果產品說的跟我們存款的方式不一樣,建議讓銀行工作人員把產品說明書給我們看一下,可能這時候銀行工作人員會說,我們看了也看不懂的,內容非常專業的,但保險就是保險,即使披上存款的華麗外衣,也掩飾不了保險的本質,我們從名稱、從繳費上都能夠做判斷的。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吧,感謝大家關注「樂樂聊理財」,理財的道道千萬條,每天學一點,用一點,時間久了總是都會回報給我們的,我一直堅信「天道酬勤」,但看你是怎麼個勤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