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非常恐怖的電影——
1975年《懸崖上的野餐》。
它的導演,是導演過《楚門的世界》《死亡詩社》的Peter Weir。
《懸崖上的野餐》海報
與尋常的恐怖電影不同,《懸崖上的野餐》沒有暴力、血腥的鏡頭,也沒有諸如《咒怨》《招魂》這類惡靈,相反,還很詩意~
第一幕,便是一個窈窕少女醒來的畫面。
她便是影片的主角之一,米蘭達(Anne-Louise Lambert 飾)。
米蘭達就讀的澳洲亞普利亞德女子學院,沿用英式教育,極為注重女子的言行,致力於將每個女孩培養成維多利亞時期的淑女。
女孩們平時都住在學院裡,與外界的接觸都被嚴格地控制。在這樣的氛圍下,女孩們只有彼此。
電影開頭,便展現了女孩們的日常生活。
晨起讀詩,詩中是浪漫繾綣的愛情~
少女們陶醉在詩句中,可那嚮往而虔誠的表情,有那麼一點說不清道不明的異樣......
特別是米蘭達的好友,薩拉,她們之間的關係似乎超出了友誼。
薩拉看向米蘭達的神情,猶如在看愛人。
薩拉回望床上的米蘭達
她遞給米蘭達詩箋時,眼神也透露著曖昧。
米蘭達還對薩拉說:「總有一天你一定會和我一起回家,親自見見我可愛有趣的家人。」
說這話時,米蘭達的眼神是陶醉的。
女孩們還彼此幫忙穿束胸衣,畫面過於美麗。
你能想像這些女孩一身白裙,在風光如畫的郊外野餐的畫面嗎?
那真是一群天使下凡。
《懸崖上的野餐》拿下了1977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攝影獎,在海茵懸岩野餐的這一段,光線和周圍樹木完美結合,使電影具有油畫質感。
光線從林中散射下來,給畫面鍍上了一層氤氳的光芒,這種古典的詩意,讓畫面美得不真實,似乎亞普利亞德女子學院的女孩和教師們游離於俗世之外。
片中的時代是1900年,正是英國放棄對澳大利亞直接統治的前一年,奉行維多利亞時代英式教育的亞普利亞德女子學院即將成為時代的舊物。
前面越美,後面發生的事便越恐怖。
這場野餐中,有三個女孩神秘失蹤了——
米蘭達和其他三個女孩一起去測量岩石,再也沒有回來。
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現場既沒有山崩的痕跡,也沒有女孩們遇害的蛛絲馬跡。
好似人間蒸發了一樣。
直到結尾,謎題也沒有解開,這顯然讓許多網友感到不適應,於是各種推測紛紛而來。
另一方面,知曉結尾後再來看當時的野餐,眾多別有深意的細節令人越想越感到不寒而慄~
比如,米蘭達離開時特別的一回眸。
當時看並未覺得有什麼,但再次細細觀察,米蘭達的神情變化是相當明顯的。
好像知道即將要發生什麼事情一樣,或者,她的內心早已決定叛逃。
米蘭達的神情頗有一種,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感覺,轉身離開又是那麼堅定決絕,毫不拖泥帶水。
結合影片開頭,米蘭達對鏡子說「我不會在這裡待很久」,神情嫌惡,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這又讓叛逃的嫌疑加大。
而薩拉聽到這句話,瞬間沒了笑容,也許,薩拉意識到了什麼。
米蘭達讓薩拉學會熱愛其他人,因為她不會待很久
再看,四個女孩在山下的叢林中穿行時,畫面是詩情畫意的,配樂也是悠揚的。
進入山上荒涼的岩石地帶後,畫風變得冷峻,音樂也逐漸轉為詭異......
鏡頭從底下仰視女孩們,和近在咫尺高高聳立的岩石。
女孩們在怪石嶙峋中穿梭時,鏡頭轉為俯視。
穿插在其中的諸多怪石的特寫,旋轉的畫面,都給人以不好的心理暗示。
而石頭上的舞蹈,褪下黑絲襪的舉動,又使神秘色彩漸濃。
畫面的淡入淡出更增加了迷幻感。
女孩們還說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話,比如,預言了薩拉的死。
當時在山上,女孩艾瑪說,薩拉讓她想起了她父親曾經給她買的一頭小鹿,她悉心照顧它,但它還是死了,母親說那是命中注定。
就像男孩站在燃燒的甲板上,無處可逃。
「命中注定會死」
後來,薩拉確實自殺了。
另一個女孩看到了在山下休憩的同學們,居然說:「那些人在下面到底在幹什麼呀,像許多螞蟻一樣。」
「像許多螞蟻一樣」
「讓人奇怪的人,很多人都沒有目的,儘管很可能,他們是在履行某種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儀式。」
「他們是在履行某種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儀式」
這些神神叨叨的話,也說明女孩們已在不知不覺中被異化......
而女孩伊迪斯也一直在說自己不舒服,到底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心理不舒服,電影沒有明說。
直到最後,女孩們仿佛中邪般走入岩石深處,伊迪斯突然尖叫了起來。
寫到這裡我已經內心發毛,可以說,這部電影在恐怖氛圍的營造上深諳觀眾心理,諸多心理暗示被運用得相當嫻熟。
如今回過頭來看前面的詩情畫意,其實早已嵌入了詭異的因子。
比如上述米蘭達的自白,薩拉的變色。
又比如路上邁克勞小姐介紹,海茵懸岩有一百萬年的歷史,女孩艾瑪說:「一百萬年來就是為了等待我們。」都不免讓人產生聯想。
邁克勞小姐始終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在女孩們即將登頂時,山下的她突然抬頭望了一下高聳的懸岩,一臉擔憂的神色。
她是早就知道會發生什麼嗎?還是純粹是為女孩們的離群而感到擔憂?
女孩們到底是集體叛逃,還是遇上了歹人,亦或是山崩、某種神秘力量?
其實無論哪種推測,都無法完美解釋這場神秘失蹤,導演的意圖顯然也不在解謎上。
Peter Weir曾表示,自己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不讓觀眾糾結於答案。
那麼另一個問題來了,導演到底想通過女孩們的神秘失蹤,表達什麼呢?
這又掀起了一場見仁見智的猜測。
有人說,它象徵著對英式教育的反抗,追求的是人性的解放,有強烈的女權主義色彩。
比如,女孩們曾在山上脫下鞋子,褪下黑絲襪。
有人認為,這暗示澳大利亞對英國統治的反抗,導演Peter Weir是澳大利亞人,而影片上映後一年,英國即放棄了對澳大利亞的直接統治。
其實這些我都不關心,電影也不一定非要有個答案才算是好電影。
我喜歡的是《懸崖上的野餐》這部片帶給我的觀影體驗,美到極致,也詭異到極致,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少見的嘗試。
至於其他,從《楚門的世界》《死亡詩社》你們就應該知道,Peter Weir是多麼擅長玩暗示和人性宣揚的導演了~
(作者:天涯小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