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值得做,什麼不值得做?這三招,教會你做選擇題

2019-07-28   亞美呀

一、什麼事值得做,什麼不值得做?

刷網頁的時候,看到一個話題:你為什麼要轉行?

其中有人說:

一畢業就在第三方檢測工作,感覺身邊那位30多歲的同事就是未來的那個我,偷偷問了很多老員工,更加明確自己不能再呆下去了,完全沒有晉升空間。

還有人說:

當初志願填報時不在意隨意填報了一個專業,導致了後面擇業的被動。我不想以後都要在實驗室里工作,吸著有毒的空氣、穿著各色的實驗服,我也不想拿著死死的工資度過餘生。

促使自己改變的原因多種多樣,歸根結底還是,原先的工作,不值得自己付出餘生去奮鬥。

我也在前不久轉了行,從銷售到運營。

銷售工作做過兩年,還是雙休不加班的銷售,這個在北京真的很難得。

當過銷冠,收入也尚可,夠養活自己,還能有點積蓄。

但是做著做著,我也開始問自己,三年後,五年後,我還願意做銷售嗎?

答案很肯定:不願意。

銷售工作,我不喜歡也不排斥 ,但是也不想再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在這上面了。

因為我覺得,技能是立身之本,有能傍身的技能才會讓我有安全感。

所有門檻低,成長空間小,容易觸及天花板的工作,對於我來說,都是不值得做的。

還年輕,就要及時止損。

這也就是不值得定律要告訴我們的。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

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二、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在不值得的事情上浪費過多的事情,也就跟在錯誤的時間遇到了錯誤的人一樣,結果只會是慘澹結束。得失之間,選擇了失去的那一邊。

1、增加沉沒成本

《奇葩說》中薛兆豐教授利用」沉沒成本不是成本「的原則給大家上了深刻的一課。

他說,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就算你曾付出的成本再大,也不會對現在有回饋。

如果你一味沉迷過去,只會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如果你今天放棄了,止損了,那麼從明天開始,你的每一天都是賺的。

倘若還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前行,自己痛苦不說,浪費的時間和精力,也都是不可逆的。

富蘭克林說,「有些人死於25歲,葬於75歲。」

原因是,25歲風華正茂,正是奮鬥的好年紀,而有的人卻早早地褪去激情,將夢想壓入箱底,在精神上,他已經「死」了。

人總是在慢慢老去,在失去的時候,才開始追悔莫及,後悔這一生碌碌無為。

有些事 ,你現在不做,可能以後也不會再做了。

及時止損,人生也就多一種可能性。

2、影響人生走向

陶傑 在《殺鵪鶉的少女》中寫道過: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做出選擇的那一天,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我們的人生走向,都是由一個個選擇所決定的。

你明明可以利用一上午的時間寫出一個策劃案,卻把時間都放在了數據錄入上。

明明可以自學點簡單的PS幫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卻把時間放在了刷劇上。

在不值得的事情上耽誤太多時間,可能也就少了些機遇。

3、給人生設限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老去的標誌,絕不是老成穩重、沉默寡言,而是不肯再嘗試,不肯再容許自己置身不熟悉的境地。

如果明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不值得做,但是害怕改變,害怕自己不能承受改變後的結果,那自己的人生可能止於平凡了。

到了75歲可能大多人人也就認命了,覺得自己的一生也就只能這樣了,但偏有人能在這最後的歲月中過得活色生香。

摩西奶奶,前半生是平淡無奇的農場村婦,卻在76歲的時候,拿起畫筆,畫出1600多幅作品,震驚藝術界。

可能,你本來能通過努力晉升到市場總監的崗位,而你卻還在市場專員上打轉。

本來能跳槽到一家不錯的公司,但你卻怕失敗,遲遲不敢行動。

你不嘗試,也就只能接受現狀。

三、這三招,幫你少做不值得的事

1、用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來指導未來的行動。

邊際成本, 指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

邊際收益,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

而成本效益原則告訴我們,只要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我們就該更積極地去做這件事。

比如吃自助,有些人會出損招「扶著牆進去,扶著牆出來」,力求回本。

這裡面也暗含了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

剛開始吃的時候,很餓,會挑很多吃的,因為它能極大滿足人們的需求,此時它的邊際效用是最大的。

而慢慢的,人們開始吃飽,以致吃撐。自助的邊際效用也就慢慢遞減到了零,再到負值。

決定事情值不值得做的時候,也就要看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關係。

2、找到對自己身份的認同

世界著名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年輕時向美國最有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柯普蘭學習作曲,附帶學習指揮技巧。

可就在作曲方面的造詣爐火純青的時候,他的指揮才能被當時紐約愛樂樂團指揮發現,他被力薦擔任愛樂樂團常任指揮。

結果,他一舉成名,在近30年的指揮生涯中,幾乎成了愛樂樂團的名片。然而,他並不認為自己非常成功,始終受著「我喜歡創作,卻在做指揮」矛盾的折磨。

這也就跟不值得定律里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別人眼中他很出色,很成功,在他自己看來,他卻很失敗。

這也就是因為伯恩斯坦,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沒有分清什麼事值得做,什麼不值得做。

我們可以通過 DISC性格測試、MBTI 職業性格測試等,幫自己尋找興趣點,發現自己的優劣勢,找到適合做的崗位。

也可以通過SWOT分析模型,幫助自己進行決策。

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也就有了方向。

3、縷清自己看重的是什麼

到底什麼值得做,什麼不值得做,每個人追求不一樣,結論自然也會有不同。

巴菲特說過:「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繼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創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段選擇和努力的結果。不論你有個富爸爸還是窮爸爸,幸與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轉換」。

有的人工作,看重公司福利,有的人看重公司平台,有的看重成長空間。

有的人覺得工作清閒,朝九晚五,沒任何壓力可言的工作,就是自己最願意做的。

不管怎麼樣,自己把握好心裡的那桿秤,因為自己的每個選擇,都會決定自己的未來走向。或平庸或頹敗或成功,自己也都得認。


最後,希望大家可以多做一些「值得」的事,少在「不值得」的事上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