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編撰的一部筆記小說,主要記述漢、魏、晉時期的一些名人軼事。裡面有一個小故事,很有趣味。
通過白狼山之戰,曹操大破烏桓軍隊,並且斬殺了他們的單于蹋頓,俘虜二十餘萬人。此役過後,匈奴是被徹底打服了。
隨後曹操又將匈奴分割成5個部落,使這五個部落分別居住,分散了匈奴的力量,使他們不能聚堆形成強大的勢力,從而不敢反抗漢庭。
匈奴是老實了,但和漢朝的交往還得繼續進行。
一次,一個匈奴部落派使者到中原來,使者來了,漢朝丞相,實權人物曹操必定要接見他們呀。
那時候的人也相當注重儀表,而且在臣服的小幫面前,更要講求一些「形象工程」的。
這時候曹操躊躇起來,為何?
因為北方的胡人,一般是吃牛羊肉的生活習慣,在塞北的大漠中,任由凜冽的寒風肆虐下成長的,所以一般體格魁偉,滿臉的絡腮鬍子,看起來形象十分的威武高大。
而曹操是哪裡人?安徽亳州,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男人一般身形都比較瘦小,恰恰曹操雖然寫出的文章十分華麗,可長相卻比較醜陋。曹操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覺得以他這副形象出來示人,有些對不起威武大漢朝廷。
正犯躊躇之際,別駕從事崔琰進來彙報工作。正在低頭沉思的曹操一件見崔琰,頓時眼前一亮,馬上有了主意。
那崔琰是什麼相貌,讓曹操都羨慕呢?
「(崔琰)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崔琰不光長相魁偉,還是個大學者,那不是有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嗎?胸中錦繡文章,再加上高大的體型,往那裡一站,自然顯得儀表堂堂了。
第二天一早,匈奴使者來到丞相府,按正常禮節來拜見曹操。此時在朝堂上曹操和崔琰來了一個「脫袍換位」。
接見完畢後,使者回到館驛。曹操有些不放心,就派手下人來到館驛打探消息。
一陣寒暄過後,手下才終於表露出今天來到目的——他問那個匈奴的使者,讓他說說對剛才拜見的魏王,給予什麼樣的評價。
能替單于到外交場合處理兩國事務的人員,自然不會是一般的庸才,肯定是有相當的才華的。
聽到來著的詢問後,匈奴使者款款的回答道:「如果要論儀表,魏王玉樹臨風,口若懸河,簡直是一表人才。」
聽到此話,來訪者頻頻點頭,心說,崔琰果然是氣度不凡,沒有給朝廷丟臉,沒有枉費丞相的一片苦心。
匈奴使者看到來訪者頻頻點頭,不由得一時高興,又加了一句讓他後來掉腦袋的話:「你們中原真是藏龍臥虎。魏王就已經了不得了,但他身後操刀的那個侍衛,更是非凡人物,你看他瞧人的眼神,神目如電,有真龍天子的氣勢。」
有人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此話一點不假。在曹操的眼神里,時刻透漏出一種不怒自威的霸氣,如果不是長久身居高位之人,是培養不出這種氣質的。
手下把探聽到的情況,向曹操進行了逐一彙報,曹操聽了非常高興。一個人具有九五之尊的貴體,那還能不高興?
但這種高興沒有持續5秒,目光又變得陰鷙起來。
「這個匈奴使者,還真不是一般人,眼光還真夠毒辣的!」曹操在心裡合計著。
突然,曹操馬上傳令,派刺客隨後追趕,殺了匈奴使者(「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結語:
匈奴的使者一句真知灼見之語,引來殺身之禍,這恐怕是他做夢也沒想到的吧?
曹操聞聽了對自己讚揚的話,卻對使者產生殺心,這恐怕有些出人意料。那麼,曹操為何做出這種不近人情的決定呢?現在想來,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匈奴部落中有能人。
匈奴部落是曹操使出吃奶的勁才撫平的,目前他們分成了5個部落,每個部落力量薄弱,但不敢保證將來他們不會強大起來。像此人這麼火眼金睛的能人,如果將來握了重權,那將會是朝廷的一大隱患!
到時候北方邊境一亂,自己的南征大計就會泡湯,「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就不如說聲再見」。於是下定決心先除去為要務。
二、為自己的形象考慮
這次讓崔琰假扮自己,是情非得已之舉。他們如果事後得知這次接見的真相,「曹丞相不敢見使者。」傳出去對自己的形象是大大的不利。
三、曹操不怕引起兩國紛爭嗎?
不怕。在目前這個亂局下,殺人劫道的多了去了,只要自己咬緊牙關,來個死不認帳,時間久了慢慢就會平息的。
處於這種考慮,曹操實施了他的刺殺計劃。
參考資料:
《三國志》西晉·陳壽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XdRZXMBd4Bm1__Y2Fm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