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拍出的風光片明明沒什麼大問題,卻總像是缺了什麼,不夠生動不夠吸引人。這可能只是因為,你的畫面里少了個人。
你可以嘗試往你拍攝的風光場景中,以恰當的方式加入一個人,你的作品會可能會獲得一些視覺上、構圖上和心理學的額外優勢。
今天要為您介紹的,正式往風光片里「加人」能帶來的好處和相應的注意事項,愛拍風光的朋友們一定要看看~
1. 提供興趣點
有的照片,尤其是「大風光」,美則美矣,卻讓人覺得很「空」或者「平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整個畫面缺乏中心,或者說「興趣點」「著眼點」。
漂亮是漂亮,卻讓人覺得很「空」
在這種情況下,你只需要在畫面中加入一個或幾個人(哪怕只是小小的剪影),它們也當之無愧地會成為視覺中心和「興趣點」,成為「點睛之筆」,讓整個畫面立即鮮活起來。
加上倆人,感覺完全不一樣
其它類型的景物,一棵樹,一個大貝殼,一座燈塔......都可以充當類似的角色,但人畢竟比較可控,而且受關注度也更高(在畫面中沒有其他人的情況下),作為「興趣點」顯然更加好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為「興趣點」用途時,需要控制人物的畫面比例,不要讓它們過大,至少不要出現太明顯的人臉,否則很可能觀眾會更關注人物臉上的表情而不是背景的風光——這樣的照片會更接近風光人像或者「到此一游」照。
哪怕這張照片的背景是清晰的,觀眾也會更關注人物而不是風景
並不是說風光人像不好,但這已經和我們的初衷——「加入人物優化風光照構圖」不符了,不是麼?
相反,如果人物的畫面比例並不大,或者只出現背影或剪影化時,觀眾的注意力更多還是會放在風光本身,這樣的人物才是合格的「興趣點」。
2. 尺寸參照物
在照片中,如果缺乏其他景物,觀眾可能很難區分你照片里拍攝的是近距離拍攝的一塊石頭,還是長焦拍攝的一座山。這就是缺乏尺寸參照物的緣故。
而如果在畫面中加入一個「人們熟悉其尺寸大小」的景物作為對比,觀眾會立即直觀地了解到景物的規模。而最典型的尺寸參照物,就是人。
缺乏參照物,沒有規模上的直觀認識
以人為尺寸參照物,景物規模就很明確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攝影師會讓畫面中出現一個小小的人,來體現出景物的「大」,但如果人物過小可能會導致關注度不足——尤其是人物本身和環境對比度就不高的情況下,觀眾可能根本看不到人,空間對比的感覺也就出不來。
以下圖為例,攝影師的設計是拍攝一個遠處的人,通過強迫透視和大小對比,顯得近處的樹「巨大無比」;但由於人的比例實在太小,觀眾可能根本察覺不到有人的存在,空間標尺的作用更是無從談起。
3. 故事與氛圍
在風光場景中添加人物,可以讓這張照片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風光場景,而擁有故事性或某種情緒氛圍,讓觀眾與場景產生心理上的互動感。
比如說,畫面中人物的穿著、道具、行為,都會帶來一些場景信息,會讓觀眾產生想像「他在這裡做了什麼」。
比如說,背景是壯麗的山區,而前景處有一個背著登山包(最好再拿個登山杖)的人,觀眾會想像他準備在這片山區進行攀登的情景。
同樣的道理,一片冰川的風光中加入一艘小漁船和船上的漁夫,觀眾可能會腦補出一幅近似於「老人與海」的場景。
人的思維是很奇妙的,只是加入一個有某種顯著特徵的人,觀眾的腦海里就會腦補出一系列「人在該場景中的行為」的劇情,從而讓你的作品更有故事性,也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
即使是沒有明顯特徵的人,也可以用動作為你的作品增添某種氛圍,比如說,通過手拉手或相互依偎創造「浪漫」的氛圍,或者通過伸展雙臂、跳躍來創造「歡樂」的情感。
右下角的人讓觀眾覺得這片海景有種「歡樂」的氣息
即使是獨自一人出行拍攝,你也可以自行充當「畫面中的人」——你只需要先調整好構圖對焦曝光,架好三腳架,設置好定時自拍,再走到相應位置上做出設計好的動作就 OK 啦~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