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心理抗疫專家行動」專欄,由本報聯合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開設。這支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組建的專家隊伍,由我省80餘所高校近300名志願者老師組成。來自武昌首義學院心理諮詢中心的魏謹老師,就是這支隊伍中的普通一員,今天來看看她的工作歷程。
個體書寫的群體記憶
許明超
1月28日,近300名心理健康專家火速集結,藉助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公益平台,服務民眾,開展心理抗疫。三個月來,每天早9點到晚9點,老師們輪流值守在「4007-027-520」熱線為民眾提供心理支持,同時通過楚天都市報等媒體傳播心理知識。這一「實戰」經歷,也讓包括魏謹在內的很多老師得到成長。
聚沙成塔 雁字成行
在疫情初期,接到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招募的通知,魏謹即火速報名,加入服務隊熱線組第13小組,擔任小組督導秘書。
除直接值守熱線接待民眾心理救助外,魏謹主動承擔服務隊的宣傳工作。為讓更多民眾了解心理專家服務隊這個公益心理服務平台,除在媒體上廣為宣傳外,她想辦法直接聯繫相關街道及社區幹部,將4007-027-520熱線號碼通過網格員發布到微鄰里及居民網絡群。
她根據各類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服務需求,積極拓展服務形式,主動承擔工作任務,利用團體輔導的形式及時給民眾提供心理援助。她與服務隊心理專家張文婷、高倩,應邀為珞獅路社區一批職場媽媽提供「情緒管理」類團體心理服務;與服務隊武昌首義學院心理專家趙翠榮,應邀為社區黨員志願者提供「減壓管理」類團體心理服務;與服務隊團體輔導工作負責人楊子云,應邀為曾服務雷神山醫護的酒店保障人員提供「安心」類團體心理支持。每一場團輔活動,她都精心設計,認真組織,讓參與成員在團體里找到屬於自己的資源,發現自身的力量,學會將在團體活動中發生的改變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為給留學生提供心理援助,服務隊積極開通留學生網絡諮詢通道,魏謹又投身到接待留學生諮詢的各項事務中......
恐懼的支持者,是未知;疑慮的消除者,是普及。熱線與團輔之餘,魏謹積極向民眾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撰寫的《隔離在家,親子關係緊張,怎麼疏解?》《宅家這麼久,你修煉成好爸爸了嗎?》《逆季節隔離,寂寞邀你自在游心》等科普文章發表在《楚天都市報》等抗疫心理專欄;其中《編織一些「相信」進腦海》、《放下,讓自己脆弱》等文,被相關單位選作方艙醫院康復驛站、社區群眾居家隔離的廣播稿。同時,她通過電話連線心理醫生、家庭教育專家,製作心理科普短片在網絡發布,並將連結轉發到微鄰里等社區服務平台,引導民眾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魏謹在服務隊多線出擊,積極主動,她自己的解釋是「很高興我在疫情期間的所思所想,能被更多人看到、聽到。」其實,這輕描淡寫的話語背後是,她知道每個求助者背後都有一個家庭,我們此時多幫助一個求助者就是在多幫助一個陷入困境中的家庭,是在為個體的和諧、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做貢獻。
同袍情深·報之以李
魏謹在高校從事了十年的心理工作,目前在職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攻讀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她深知,疫情中的心理援助既要有「點」上的個體諮詢服務,也要「線」和「面」的社會心理服務。只有親身參與到抗疫工作中,提供心理服務時才能更「接地氣」。
除夕夜,魏謹與家人看春晚時,臨時起意捐款一千元支持珞獅路社區購買口罩,並思考怎樣為社區心理防控工作多出一份力。在現在同為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成員的趙寶富和陳梅支持下,她有了初步的計劃。
兩天後,魏謹和珞獅路社區陳書記一起,發起了「黃絲帶行動」。國旗五星的顏色是黃色,非常溫暖有意義,而絲帶代表了一種聯結和聚合。社區將口罩等防護物資用黃色的繩子系好,提供給有需要的居民。黃絲帶雖然簡樸,卻蘊含了「隔離不離心」的深意。
從社區回來,魏謹在漢口學院姚金老師的技術支持下,第一時間在「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三個平台上註冊了「黃絲帶行動」公益號,先後關注了社區工作者、民生商戶、公益志願者、外地滯留群體、雷神山醫護人員和愛心企業6個社會群體,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記錄著武漢在整個抗疫過程中的身邊故事。目前,「黃絲帶行動」公益號全網閱覽量超500萬人次。
魏謹一直堅守抗疫崗位,真切感受到志願者們由最開始的惴惴不安,到高負荷運轉的身心疲憊,再到熬過最艱難時刻的那種收穫感。這些經歷,為她在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提供心理服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在面對榮譽和讚揚時,魏謹總退卻到幕後。她說:「我進行心理援助也好,參與其他志願服務也好,都是作為高校黨員教師應該做的,我只是湖北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的普通一員,是眾多心理工作者的一個縮影,我們與民眾心與心的聯結從未因疫情而阻斷過,我很高興能夠為服務民眾做點實事。」
溫馨提示:由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負責的心理援助熱線4007-027-520每天9:00-21:00可以撥打。您也可在微信「武漢微鄰里」公眾號「心理輔導」上留言,或在楚天都市報「看楚天」平台上申請免費心理服務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