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他鄉的童年》印度篇,其中有個小男孩讓我印象深刻。這個小男孩有輕微的過動,在學校里被認為是不乖的小孩,他懷疑自己是不是世界上最笨的小孩,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留在這個世界上。
孩子不自信
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笨的小孩
然而到了印度的另一個集體中,他是老師眼中最棒的孩子,老師的正向鼓勵也讓孩子有了自信。
地域性的教育差異我們暫且不討論,單單從教育方式的角度來看,認為孩子多動的老師和我們大多數父母一樣,看到的多是孩子的問題,也就是孩子的劣勢。
積極心理學領域公認專家莉·沃特斯在《優勢教養》一書中提出:
相比較於劣勢,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其實是孩子的優勢。
很多父母覺得自家孩子哪哪都不行,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其實只是陷入了消極機制。
《少年說》中一個女孩鼓起勇氣跟她的媽媽說「能不能不要再打擊我了,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媽媽卻回答,如果不打擊她,她就會飄,會驕傲。這位媽媽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只會否定孩子。
我們為什麼只看到孩子的缺點,難道孩子沒有優點嗎?其實並不是。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大腦里有4種容易誘發這種狀態的機制。
選擇性注意,是我們的大腦過濾輸入信息,主動地關注某一件事情而對其他事情視而不見。
負面偏見,大腦的構造本身讓我們更快地看到壞的方面,而不是好的方面,它往往在我們還沒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在起作用了。
投射,我們把自己的負面形象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這樣我們就自欺欺人地認為看到了別人身上的消極品質,從而使積極的自我認知得到修復。
二元對立思維,認為優勢和劣勢是兩個對立的極端,覺得孩子要麼有優勢,要麼沒有。
比如,下班回家的媽媽,看到孩子把看過的書隨手亂扔,而這是她反覆提醒過孩子的事情,於是她厲聲訓斥孩子:「我已經一遍遍提醒過你的,怎麼還沒有學會把書放到該放的地方?」
媽媽此時就是選擇性注意,她只注意到了孩子隨手亂扔的書,而沒有看到孩子已經主動寫完作業並整理好了書桌。
在媽媽看到雜亂書籍的那一刻,已經下意識地認為孩子不知道整理,這是負面偏見。而導致媽媽厲聲訓斥孩子的原因看起來是孩子亂扔書,其實是看到了原來邋遢的自己,她將自己的負面形象投射到孩子身上。
二元對立思維讓媽媽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忽略了孩子做的好的一面。
總之,那些帶有負面偏見、有投射傾向的二元對立教養法未能讓我們看到孩子真實的一面。
《優勢教養》一書作者認為科學的做法是:我們要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幫助他們發揮優勢,而非減少劣勢上。
有個「木桶原理」,說的是一個木桶盛水的高度,是由最短的那根木頭決定的,所以要彌補自己的劣勢,克服缺點才能走向成功,這個觀點已經紮根在很多人的腦海中。
這觀點乍一看是對的,但是如果一味地關注孩子的劣勢,我們會認為孩子身上有很多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大人對自己的差評也會讓自己不自信。
就像開頭的孩子,他的多動從消極心理來看,被認為是不乖的小孩,而從優勢心理來看,他是有創意的,他是活躍的。前者讓他自卑,而後者讓他自信。
所以,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幫助孩子發揮優勢,而非減少劣勢上,這意味著從「關注負面」轉變為「關注正面」。
當然,從優勢出發並不意味著忽視缺點,而是通過優勢來建立自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缺點,從優勢出發幫助孩子減少缺點帶來的負面影響。
優勢可以是某種具體的才能,比如會算數、會畫畫、會彈奏某種樂器,但也可以是一個孩子表現出的積極的個性特徵。針對優勢的種類,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特徵優勢:指我們性格中的積極面,於人於己均有益,比如善良、感恩、公正。研究人員把這些特徵分為6類:有勇氣、博愛、有智慧、有正義感、有自制力,以及樂於尋求自身以外的意義。這些優勢每個人都有,只不過每種特徵的程度因人而異。
個性優勢:我們的性格,在幫助我們培養表現優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愛迪生的好奇心,如果沒有好奇心,也許也發明不了電燈。
表現優勢,它主要包括生理優勢和技能,比如孩子會畫畫、會唱歌或跑步快,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孩子的特長。
通過上面的分類,我們能大概勾勒出孩子的優點,但要真正發現孩子的優勢,作者給出一個更明確的定義:
優勢就是我們擅長做、經常做而且做的時候滿懷激情的事情。
三者共同構成的這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孩子在哪些方面具有優勢。
所以判斷孩子是否在某方面具有優勢,要看優勢三要素是否都已具備,當你發現孩子做一件事時表現優異,對此充滿激情,而且經常會做,你就發現了他的優勢。
對於真正的優勢而言,優勢三要素構成了一個完美的反饋迴路,優異的表現讓孩子對這件事充滿激情,所以自然願意做更多,而經常用到,進行越多的努力或練習,又會提高孩子在此事上的表現水平......如此循環往復,孩子的優勢會越來明顯。
• 打開優勢開關,讓你的負面思維短路
優勢開關的作用就像一個斷路器,我在腦海中想像出一個開關,撥動它,關掉負面思維的燈,打開正面思維的燈。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積極的一面。
還是上面的例子,下班回家的媽媽,看到孩子把看過的書隨手亂扔,打開優勢開關後,媽媽看到了孩子認真完成的作業和擺放整齊的書桌,媽媽會看到了以前被忽略掉的孩子好的一面。但這並不代表媽媽容忍孩子亂丟書,而是指出孩子做的好的一面,媽媽表揚孩子歸置書桌很成功,如果能把書擺放好就會更有條理。越是表揚他的條理性,他越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條理的人。
優勢開關會讓我們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優勢,而不是劣勢,優勢開關的作用在於提醒我們要成為一個從優勢出發的家長,我們需要先看看孩子做對了什麼,然後再看他們做錯了什麼,我需要先關注他們的優點,其次才是他們的缺點。
• 思維模式管理,讓孩子具有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發現了兩種思維模式:成長型和固定型。
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品質可以改變,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自己的個性等是固定不變的。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是成長型思維的人,他相信通過努力可以讓他變得更聰明,而固定思維的人認為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使他變聰明,因此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努力練習,而他的表現也會更勝一籌。
比如孩子學習騎自行車,當孩子一次次摔倒時,我們需要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你能行,只要多加努力和練習就可以學會,而不要讓他覺得因為自己笨而無法達到目標。
鼓勵孩子用成長型思維模式思考,儘管優勢會受到基因的影響,但發展優勢仍舊需要後天的努力,這就是為什麼成長型思維模式更有可能讓孩子發揮潛力。
• 樹立榜樣
俗話說,身教大於言傳,孩子從我們「身教」中學到的並不比「言傳」的少,孩子總是在觀察我們如何運用、培養優勢,並應對挑戰的。
如果孩子的優勢領域,作為父母我們完全沒有優勢,也可以讓孩子多接觸那些有助於發展他優勢的人或環境。比如孩子有藝術優勢,可以多帶他去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等,多研究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也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優秀的藝術家,讓他們幫孩子看到如何運用某些優勢,並且開始培養他們的優勢。
• 給孩子搭建「從優勢出發」的腳手架
給孩子提供需要的資源和支持來培養自身優勢。相信孩子的能力,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組合,然後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議,教會孩子在生活中,通過把優勢用於改變習慣或實現個人的學習成長,使自身優勢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比如《小歡喜》中方一凡對唱歌跳舞感興趣,他的父母帶他去找培訓老師、幫他找藝考資料、為他的藝術優勢提供需要的資源,這些就是方圓和童文潔給方一凡搭建的腳手架,讓方一凡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通過了藝考,順利進入心目中的大學。
優勢教養可以讓父母幫助孩子建立信心,當我們關注孩子的優勢時,我們的眼中充滿了美好,心中充滿了力量。
相信,在優勢教養下長大的孩子會更自信、更堅強,會更加堅定地走好未來的路。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