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前幾天,閨蜜跟我狂吐苦水:快被兒子整崩潰了!一不順心就各種哭鬧、滿地打滾。育兒書上都說「要跟娃共情」,我也照做了,但到下一次,他脾氣還是很大,還是哭鬧不止。真不知道該怎麼弄了!
接著,講了她兒子最近一次倒地打滾、發脾氣的事。
事情是這樣的:
那天她在書房辦公,3歲的兒子和奶奶在客廳玩樂高。忽然她聽到一陣大哭伴隨著大喊,「你給我拼好,你馬上給我拼好!」、「不是這樣的,我原來不是這樣的~!」
來到客廳,看到兒子躺在地上,邊哭、邊喊、邊踢腳。
一問才知道,小娃搭建了一座城堡。就在最後要給樓頂插上旗杆的時候,奶奶本想幫忙摁住屋頂,但用力太大,一下子把樓房壓散了。娃瞬間崩潰,大哭要求奶奶給他恢復原樣。
奶奶憑記憶拼湊還原的樓房,跟之前的不一樣。於是他大發脾氣,邊哭邊踢奶奶。
朋友說:
當時我共情說:寶寶辛苦搭的積木倒了肯定很傷心對不對?
也講道理:但是既然已經倒了,咱們不如重新搭一個啊,哭也沒有用對不對?
奶奶也在旁邊道歉,「 對不起 ,奶奶不是故意的」,
可娃根本不聽,就是一根筋地發脾氣,要求給他弄好。
奶奶幫他弄好,他又哭著說不對……
感覺除了揍他一頓,根本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那最後你怎麼辦的?我問。
朋友說,「亂發脾氣還踢奶奶,我就打了他屁股,他才肯從地上爬起來」。
我覺得閨蜜吐槽這個場景蠻有代表性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遇到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辦?
01
情緒沒有對錯,只分好壞
共情,不應該是「另一種方式的控制」
我說:我們先來回想一下,一般遇到這種情況,你想怎麼辦,希望孩子怎麼做?
「肯定是希望他不要哭鬧啊,弄壞了造型,再重新搭不就好了嗎?又哭又喊的,有什麼用?」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你換位想一下,假如是你自己忙了一整個下午烤了個非常滿意的蛋糕,正準備從烤箱拿到餐桌的時候,突然老公冒出來無意中給你碰翻、扣地上了!整個蛋糕都毀了,你什麼心情?
你會想,「難過生氣都沒用,不如趕緊重新做一個」,還是會懊惱地喊幾句:「你怎麼回事?走路不長眼嗎?這可是我辛辛苦苦做的蛋糕,就這麼被你毀了!氣死我啦~!!」
朋友聽我這麼一說,噗嗤一下笑出來。「是哦,肯定會生氣的,哪能那麼理智呢!」
是啊,每個爸媽都希望自家娃既活潑可愛、又乖巧聽話、還不亂發脾氣。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就乖乖去做。該吃吃,該睡睡,該學學,該玩玩,不吵不鬧,也不要影響我們……
哎呀,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對勁兒了?
是啊,這哪裡是孩子,應該是個擁有完美程序設置的機器人娃娃吧!
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的可是一個活生生的小人兒,他們雖然年紀小小,個頭小小,但他也是有情感、有思想且不容忽視的人啊。是人就會有情緒,這太正常了!情緒沒有遙控器,不會是我們摁下開關,就能立馬停止的。
朋友在娃玩具倒了而大哭的時候,共情的做法是對的。
但她錯誤地理解了「共情的目的」,她認為「我共情了,孩子就不應該再哭了」。而這恰恰與共情的目的相悖,「共情」是媽媽真的理解和體恤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立即控制孩子情緒的手段。
我們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接受「孩子也會有情緒」這個事實,然後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式處理,而不是武斷地阻止。事實上,當我們接受而不是阻止孩子的情緒時,孩子反而更容易控制好情緒。
02
共情之後,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
如何排解自己的情緒
「那照你這麼說,我就只能依著他,讓他哭鬧打滾嗎?」閨蜜繼續問。
當然不是。當我們承認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就該知道「排解情緒」是必要的了。
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情緒、表達情緒、更好地排解情緒,就是我們爸爸媽媽需要做的功課。
生活中,每個孩子表達生氣的方式都不一樣。
有的孩子會躲在角落裡默默流眼淚;有的孩子會獨自生悶氣;有的孩子會咆哮怒吼、甚至還會打人、摔東西、踢玩具…… 除了一定的先天氣質因素以外,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更多地是透露出父母的在情緒引導上有沒有給娃做足功課。
「你有跟孩子聊過,一旦「生氣」的情緒來了,該怎麼辦嗎?」我問。
閨蜜想了一會,搖搖頭,「這樣想來,娃每次發脾氣,我都想讓他趕緊安靜下來,還真沒教過他怎麼處理情緒呢!」
腦科學研究,將我們人的大腦分為「情緒腦」和「理智腦」兩種。0-6歲孩子的「情緒腦」是主導,他們更容易被情緒所干擾。
尤其是2-5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孩子的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會產生挫敗感。這時候,孩子不擅長用言語表達,他就會通過發脾氣來發泄情緒。
生氣時打滾哭鬧,其實是娃無助的表現。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擾亂他的「壞情緒」。
03
我是這樣給瓜瓜做「情緒教育」的
瓜瓜2歲多的時候,脾氣也很急躁。拼圖拼不好,就會哭鬧、摔玩具發脾氣。
我會等他脾氣發完,在事後跟瓜瓜復盤,「瓜瓜,剛剛你拼圖拼不好的時候,是不是很生氣?」
瓜瓜回答,「是呀」。
我告訴他,「我們人生氣,是因為有個叫情緒的小怪獸跑到我們身體里來了,他會讓我們做出些不好的事情,比如哭鬧、摔玩具、打人等等。我們要想辦法,把情緒的怪獸趕走才行。」
「那媽媽,我們怎麼才能趕走它呢?」瓜瓜很感興趣。
「你可以用力跺腳,踩地。就可以把小怪獸踩死啦~,趕走他我們的心情好多了~」
我會特意找一些情緒類的繪本給他讀,用他的視角去理解情緒這件事
復盤的次數多了,瓜瓜就記住了這個方法。下次他生氣的時候,我就提醒他,「瓜瓜,是不是情緒的小怪獸又來了?你試著踩走它好不好?」
慢慢的,瓜瓜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越來越好。雖然現在偶爾也會有著急發脾氣的時候,但比起2、3歲那時已經進步很多了。
瓜瓜第一次挑戰200塊拼圖的樣子
除了跺腳以外,深呼吸、拍打軟枕頭等也是很好的緩解情緒的方式。爸爸媽媽可以跟娃共同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小娃的排解方式,生活中反覆強調和使用,直到娃越來越能有意識地控制情緒。
很多事情,我們大人常常會「以為這是很簡單的事兒,孩子應該懂」,於是就忽略了對他的引導。但養孩子哪有什麼「理所應當」,孩子身上每一點或好或壞的表現,都源自父母平日裡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除了事後幫他復盤情緒,日常生活中我也會幫瓜瓜更好地認知和理解情緒:什麼是沮喪、失望、生氣、傷心、開心、驚喜等等,生活中,在情緒發生的當下告訴娃,他能理解和定義情緒,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緒。
瓜瓜收到禮物時,我會說,「哇,媽媽跟你一樣開心。」
拼圖拼不好的時候,我會說,「我知道你現在一定很沮喪,我們可以休息一下,等下再拼好嗎?」
平時不放過任何一個給瓜瓜做的「情緒科普」機會,現在他已經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我家牆上現在還貼著給瓜瓜認識情緒用的「情感臉譜」
瓜媽最後說:
閨蜜回去後,也教給娃「生氣的時候,用腳踩小怪獸」的方法。她說,娃很開心,還去教給姥爺,「姥爺,你知道嗎,生氣的時候,我們用腳踩地是可以的,摔玩具、打人都是不對的。」
過了幾天,閨蜜又給我講了另一個哭笑不得的故事。
有天早晨她著急上班,結果娃賴在床上,死活不肯自己穿衣服起床。閨蜜一時著急,就打了娃的屁股。
當天晚上哄睡的時候,閨蜜內疚地跟兒子道歉說,「對不起,媽媽早上有點著急了,我不應該打你的!你能原諒媽媽嗎?」
沒想到兒子馬上轉過身,抱住她的臉說,「媽媽,那你當時為什麼沒有想起來踩一下地呢,你要是想起來踩地,就不會生氣了!」
閨蜜哭笑不得。感慨教給孩子的每個細微的小點,娃都在很認真地消化吸收。他已經記住了「情緒的小怪獸」,還會反過來提醒媽媽。
我最後還要囉嗦幾句:雖然影響孩子情緒能力的因素還有一些先天性原因,比如個性與氣質類型、性別差異、「情緒腦」發育等等,但我們父母還是可以通過學習,去儘量多地幫助孩子提升和改變「情緒處理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