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之間無話可說,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

2019-10-12     教育思呈說a

本文/思呈老師(原創)

越來越多的人抱怨自己的孩子居然和自己無話可說。問多了孩子只能選擇沉默,或者用嗯,啊這樣的詞語去代替和父母的溝通方式,說多了,就會不耐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孩子的內心不願和家長溝通,還是因為哪些問題呢?

有這樣一個案例,孩子在外面和別人玩耍的時候,因為一些矛盾發生了口角,所以,回到家以後孩子的情緒不高。家長本是好意想要安慰孩子,可最後孩子卻沉默,不想和父母溝通。這是為什麼呢?家長對孩子的安慰是:誰還沒點兒脾氣呢?幹嘛那麼認真?以後見面多說說話自然就好了。這時如果你是孩子內心會怎麼想?

第一種想法:我在外面受了委屈,是不是應該問一問原因是什麼?你怎麼就知道這件事情是我做錯了呢?都沒有了解事情的根本。憑什麼來指責我?

第二種想法:沒有在現場的人沒有發言權。這能談得上是安慰嗎?明擺著在指責我。

第三種想法:說了還不如不說,說多了更會讓我覺得心煩。

相信如果換位思考作為孩子的話,你也會這樣想。甚至還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父母進行爭論,這場溝通變得沒有意義,甚至變得非常不順暢。如果發生爭吵,父母之間還會出現裂痕。這樣的溝通只能拉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曾經有人說過,多少父母和兒女共處一世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相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在父母眼中孩子小,很多事情不懂,說什麼聽著就便是了。所以,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從最初的爭論狡辯,到最後放棄了溝通的意願。

教育家盧梭認為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無非是這幾種。其中最常見的便是講道理。就如案例中的媽媽想要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能夠釋懷,其實給孩子帶來的更多的反感。這孩子處於這樣負面情緒當中,講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父母要學會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場上,才能夠有效溝通,而家長給出的是所謂「封閉式回應」。

什麼是封閉式回應?

封閉式回應就是當孩子向父母表達想法和負面情緒,父母不了解溝通技巧,向孩子傳遞出的信息時否定他的感覺,不想讓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所以,會出現很多這樣的父母在孩子情緒不好情緒低落或者需要溝通的時候,家長往往採用了講道理的方式,或者用一句家長認為正確的溝通。去掩蓋孩子對事物本身的想法。父母的不理解,在孩子的眼中便理解為全盤否定。

在溝通問題上,家長如果找不到技巧帶給孩子的往往都是孩子認為的不尊重自己,不理解自己,所以有話不想和父母說,認為父母永遠都和自己不在一個戰線,說了也是白說,而且說多了還會發生爭執。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孩子和家長嘗試的溝通都是在這些小矛盾中悄無聲息的積攢下來的,在父母一次次否定的回應當中,讓孩子慢慢的心冷了。

父母什麼樣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極易反感?

第一種,說教式。

在很多家長眼中,最多的溝通只能用說教來代表,平時孩子和互動不多,只有在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父母才出現,而這時父母的詞語,更多的不是對孩子的理解而是指責。比如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家長沒有問孩子為什麼不寫作業,而是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你的職責,你是學生就應該寫作業。嚴肅的說教,代替了對孩子愛的包容,只能讓孩子更加討厭父母。

第二種,警察式。

這種父母總像警官對犯人一樣對待孩子,不停地詢問,沒等孩子反應過來,家長已經問出100個問題,而在這些問題當中,沒有聽孩子如何去說,家長不分由來的下定論,理所應當的判斷孩子的對錯。總是在錯誤當中去批判孩子,比如兩個孩子一起在玩玩具,其中一個哭了,家長口中雖然問著因為什麼,怎麼回事,可當這些話問完孩子沒有作答的時候,父母往往就會先發制人地說為什麼不讓著弟弟,為什麼你要把玩具弄成這樣,總是給孩子過多的指責和審判。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想要逃離家長。

第三種,批判式。

很多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能夠拿到很好的成績。可是父母的方法用的不對。總是會用一些挖苦諷刺的詞語來鼓勵孩子。比如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會說「我以為你不學習就能考好了」「你不是認為自己學的挺好麼?」這樣的詞語讓孩子內心得到更多的是否定。而且會讓孩子錯誤的理解父母對他的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無話可說。孩子的眼中沒有必要和家長去說自己的事情,父母的眼中孩子不願和自己溝通。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父母,不願意與父母開誠相見,那麼談論任何教育總歸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這也說明,當孩子和父母溝通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的教育必定會出現問題。所以,家長一定要掌握合適的溝通方式,不要用封閉式的回應來打擊孩子的情緒,更不要總是給孩子講道理,否定孩子內心的感受,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孩子的情緒就無法釋放,負面情緒積壓多了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何用開放式回應達到有效溝通?

第一,開放式溝通的核心。

要肯定接納孩子的感受,溝通過程中孩子的每句話每個詞都是孩子和家長溝通的翻解碼,如果這些翻解碼能夠轉換正確,家長便能理解孩子的內心,如果這些詞語翻譯錯誤,那麼,就會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作為父母要學會去肯定和接納孩子,這才能夠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第二,放平姿態,學會傾聽孩子說話。

父母和孩子溝通要掌握一定的原則,不要總是站在制高點去指責孩子,學會低下身,用平等的姿態對待孩子,能夠和孩子平視,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注。這種被尊重的感覺和接納的態度,才能讓孩子有話願意和家長說。

周國平說孩子的心靈遠比我們所認為的細膩得多,敏銳的多,我們千萬不要低估。孩子內心想得到的無非是平等和尊重,所以,父母一定要用平等的方式去溝通,學會傾聽才能夠讓孩子願意敞開心扉。

第三,學會換位思考。

最根本的換位思考就是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內心,找到和孩子的同理心。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是有不同的內心反應,所以,父母一定要通過同理心的方式去找到和孩子的共鳴,不要總是站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更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強加給孩子。

被譽為中國的斯波克博士的兒童教育專家小巫,在他的《接納孩子》中有這樣的觀點,你是否尊重孩子的選擇對於他們來說至關重要。

所以,家長要能夠接受孩子改變自己的思路形式,這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理解。

第四,給孩子選擇,不要做強制,而是引導。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保護孩子是家長的本能,但操控孩子絕非家長該做的本意。不要認為控制好孩子的一切就能夠順利成長,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讓孩子能夠自由選擇,家長更多的是引導孩子成長給孩子關懷。

良好的溝通是父母五條件愛孩子的最基本體現。選擇適當的合適溝通,達到良好的溝通,才能夠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同時也能夠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

正如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曾說,當孩子感受到被愛被信任,奇蹟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就像從蘋果樹上採摘果實需要方法一樣,打開孩子心靈之窗也需要父母的靈性與耐心。

用父母無條件的愛去包容孩子,達到有效溝通,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長!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兒童教育,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分享,希望我的文章能夠幫到大家。有相關育兒問題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將為您一一解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HUUv20BMH2_cNUgI6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