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新艷)秋日的暖陽,透過窗戶灑落在陽台上,一位老人坐在藤椅上,捧著筆記本輕輕念著:「六十年前奔鏡鐵,為建酒鋼獻青春,千里迢迢嘉峪關,戈壁荒灘搭簡棚……」
老人名叫蔡世敏,已經80歲高齡。他性格爽朗豁達,談笑風生,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回想著60年來的崢嶸歲月,蔡世敏笑著說:「經歷過貧窮與飢餓,也感受著富足與幸福。」
1959年,酒泉鋼鐵公司招工,蔡世敏成為其中的一員,在化驗室做分析員。半年後,他被調到內蒙古包頭白雲鄂博鐵礦。在這裡,他與沙漠、寒冷酷暑為伴,每天在野外進行勘探作業。正當蔡世敏以礦場為家、大展身手時,「年輕好兒郎,當兵守邊疆」的號召讓他心動不已。於是,蔡世敏毅然走進軍營,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騎馬馳騁呼倫貝爾草原,不畏艱苦守護邊防。
1965年,蔡世敏從部隊退伍,回到了華北地質勘探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風餐露宿是勘探隊員的工作常態,可他依然不畏艱苦,樂在其中。
1972年,蔡世敏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西峰,到慶陽市運輸公司上班,學習修車。可這之前他從沒有接觸過車輛維修,面對困難蔡世敏並沒有退縮,跟著師傅學習,自己研究,看書琢磨,漸漸成為行家裡手。自此後,他和道路、車輛打起了交道,不但實現了自我成長,更是見證了西峰交通運輸業的巨大變化。
「上個世紀70年代,咱們這裡山高路爛車少,客運貨運都十分滯後,出行非常不便。」蔡世敏還記得,有一次,他從包頭回西峰,先坐火車到西安,從西安坐敞篷車到長武,從長武走了兩天才回到西峰。
上世紀80年代,不但是蔡世敏人生的轉折點,更是西峰交通運輸開啟的新征程。蔡世敏被調到中國一汽服務站,從事維修售後服務,這對他來說簡直是「如魚得水」,車輛技術鑑定、故障分析報告成為他的看家本領。而此時,西峰到各個鄉鎮全部實現油路化,西峰汽車站日發往北京、廣州、西安等大中城市客運班次80多次,400多輛,日發送旅客近萬人。
1998年,蔡世敏退休了。可人老心不老,他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寫詩作詞怡養情操,走街串巷看城市變遷。「2000年以後,隨著私家車、計程車和專線運輸的不斷發展,交通運輸業開始提升檔次和服務質量,西峰交通運輸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說起交通發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蔡世敏感慨萬千,以前路不好,出趟門都要愁半天,現在出遠門是說走就走。
「紅軍長徵到南梁,紮根陝甘邊。建立蘇維埃政權,主席年輕人擁戴。吃的小米洋芋蛋,羊肉泡饃叫過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兄妹開荒大生產。南梁革命紀念館,永留青史在人間。」在蔡世敏的臥室里,一首首、一本本詩歌散文隨處可見。2011年,蔡世敏生了一場大病,導致半身不遂,不能說走就走了,可他卻把所思所想所見以詩詞的形式寫成回憶錄,給兒女們講艱苦奮鬥的故事,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而今,蔡世敏和老伴在西峰安享晚年,白天看看小區里的靚麗風光,傍晚享受家人陪伴的溫馨。「現在,我們吃得好、住得好,要健健康康地活著,不辜負這盛世年華。」儘管已經耄耋之年,可蔡世敏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常懷感恩之心,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共產黨領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