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君子」
梳理《論語》中孔子關於「君子」的論述,內容和觀點非常豐富,大略如下:
一是君子不憂不懼,樂天知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1]。「君子不憂不懼」[2]。
二是君子有三畏、有九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3]。「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4]。
三是君子尚義重禮,謙遜誠信,「君子義以為上」[5]。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6]。
四是君子尊五美,屏四惡,「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五美是「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是「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7]
五是論君子之道有四,「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8]這四種品德,即:約束自己嚴格,事奉國君恭敬,撫養百姓仁慈,役使人民合乎情理。
六論君子文質兼備,「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9]
此外,在《里仁》稱:「君子懷德。」
在《為政》稱:「君子不器。」
在《述而》稱:「君子坦蕩蕩。」
在《八佾》稱:「君子無所爭。」《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強調君子自律嚴格,自視清高,不屑與人爭名奪利。善於與人相處,卻不願拉幫結派。
在《子路》稱:「君子和而不同。」強調君子善於與人相處,卻不會因為利益而與人勾結。
在《衛靈公》稱:「君子固窮。」強調君子於困窘之際能堅守志向不變節。
在《子路》稱:「君子泰而不驕。」強調君子為人豁達而不自高自大。
在《衛靈公》稱:「君子貞而不諒。』」強調君子秉性正直但不會不知變通。
在《雍也》稱:「君子博學以文,約之以禮。」強調君子用傳統文化豐富自己的學識,用禮義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從上述孔子有關「君子」的論述,可見儒家對全方面提高道德倫理修養的重視。
注釋:
[1] 《論語·堯曰》。
[2] 《論語·顏淵》。
[3] 《論語·季氏》,第177頁。
[4] 《論語·季氏》,第177頁。
[5] 《論語·陽貨》,第191頁。
[6] 《論語·衛靈公》。
[7] 《論語·堯曰》。
[8] 《論語·公冶長》。
[9] 《論語·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