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英語學的好不好,關鍵就看「學得」還是「習得」

2019-11-19   揚揚少兒英語

總的來說,我認為中國孩子的英語學習有兩條路:一條」外語學習「之路(即傳統的英語教學法),一條「二語習得」之路。「二語習得」是局限於學術界的一個名詞,尚不被普通家長所熟悉。很多人聽說過「母語學習法」,還有「建議英語思維」,我覺得這些說法都不如「二語習得」這一專業術語準確。生活在以中文為母語的單一語境里,我們無法把英語當母語來學,我們所學的只能是二語或外語。而「建立英語思維」這一概念又太簡單化,無法涵蓋整個語言習得過程。在這裡,我建議家長們試著接受「二語習得」這一專業術語,從比較專業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英語學習過程。

「外語學習之路」和「二語習得之路」有什麼區別呢?我認為它們是培養「業餘選手」和「專業選手」之間的區別。「業餘選手」的英語水平,我們家長都心知肚明,我們這一代已經深受其苦。如果您為孩子樹立了「雙語兒童」的目標,想讓他/她的中英文齊頭並進,如果您計劃讓孩子們將來出國留學,那就要按「專業選手」的路子培養孩子,即走「二語習得」之路。如果您沒有這麼高的目標,也不妨多借鑑這裡面的方法和路線,根據自己的條件進行取捨,讓孩子有相對的英語特長。

一 英語「學」,「習」大不同:區分學得和習得:

同樣是在國內學了5年的英語,讓我們來看看幾個孩子達到的不同程度:

1. 豆豆,在北京土生土長的8歲男孩,3歲起跟隨外教學習英語。家長並不精通英語,但是為豆豆提供了大量視聽材料和原版書籍。豆豆酷愛閱讀,進步神速,8歲時英語已經達到了CAE(劍橋通用五級的第四級)程度。英語閱讀水平達到美國本土8年級水平,在閱讀方面超越99%的美國孩子,令人驚嘆。

2. 天一,11歲的北京男孩,從1年級開始學英語,主要跟隨機構學習劍橋課程,刻苦用功,堅持不懈,在5年級通過了難度很大的FCE(劍橋通用五級的第三級)考試,被重點中學錄取。天一的中文閱讀很強勢,閱讀量很大,而英文閱讀量較小。據他媽媽說,天一由於一直學習應試英語,考試行,說和寫這些輸出能力就不太行了。

3. 龍龍,家住某省會城市的13歲男孩,3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家長一直給報課外班,學《新概念英語》第二冊,沒有間斷過學習。龍龍忙於應付小升初和上初中後的各種課外班,沒工夫聽英語,也沒工夫讀英文書。學了5年後,看不懂像《小烏龜學美語》這樣的兒童動畫片,也無法閱讀英文章節小說。

4. 樂樂,家住某二線城市的12歲男孩,2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家長重視英語,一直給他報課外班,但由於當地小升初壓力不大,課外班的學習速度十分緩慢,學了4年只重聽說的兒童英語後,終於在第五年,開始學《新概念英語》的第一冊。

這4個男孩都屬於學校里的好學生,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在智商方面沒有太大的差異。然而由於走了不同的學習路線,5年後的英語學習成果迥異。

如果我們深入分析這些孩子的學習方式,不難看出造成他們巨大差別的原因,主要在於家庭里開展的聽和讀上。課外的聽和讀屬於「習得」。有沒有「習得」,是問題的關鍵。

現在讓我們來學習一個重要的理論,區別一下兩個概念:「學得」與「習得」。

「學得」(learning),就是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一種語言。比如,中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法」和「情景法」,學習的核心是語言形式「language form」,學教材,背單詞,學語法,是典型的「學得」。

「習得」(acquisition),指通過大量接觸和使用,潛移默化地學會一種語言。比如,小孩獲得母語能力,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潛意識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這一過程就是「習得」。

第一個孩子豆豆,從小跟隨外教學習,大量聽(家庭里看動畫片),大量讀(家庭里自由自主閱讀),沉浸在一個英語小環境里,屬於長時間的「習得」。雖然他從沒有背過單詞,也沒有學過語法,但他靠「習得」達到了相當高的語言水平。而第四個孩子樂樂呢,從始至終只有在課堂上的「學得」,「習得」完全沒有。加上「學得」的質量也不太高(師資和課程設計問題),所以他的水平就最弱。

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孩子英語學的好不好,關鍵就在有沒有「習得」,有多少「習得」的成分。因為「學得」通常指有意識的課堂學習,這意味著孩子的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就越重要。

區別「學得」與「習得」,對於中國人學習外語來說有重大的意義。它如同明鏡高懸,可以看清和判斷各種教學法的利弊;它又如一個指南針,可以用來指明孩子的英語學習之路。

最後分享一個價值188元的純外教試聽課,外教發音超標準,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上課互動很多,有多個課程體系(雅思,托福,職場商務,少兒英語,日常英語,職業英語)等等,還提供個性化定製教學服務,提升英語水平,效果扛扛滴,不信,可以來免費試聽:點擊左下角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