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翻拍成爽文,自作聰明的新《鹿鼎記》,不只坑了張一山

2020-11-19     硬核八卦

原標題:神作翻拍成爽文,自作聰明的新《鹿鼎記》,不只坑了張一山

這兩天,張一山和新《鹿鼎記》,被罵得實在有點慘。

雖然演員很糟心,但是劇方無疑是暗自高興的。當你因為那些辣眼睛的劇照,好奇心大起,去關注了這版《鹿鼎記》的時候。

片方就已經贏了。

為啥這麼說呢?

新《鹿鼎記》被廣泛傳播的惡評,主要集中在張一山身上。

他太過瘦削,這就導致在做誇張表情的時候,臉上會出褶子、爆青筋、甚至天靈蓋輪廓都依稀可見。

這種槽點並不會導致劇集下架,反而會引發觀眾好奇心,在罵聲中帶來超高的熱度值。

等到播出後期,若觀眾習慣了這種表演,甚至還能營造出一種「先抑後揚」的逆襲感。

按理說,能上央視八套的電視劇,不該是粗製濫造的爛片。

就算「爛」,也要「爛」的別致才對。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本著不怕死的精神,我連刷了12集。

終於理解了導演的翻拍思路:

「既然經典無法超越,那就將沙雕做到極致!」

一起來看看吧

「全員瘋癲」的劇情

一部劇,如果全員都在跑偏,那就不該把鍋全扣給主演。

毫不誇張地說,新《鹿鼎記》里,沒有一個真正的「原著人物」。

茅十八滿面嬌羞,海公公毫無威懾力。

滿洲第一勇士鰲拜,長了一張加菲貓同款圓臉

在看到宮道上的一群帶刀侍衛,手拉手,圍著氣到跳腳的建寧公主,轉圈玩起了大風車之後。

我頓時感覺血壓都升高了。

新《鹿鼎記》的故事情節,被壓縮到什麼程度呢?

我們來舉個例子。

康熙初遇韋小寶,是兩人少年友誼的開始,很關鍵的一場戲。

陳小春版是怎麼拍的呢?

韋小寶去練功房偷東西吃,遇到了一身太監裝扮的康熙。

面對康熙的指責,韋小寶先聲奪人,說對方偷吃的水平太差。

康熙不肯放他離開,韋小寶見狀不妙,這才開始嚇唬對方,兩人動起手腳。

康熙感到新鮮有趣,與韋小寶過了幾招,小寶怕對方餓肚子,吃完還給分了食物給他。

這段戲裡,康熙被韋小寶觸動,願意以「小玄子」的身份建立友誼。

除了覺得對方狡猾有趣,更是被他的善良和那句「自家兄弟」所觸動。

只有這樣的友誼根基,才能支撐起後面跌宕起伏的劇情。

新版是咋演的呢?

韋小寶偷吃東西,被康熙踢了屁股,他轉身罵道:「你個潑皮。」

然後,康熙就樂成這樣了。

康熙對韋小寶動手動腳,中間夾雜著各種言語威脅,卻還是被對方先扇了一嘴巴子,又拍了一腦門子。

然後,被氣得滿地轉圈,直言去外面約架

一場鬧劇過後,他們以這個姿勢結束了戰鬥,並建立了友誼

所以,誰能告訴我,這友誼是咋建立的?因為小寶打過皇帝?這有啥因果關係嗎?

一時間,無語問蒼天。

簡單粗暴的令人窒息。

看到後面我才發現,這種情節的缺失,貫穿了目前為止所有的劇集。

導演刻意為之。

為什麼?

因為,無論劇情邏輯,還是人物性格。

一切都要為搞笑讓步。

當《鹿鼎記》變成爽文

看過新《鹿鼎記》的觀眾,應該會有這種感受:

這部劇,節奏奇快無比,衝突非常密集,演員時刻情緒高漲。

張一山在採訪中給出了定位:「喜劇」

我認為應該更進一步:「爽文風格的喜劇」

因為大家看過原著,所以能拋棄諸多情節,用以加快節奏。

因為要在前幾集抓住觀眾注意力,所以能犧牲人物的合理性,來讓衝突更加密集。

因為現代人對喜劇的閾值越來越高,所以演員要通過極度誇張的肢體演繹,用以加重「口味」。

這,不就是「王妃掛城牆上三天了」的爽文套路嗎?

新《鹿鼎記》的爽文模式,也解釋了部分觀眾的好評為什麼是:

「搞笑,且令人上頭」

其實,劇中的演員們也不是「沒有演技」。

張一山在《柒個我》里,一人分飾七個角色,每個人格都有區分。

唐藝昕在《虎嘯龍吟》里飾演的郭照,也足夠甜美動人。

前面像個抖M的康熙,在得知父親活著的消息時,情緒的轉換很能引發共情。

然而,當「搞笑」成為演戲的首要目的。

演員的表現力,全都轉換成了破壞力。

他們用過火的表演,將金庸精心塑造的大小角色摧毀得如此徹底。

導演不想與以前的經典比較,迎合現代人的口味,另開一個賽道。

這種思路沒錯。

但是,把金庸小說拍成了簡單粗暴的爽文,那就是大錯特錯。

且不提《鹿鼎記》原著的內涵意義。

看過經典翻拍的觀眾,如何能夠接受,自己喜歡多年的角色,沒有了靈魂,淪為了製造笑料的工具人?

從這個角度看,新《鹿鼎記》,連翻拍都算不上,頂多算是個大手筆的同人文。

你的選擇是?

群嘲過後,輿論也在悄悄地調轉方向。

接受了「沙雕版《鹿鼎記》」的設定,一些觀眾開始覺得:

「當成喜劇看,就很好啊」
「當成新劇看唄,這都是創新」

我只能說,每個人的觀劇體驗都值得尊重。

但是,別忘了一個事實:

「金庸劇最經典的版本,全都是20年前的作品」。

1995年古天樂版《神鵰俠侶》
1996年呂頌賢版《笑傲江湖》
1997年黃日華版《天龍八部》
1998年陳小春版《鹿鼎記》
2001年吳啟華版《倚天劍》《屠龍刀》

即便是胡軍、蘇有朋、李亞鵬等人主演的內地經典版,也都在十幾年前。

金庸劇最近幾年的改編,口碑都慘不忍睹。

高密度的翻拍,迅速下滑的質量,不斷衝擊著追劇觀眾的審美下限。

當市場順利接受了爽文版《鹿鼎記》、面癱版《笑傲江湖》。

當觀眾認可了女東方不敗與令狐沖談戀愛,習慣了趙敏、周芷若傻傻分不清楚。

那麼,最耐看的金庸劇,將永遠留在20年前。

將金庸的《鹿鼎記》拍成了「搞笑爽文」,這是一種大膽創新?還是一種投機取巧?

你是如何看待的?

歡迎留言討論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FxD33UBdHeNs4oxtL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