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順正
首發自:FT中文網
近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在中東,中國如何深化關係,重振絲綢之路》的文章。該文稱,當前中國正向更遠地方擴展全球影響力,深化與中東的關係就屬於這一計劃。鑒於歷史聯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朝這裡轉向,並不令人意外。在文中,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中東和北非項目副主任薩納姆•瓦基爾說:「中國有點像是行動緩慢的巨人,正通過貿易和投資逐步擴大接觸。」而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中國-中東關係問題專家喬恩•阿爾特曼則表示:「中國人想要傳遞的信息是:我們的經歷表明,不用改變社會和政治,就能創造經濟增長。」無疑,該文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近一段時間以來在中東地區所取得的各項成果是積極的。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號稱「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中東各國不僅控制著諸如蘇伊士運河、紅海、亞丁灣、波斯灣等全球至關重要的大宗商品流通通道與樞紐,而且還掌握著當地豐富的資源,其中最為知名的即為石油與天然氣。但過高的「身價」也給中東地區帶來了許多困擾。一方面某些中東地區大國之間本就矛盾重重,由於教派分歧、民族矛盾、安全衝突和爭奪地區主導權等原因,讓諸如伊朗和沙特這樣中東國家相互敵視嚴重;另一方面,域外大國的介入也讓中東「火上澆油」;再加上宗教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等趁勢而起,讓目前的中東變得好像「熱鍋」,在敘利亞、卡達和葉門等多國都出現尖銳對抗甚至爆發激烈內戰。
這其中,中國在中東地區發揮的作用可謂是難得的「一絲清涼」。「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政府為推動國際社會合作特別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而做出的重大決策,中東地區正處於「一帶一路」的交匯地帶,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就高度重視發展與中東國家的關係。2014 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上首次向中東地區發出共建「一帶一路」的邀請,由此拉了中國在中東地區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序幕。
這些年來,中國「一帶一路」在中東地區取得了比較豐碩的合作成果。目前中國已與十個中東國家以及阿盟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與九個中東國家以及阿盟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協議,九個中東國家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合作讓雙方都受益匪淺。對中國而言,現在中國對進口油氣能源的依賴水平不斷上升,據統計2018 年 11 月份中國原油進口量首次突破日均 1000 萬桶,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 70%,未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原油進口還將進一步增加。而中東目前是中國最重要的石油供應來源地,與中東各國保持良好的關係有助從源頭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對中東的地區產油國來說,中國巨大的石油需求則有力拉動了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除了能源,中國與中東國家在其他領域的成果也令人矚目。以經貿為例,2016 年 1 月,習近平訪問沙特、埃及、伊朗,共簽署 52項合作文件,意在進一步擴大商貿合作規模。2017 年,沙特國王薩勒曼訪華期間,與中國簽訂了總額達 650 億美元的商業協議。另外阿聯有志於將自己打造成為中國對中東貿易的關鍵轉口地。
雙方在基建領域的合作尤為值得關注。中東各國很多都面臨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當前中東國家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起步階段或加速階段;同時由於「阿拉伯之春」以及目前仍舊持續的內戰的影響,部分中東國家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當地政府在資金上的無力,導致無論從人均公路密度、人均鐵路密度、人均電力消費還是網絡基礎設施等領域來看,中東國家很多指標都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甚至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因此中東國家對於基建有著巨大需求。
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貿易便利化、推動產能合作、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網絡的重要依託。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 當前中國承擔的工程建設合作項目以遍及中東地區所有國家,例如以色列阿什杜德南港口項目,中國進出口銀行融資、中國企業承建的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堡高速鐵路二期工程項目,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伊拉克魯邁拉 730MW 聯合循環電站項目,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承建的埃及新首都建設項目,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的沙特吉贊城市商業港項目等,幾乎涵蓋商業房地產、能源、鐵路(地鐵)、港口、城市道路系統、電信基站等所有基礎設施領域。
綜上不難看出,中國在中東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確確實實在利己利人,同時中國沒有任何政治要求作為前提,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正如此次阿爾特曼在《每日電訊報》文章中所表示的:對於中東國家而言,「中國就像一塊空白的畫布,人人都能畫下自己的願景」。除經貿方面的合作外,隨著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以及對包括安全在內的全球秩序的維護,未來中國也許會在緩解中東地區衝突、增進和平與穩定方面發揮更重要的角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fFRO28BMH2_cNUg6W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