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人生的規則,是偏袒於不刻意的人

2020-03-19     國學書舍


在清朝道光時期,一個府衙的堂聯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一句話就是林則徐在出任兩廣總督時寫下的一句名言,林則徐被稱為「民族英雄」,他人生的「代表作」就是虎門銷煙,但是他人生的成就,遠不止虎門銷煙這一事件。

他擔任欽差大臣,身為兩廣總督,前往廣州辦事的時候,離京當天就傳令下去說:「只用家常便飯,不必備整桌酒席,更不能用燕窩燒烤,所買物件一概按照價格發給現錢,不准以公貪私,更不能假借名義擾亂民眾,如有違背,予以嚴辦。」

而且在修身正己方面,他所信奉的「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要正人,先正己」,「身教重於言教」等教條也讓世人受益良多。

而在清朝時期,同樣在朝的和珅和林則徐更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和珅最初為官的時候也是精明強幹,但是在仕途之中卻迷失自我,斂財約值八億至十一億白銀之間,所擁有的黃金,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政府15年的財政收入。

當乾隆死後,嘉慶帝賜和珅自盡,死時年僅49歲。

人生的規則就是這麼奇妙,貪慕虛榮,急功近利者往往到最後卻得不到真正的功名地位,為了外在物慾之事用盡手段,費盡心機之徒,到最後也不能受到世人的尊敬和仰慕。

而那些不以外在富貴榮辱為自身目標,做人能在榮辱面前一樣達觀坦然的人,最後反而收穫了世人所仰慕的地位,也得到了意料之外的驚喜,這就是規則,這更是世人意識不到的智慧。

通俗來說,就是越強求越疏遠,越淡薄越得到。

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兩個人,林則徐和和珅,和珅的智商並不在林則徐之下,但是當一個人身陷某一種角度時,就會被外在的慾望,內心的情感等意識模糊了自己的內心,無法客觀理智的去看待問題。

當自己深陷於功名利祿之時,即便背離了人生的道義,自己卻還不自知,最後落到一個人人喊打的結局。

在這大千世界,有人以金銀為寶,以名為樂,但是也有人以無欲無求,問心無愧為根本,卻不知追求名利榮華的路上卻充滿了陷阱,稍有不慎就會抱憾終生,而追求自然,無所妄念的道路卻非常寬廣,稍微用心追求,不但能夠讓前路寬廣平順,還會收穫自己意料之外的驚喜。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天理路上甚寬,稍游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慾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追求自然真理的正道非常寬廣,稍微用心追求就感覺心胸坦蕩開朗,追求個人慾望的邪路非常狹窄,剛一躋身於此,就會發現眼前布滿了荊棘泥濘,寸步難行。

在慾望面前,所有的得到都不會讓他感到滿足,這是因為他只看到了世間的名利地位,讓自己永遠的深陷於慾望深淵之中。

對於他來說,天下沒有任何一把椅子是舒服的,也沒有任何一種名利是可以滿足妄想的,慾望如一團火,火燒的越旺就越有加柴的衝動,然而越加柴,火就燒的越旺。

在《道德經》中說: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

過度珍惜外在的貨物必然會造成精神的耗費,豐厚的貨藏必然會造成身體的損傷。

而解決這一切問題的根本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恥辱,這樣才能平安且長久。

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為之樂為最真。

人總會陷入自己的執念之中而不自知,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站在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的人生,以道家思想的「無為」之念,去看待人生所追求的那些好與壞。

用更豁達和順應的心思,去面對所有的得失榮辱,只有這樣才能以平和的心境修養自己的人生,塑造一個更高尚的境界,不刻意反而會有好的結局。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X0TOHEBrZ4kL1VicW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