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跟父母溝通?父母可以使用陳述句式的溝通方法

2019-07-23   低吟淺唱的花

朋友向我抱怨,孩子放暑假,父母簡直過得比孩子還累,每天在家跟孩子要多說好多話,更可氣的是,自己跟孩子說話,孩子要麼不耐煩,要麼根本不理你,覺得自己說了半天,像是在跟空氣說話一樣。

父母關心孩子,跟孩子溝通,但是孩子不理,或者不耐煩,是因為你跟孩子的溝通,沒有起到作用,而且還引起了孩子的反感。父母跟孩子沒有達到有效溝通,父母的話孩子怎麼可能會聽呢?

1、父母有時候說的話,孩子不聽,是因為你的做法侵犯了孩子的權力,引起孩子與你的權力之爭。

孩子的期末考試數學沒有考好,父母對孩子說,「現在上初二,數學就考成這樣,你初三更要跟不上了,暑假好好補一補。我已經給你報了數學暑假班了,放假就上。」孩子一聽,卻說不想上。結果,父母跟孩子為上數學暑假班發生了一場衝突。

也許,孩子因為數學沒考好,心裡也在想該怎麼辦?父母的做法,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數學不好,是我自己的事,父母不徵求我的意見,就自做主張地替自己報了,我就偏偏不上。

2、父母說的、做的孩子不聽,是因為一切都是父母自己想當然的做法。

孩子放暑假了,本來應該輕鬆一些。孩子和父母卻都覺得累,是因為,父母給孩子報了太多的暑假班,有的暑假班孩子不想上,父母每次要逼著孩子去上。父母心裡苦,「花了錢,出了力,孩子還不上,自己是何必呢?孩子說上編程班沒用,不願意去學,我認為有用,對以後的思維方式很有幫助呀。孩子不去,是不是在故意跟我作對?」

不是孩子故意作對。是因為父母沒有跟孩子認真溝通,只是相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學,所以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很多父母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勞心勞神,卻吃力不討好呢?

這是因為父母無視了孩子的需求,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就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做法,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都是父母和孩子沒有認真溝通的緣故。

父母跟孩子沒有認真的溝通,會讓父母與孩子矛盾加深。

父母的想法: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他好,他卻不領情,為他操盡了心,他還那麼不聽話,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聽話又學習好,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像別人的孩子那麼省心呢?

孩子的想法:父母一點都不理解我,不尊重我,總喜歡想當然的為我好,是真的為我好嗎?我偏不聽,看你能把我咋樣?

由此可見,雙方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如果不溝通,父母說的話孩子不聽,隔閡會越來越大,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很多父母說,怎麼沒跟孩子溝通?問題是孩子有時候不願意溝通,父母也沒辦法。那是父母的溝通方式不對,以至於孩子抗拒跟你的溝通。

所以,要想孩子願意聽父母的話,父母做到理解孩子,父母先要改善跟孩子的溝通方式。美國加州大學教育學博士傑恩·梅傑在《雙向養育》中提出在溝通中,要避免兩種溝通方式。

一、父母避免用命令式的溝通

比如:把那個放下!坐下!把聲音放小點!

命令式溝通是一種迫使孩子服從的專制式方法。當你希望孩子和你合作時,這樣做根本不會奏效,因為這會導致你和孩子之間的權力鬥爭。父母用命令迫使孩子放棄自己的權利,聽命於自己。

面對不給選擇餘地的命令,孩子會有兩種負面回應:1)他們感到無力對抗,只能放棄,表示順從,但同時喪失主動精神;2)他們開始反抗。

像上面的第一種情況,父母想讓孩子上數學暑假班,不跟孩子商量,就直接命令孩子去上。導致的結果是,孩子本來想上的,經過父母這一說,壓根就不去了。這就是孩子的反抗。

二、父母避免用提問式溝通。

比如:你為什麼不做作業?你不認為自己已經看了太長時間電視了嗎?

父母就是這樣把自己的權力完全交到了孩子的手裡,而誤導的另一方會這樣回應:「我己經做了,」或者「等一會再做「。本來父母用提問題,讓孩子意識到趕緊去做該做的事,但父母提出的問題卻讓孩子偏離了方向,結果並沒有朝父母希望的樣子發展,反而因為孩子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問題。

什麼樣的溝通方式才是有效溝通方式呢?

雙向養育》中提出有效的溝通方式是陳述句式溝通。

父母溝通時,可以用陳述句與孩子溝通自己的感受。這會幫助父母的心理從憂慮轉向平衡。經常使用這種方法有助於保持心理穩定,同時也能幫助孩子達到同樣狀態。

1)為什麼說陳述句式溝通是有效溝通?

陳述句式溝通,是父母用陳述句告訴孩子事情原委,不帶批評,沒有強制,只是客觀表達。這樣,父母剛開始跟孩子溝通時,孩子就不會排斥,反抗,有利於問題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更好的解決問題。

通過陳述句,父母讓孩子承擔同等責任,共同討論如何解決問題。這種方法假設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在這裡,父母的作用是影響,而非控制或強迫。其結果是更多的合作與更和諧的關係。

比如:父母想讓孩子上數學暑假班,可以這樣用陳述句的溝通,你這次初二數學期末考試考得不好,馬上就要上初三,面臨中考了,我想聽聽你對數學學習的想法。

2)簡單、實用的特殊的陳述句式溝通,以「我」字開頭。

我注意到……我相信……我對……有些困惑。

很多人感到溝通困難,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告訴別人自己需要什麼。使用以「我」開頭,不用提問也能表達自己的需求。

自述式溝通採用以「我」開頭的陳述句,沒有任何負面或攻擊性的語言。以「我」開頭的陳述句傳達了一種感受,描述了背景情況並解釋了原因。以「我」開頭的陳述句是肯定的。它陳述事實,有效避免了爭論和權力的鬥爭,因為溝通的重點不在責備他人。

以「我」開頭的陳述句的公式:

我對__________(背景情況)感到__________(感受),因為 __________(原因)。

比如:我對你數學成績感到很擔心,因為馬上要上初三了,數學成績跟不上,會影響中考。

讓父母學會使用陳述式溝通非常困難,父母總是習慣性地對孩子發號施令或反詰發問,這個習慣很難克服。

並且,我們感到需要對孩子進行溝通時。如果你感到自己正處於緊張、激動或憤怒的情緒中,做個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父母向孩子做了陳述句的表達後,然後是認真傾聽孩子的意見。

傾聽是用心、專注地傾聽。認真聽進對方的話,細心領會,並表示你理解所聽到的內容。傾聽是向對方表明:「我非常關心你,我願意花時間真正聽聽你想說的事情。」

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是父母能給予他們的最寶貴的禮物,因為這代表了父母對孩子的愛。

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有效溝通既包括肯定的以「我」開頭的陳述式表達,也包括認真傾聽。認真傾聽同時包含三件事情:

1.確定對方的感受和想法。

2.評估情況。

3.根據對情況的評估,發現對方產生某種感受的原因。

請注意,以「我」開頭的陳述句句式和認真傾聽的公式只有第一個字不同。在溝通中,我們需要確定別人的感受、所處的情況以及導致這種感受的原因。

認真傾聽的公式:

你對__________(背景情況)感到__________(感受),因為__________(原因)

比如:當你跟孩子溝通上數學暑假班的事,孩子也許不想上,你認真傾聽了孩子的想法後,會跟孩子說,你對你的數學成績感到擔心,因為你也知道如果數學學不好,會直接影響中考的成績。但你想在家,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把初二的數學重新學一遍。

但是,如果當孩子期待你的幫助而你無法做到認真傾聽時,父母要知道,現在不是溝通的合適時機,最好的方法是另外安排專門的一個時間。專門的時間是指有這樣一個時間段,你可以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不被任何事情打擾,能對他們做到真正的認真傾聽。

父母傾聽的目的是幫助別孩子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這意味著父母必須相信孩子有能力對如何行動得出自己的結論。父母通過傾聽,可以幫助孩子理清事情脈絡,進而促使孩子自己得出結論,自己明白應當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動。

如何正確做到認真傾聽呢?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建立安全感,他們可以信任你,要與你分享自己的想法。你需要聽清每一個字,注視對方的眼睛,觀察他的每一個肢體語言。

父母可以一邊點頭,一邊不時地說諸如「嗯」「哦」「是的」「我理解」或者「我在聽」之類的話。這些都能讓心門保持開啟。

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溝通時,把要說的話寫下來,放在某個地方——比如用磁鐵固定在冰箱門上。

也可以在牆上掛一塊白板,配上馬克筆和板擦。父母跟孩子可以在上面寫上希望傳遞的信息,讀完就可以擦掉。通過這小小的方寸空間,增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歸根結底,父母跟孩子的親子關係的融洽在於,父母跟孩子之間高質量的溝通。有效溝通的基礎是父母的認真投入。看看孩子是否以信任回應你,就能知道溝通的效果好壞。如果父母用懲罰的方式矯正孩子的行為,孩子會失去安全感,溝通的大門也隨之關閉。我們不僅在高興時要溝通,在感到傷害時更應進行溝通。營造敞開溝通的環境都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