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 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小女俠
1
我剛接女兒回家,就發現隔壁家的小女孩又被趕出來了,她媽媽站在門口罵她。
「為什麼沒考第一,我生你養你有什麼用,你好好給我反省反省。」
罵完進屋關上門,留下茫然失措的小女孩孤零零的站在門外。記不清這是小女孩多少次這樣被教訓了,只要沒拿第一,小女孩就會被罰。
其實小女孩在班級里經常拿第一,偶爾考不好也就下滑一兩名,但她媽媽對她要求高,凡是考試都要求她必須拿第一,只要不是第一,要麼就讓她滾出家門,要麼就打她,從沒聽見她誇過孩子。
我們曾好奇問過她為什麼對孩子這麼嚴厲,才小學三年級,孩子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她淡然地說:
「我養她就是為了有個盼頭,她要是以後有出息,我才能衣食無憂,所以現在就要嚴格要求她。」
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愛,開始時就希望未來能夠獲得等價回報,那不是愛,而是用時間做交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對生活的期望不應該讓孩子背負,更不能用愛去做交換。
2
在《放學後》里有一組家庭,媽媽的日常就是個母老虎加話嘮。
女兒歡歡剛放學回到家,坐在沙發上休息不到5分鐘,這時媽媽回來了,看到歡歡在吃蛋糕。怒火衝天的媽媽鞋子都沒換,就插著腰說道:
「歡歡,我怎麼告訴你的,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寫作業,為什麼沒做!」
(圖片來自網絡)
歡歡一句話沒說,起身就去臥室做作業。媽媽衝進臥室監督她寫作業,這位媽媽開始打親情牌。
她對歡歡說:
「我現在對你這麼嚴,是愛你也是為了你好,媽媽辛苦上班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供你,讓你有出息。我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只希望你能出人頭地。」
沉默不已的歡歡終於爆發了大聲喊叫說:
「我表現的還不夠好嗎?如果你在這樣逼我,也許我還真的會反,你上班這麼累還有氣說我,我上學也很累,你要是在說我,你就別回來了。」
(圖片來自網絡)
嚴格要求孩子本沒有錯,錯就錯在做父母的總是以愛的名義,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孩子,甚至還用親情綁架孩子,要求孩子長成我們期待中的樣子。
心理專家艾爾非·科恩曾說: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得到的禮物。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要求孩子用品學兼優回報,要求孩子事事如他們的意,他們給孩子灌輸思想,只有達到她們的目標,才能得到愛,得到獎勵。
如果孩子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得到父母的愛,這樣的孩子是不幸的,一旦離開父母便找不到存在感和價值感,需要通過討好,
父母愛子則計之深遠,愛孩子就要讓他有飛翔的空間,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孩子知道是為了自己學習,而不是為了得到父母的愛而學習。
3
電視劇《兒科醫生》里,有一對母子讓人心痛不已,媽媽給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並全部要求孩子學好。
一個五歲的男孩因壓力大患上了啃手指的習慣,眼見著兒子的手指被啃的變形,媽媽著急得不行,就帶著孩子上醫院看病。
(圖片來自網絡)
兒科醫生開出的藥方卻讓媽媽火冒三丈,藥方上寫著:
媽媽每天的擁抱跟微笑。病因是壓力過大,行為異常。她當場撕了藥方,粗魯的拽著孩子準備回家。
孩子不願意哭著說:
「我一回去你就讓我學習,我什麼都不好。」
兒子的話沒讓媽媽停下拉扯的動作,反而讓媽媽變本加厲。
媽媽撕吼說:
「你就是什麼都不好,所以在這兒給我丟人現眼,讓我沒面子你回家給我等著,你就是個精神病。」
說完,媽媽獨自離開了醫院。
(圖片來自網絡)
很多家長給於孩子的愛是建立在攀比的基礎上,要求孩子優秀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一個全能優秀的孩子,帶出去倍有面。
跟優渥的家庭攀比不了經濟實力,但可以在孩子身上得到優越感。這也是很多家長喜歡把孩子做對比的緣由,越是無能的家長,越喜歡拿孩子做比較,在孩子身上能輕易獲得成就感。
這樣養大的孩子,經常會產生焦慮,厭學,恐懼父母,不自信,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出現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即使優秀,但也感受不到快樂,難以和他人建立起親近關係。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低自尊「,低自尊的人總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不如別人,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去擁有美好的事物。
有研究證實:
低自尊與童年的經歷有關,特別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條件的,比如當孩子取得好成績,父母才會給予關注和表揚;反之,就得不到他們的關愛。
孩子不是你生產的商品,更不是你的附屬品,不要用是否能給家長帶來收益來衡量孩子的價值。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平等的,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不要用無知的比較去毀掉孩子。
4
在繪本《我永遠愛你》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阿力:
「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
「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
「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
「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圖片來自網絡)
她讓孩子知道,我會永遠愛你,但不會縱容你。這個愛是有原則,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為自己的錯誤買單,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真正的嚴厲不是在孩子犯錯時,責怪孩子,也不是在孩子考試沒考好時,質問孩子。而是在孩子出現問題時,蹲下身來,與孩子平行,告訴他們我們永遠愛她,給足孩子安全感。
再耐心傾聽孩子解釋,並理解他們,孩子確實有做的不對的,家長就應該及時就走過來,而不是用暴力或親情威脅孩子。
只有家長注意維護孩子尊嚴,尊重孩子時,孩子才會知道他們的問題,只有在和善而鑑定的情況下,才能激勵孩子在維護自尊的情況下改正錯誤。
5
管教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不能溺愛也不能過於嚴厲,做父母的只需把握好這個度,就能讓孩子積極健康的成長。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藝,經常不顧孩子的感受給她們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孩子不敢興趣,不想學,學不好,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也讓家長的辛苦錢打了水漂。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仔細觀察孩子,觀察他們的興趣點在那裡,有的孩子可能是三分鐘熱度,這時家長的態度就要堅定起來,一定要耐心積極引導他們堅持下來,
尊重理解孩子,先接受他們的負面情緒。
在《正面管教》里說: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在憤怒的時候接通的是原始腦,無法做出理智的決定。當被情緒左右時我們不妨先暫停,不要試圖去解決問題,這也是對彼此的尊重。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要讓孩子先宣洩情緒,但宣洩過後我們還是要教育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好,不讓孩子壓抑感受,尊重孩子的自我表達,才能拉近親子關係。
(圖片來自網絡)
孩子是家庭的成員,父母的任何決策應該請他們參與進來。
許多父母只會單方面下命令要求孩子做事,特別是要求孩子每次必須考多少分,家長覺得給孩子定一個目標,孩子就必須完成,從不考慮孩子的智力學習能力,導致最後孩子沒有自信,家長失望。
與其一味要求孩子拿多少名次,不如跟孩子並肩作戰,跟孩子商量這次前進多少名,孩子得到尊重和認同,也能竭盡全力的發揮真正的實力。
當然在她他們參與決策的過程中,也要給孩子退路,告訴他們這次沒考好,我們下次繼續努力,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只是為了成績為了家長,要讓他們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里說: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只有走進孩子的內心,尊重接納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建立積極有效的良性循環,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