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政府為帶動高齡化農業,積極推廣國產食品出口之際,部分年輕商家乾脆「連種帶苗」落戶外地,在異鄉生產或加工日本水果。他們希望令「JAPAN」這個名牌效應下的農產品,以較相宜的價格吸納更多消費者,藉此在海外市場對抗廉價的「山寨貨」。
據「時事通訊社」報道,初創公司「日本農業」現於泰國北部清邁種植「章姬」這個日本品種的草莓。溫室之中,以日本的培植技術為基礎,配合泰北的氣候悉心栽培,果熟後由當地從業員逐粒摘下,裝進寫有「SAKURA ICHIGO」字樣的紙盒內,投放泰國當地的超市發售。每盒定價只是1,000泰銖 (約207元人民幣),以真正「日本品種」草莓來說可謂相當划算。
該公司亦把原產地日本的草莓引入泰國,以每包1,000泰銖的價格發售。這樣不只是富有人家,還吸引到不少偶爾才奢侈一下吃日本貨的中產階層消費。年僅28歲的社長內藤祥平以豐田汽車的 Corolla 和 Lexus 舉例,指前者為國外製造的大眾車,後者則是 Made in Japan 的高級車,結合兩個品牌能得出相乘效果;為了拓展市場,就需要有像 Corolla 般價錢大眾化的產品。
左至右:初創公司「日本農業」社長內藤祥平手持「SAKURA ICHIGO」草莓 (圖片來源: 日本農業)
以奈良縣為據點的 Japan Farm Products 則選址柬埔寨,主要進行農產品加工,把不合規格的日本水果加工成乾果。由於成品「價廉物美」,業務得以急速擴展,甚至「反進口」到日本的便利店及超市。37歲社長阿古哲史指出,像是全球廣為人知 、在北美等地也設有工場的萬字醬油,「若要進軍國際就不能只靠出口。就像日本的製造業一樣,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自然也要在海外設立據點」。
「JAPAN」這個農產名牌正因盜版貨而受打擊,研發多年的晴王麝香葡萄,就被人盜取果苗於韓國培植,以廉價搶去大批顧客。當局立法阻止苗種非法外流,內藤卻認為以攻為守方為上策。「在海外活用日本的苗種及技術賺錢,令人更有動力守護種苗。」他計劃以授權經營模式,委託外國公司生產日本種農產品,日本的開發者則可收取授權費,希望藉此保護品牌並從中獲利。
內藤強調,授權經營的成功關鍵,在於「值得信賴的當地生產夥伴」。阿古亦提及在外國尋找合作夥伴的重要性,認為「正是這種場合,必須得到日本政府支援」。野村集團農業事業規劃調查部長佐藤光泰分析,現時光靠高價出售高質產品的策略,難令日本食品出口額達到政府的目標 —— 從目前約一萬億日元 (約592億人民幣),增至2030年的五萬億日元 (約2,962億人民幣)。
因此他建議:「為了把日本的優良品質,從當地富裕層拓展至中產,在保護品種的前題下,國家應該支援海外生產。品嘗過『海外產日本種水果』的人,必會想吃真正的日本產。百貨應百客,國內農業才不至空洞化。」
(撰文: ANN WONG @ CUP媒體)
- END -
相關連結
彩虹拉麵 | 周末不講車
空中米芝蓮 | 周末不講車
植物制海鮮 | 周末不講車
幸福食堂 | 周末不講車
越貴越好味?| 周末不講車
(公眾號ID:BestMotoring)
商業活動及其他合作:BM-Auto (微信號)
請輕點右上方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AWdTXkB9wjdwRpvJr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