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的三位經濟學家分別是班納吉、迪弗洛,這是一對夫妻位是克雷默。說實話,這個名單出來之後,經濟學界有點蒙,搶著發稿的媒體也有點蒙。
這三位學者的研究領域,叫"發展經濟學",簡單說,就是研究怎麼讓窮國變富,貧困人口脫貧。這是一個特別艱難的學術領域,因為它不是在紙面上的學問,它必須在現實中兌現。
關於對如何解決貧困這一問題,有很多人說這三位經濟學家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更加貼切一些,但是如果你看了班納吉和迪弗洛共同著作的作品——《貧窮的本質》,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會獲此殊榮。
《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內容,是兩位作者通過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一系列具體的問題出發,總結了貧窮的根源所在,揭示了產生貧窮的真正原因,並指出現代社會看起來並不貧窮的人其實和窮人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也就是貧窮思維。
整部作品總結出這樣的一個思想:比物質貧窮可怕的是貧窮的思維,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擺脫不了貧窮的原因。
而當我以一個育兒筆者的角度來再次研讀這部作品中的中心思想的時候,我所更多關注的是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作出的行為選擇,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所發揮的影響作用。
今天我們就通過淺析這部作品,來告誡各位家長:你的行為,決定了孩子人生的財富。
一:環境等客觀因素的限制
《貧窮的本質》這書里首先就提出中心問題:什麼是窮人?
在觀念世界裡,窮人是被高度抽象的,每個窮人生活經歷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看待導致自己貧窮的原因也是各有說辭。
幾位發展經濟學家對18個國家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即使是農村極端貧困人口,食品消費也只占他們總消費的36%~79%。
多說民以食為天,我們從各種渠道途徑看到一些貧困地區,最直接的現狀就是他們的糧食儲備很貧瘠,他們窮的飯都吃不上。可是你再看真實數據統計,他們並沒有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來吃飯。
那剩下的錢花到哪裡去了呢?關於這個問題,在摩洛哥的一個偏遠山村,經濟學家遇到一個人,說自己吃不飽飯。於是經濟學家問他:如果你有更多錢,你會用來幹什麼呢?
那人回答說:會用來買食品。
但是你能想像嗎?就在調查的過程中,經濟學家發現這個人的家裡有電視機和DVD播放機。就問他,你飯都吃不飽,你還買這些?他的回答是:哦,電視機比食物重要。
這就是作者在親身採訪中得到的發現——窮人在生活當中還有看得比食物還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娛樂消遣。
和我們的直覺相反,對於窮人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填飽肚子,而是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一些。
其實這也是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
人的壓力和一種叫皮質醇激素的水平相關,皮質醇水平越高就代表壓力越大,同時也會影響前額皮質、類扁桃體等負責認知功能的大腦區域。
窮人長期處於生存壓力中,因此不太可能會做出理智、長遠的決定,他們往往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
二:思維上的貧窮
窮人缺乏相應的一些有用價值的信息,信念不堅定容易被旁邊的事物所左右,並且有拖延的症狀。比如窮人關心自身的健康並為此投資了大量的資源,但是他們把錢花在了治療和用抗生素上,而不是用在於預防上。
和窮人接觸多了,會發現他們算得更精,但是可惜,他們生活在人類文明的乾旱地帶,現代文明之水沒有浸泡到他們。換句話說,人類最稀缺的那種決斷力和自控力,我們其實不太用得著,而窮人則需要不斷地去用,不是他們的能力差,而是因為這種能力本來就是稀缺的。
窮人為什麼會窮?從這本書中可以簡單的概括就是因為他們在思想上是貧窮的,就像很多扶貧工作一般,給貧窮地區補助各項救助資金,但是錢花完了,糧食吃完了,這個地區還是恢復成了貧窮水平,這也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體現,要想讓一個地區發展起來,擺脫貧窮,就要讓他們的思想活躍起來,發展經濟才能起到根治效果。
有很多人,總是怨天尤人的說自己悲慘的遭遇,天天哭著喊窮,但是卻沒想過怎麼去賺錢。還有的人,目光過於短淺和偏執,很容易受到眼前的利益便撿了個芝麻丟了個西瓜。
站在育兒角度來看,如果家長的思想貧窮了,做出的錯誤的選擇並且以此倆對孩子進行引導,那麼勢必對孩子來說也是災難的降臨。
所以家長們要注意,很多時候,你的行為,決定了孩子人生的財富,務必三思而後行,首先讓自己的思想擺脫"貧困"
三:如何讓思想更擺脫"貧困"?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們雖然極力推薦家長多給予孩子自由發展和選擇的空間,但是仍不能忽略家長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對孩子起到的影響折射作用。
很多時候,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被孩子所觀察和模仿的,而還有更多時候,家長所作出的選擇,也會直接對孩子起到引導作用,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要多一些思量。
1.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
未來充滿著不可預測性,但是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明確自己的目標。思考自己圍繞這個目標能夠做些什麼,有了想法之後,就要開始著手去實現自己的目標。這個道理就是在告訴我們,家長不要刻意的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對孩子的人生進行強制性安排,有一個大的目標是可以的,但是也要切合孩子的自身情況去擬定。同時也要告訴孩子,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這樣才不會渾渾噩噩了無頭緒
2.把目光放的長遠
每個人的意志力強弱都是不同的,很多時候我們會抗拒不了眼前的利益誘惑,對於未來的收益我們因為不可預測性而搖擺不定。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一直不得成功過的要領,關鍵在於缺乏遠見。這也是要求我們對於未知的世界,要以一個開放、理解、包容的心態來看待,尋求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才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人應該做的事。
3.教育還是以人為本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導致每個人的發展方向都是不一樣的,家長們最容易做出的選擇就是模仿和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但是在很多時候都是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實際能力,所以導致不能達到預期中的理想效果。
所以這種情況,還是要求我們在教育這件事情上,要注重以人為本,想要為孩子提供意見幫助孩子進行發展規劃是可以的,但是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選擇,要觀察孩子,發掘孩子的潛能從而找出更適合其發展的道路。
家長就是孩子成長中的領路人,要注意多一些細心和耐心,注重觀察和分析,避免自身行為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_XIhXIBnkjnB-0z05_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