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交流是一種藝術,恰當地用柔和的方式進行引導,對方很容易跟著你的話題走。——巴菲特
巴菲特的談判技能每每讓人驚嘆,他能用十幾分鐘時間就說服一位財閥為公司注資,而對方是個有名的悶葫蘆。他說服人方面的天分從小就得到體現,10歲時他就靠推銷百事可樂賺錢,11歲時,他甚至說服了姐姐多麗絲跟他一起投資股票。曾經巴菲特玩笑似的炫耀了他的說服技巧:「有人可能會懷疑我們現在雇用人的政策,可能是緣於早期年齡歧視政策所受到的創傷。其實真正的原因乃是出於自私的觀點,因為我們認為實在是很難『教新狗老把戲』!在伯克希爾,許多經理人雖然已經年過七十,但是他們還是像年輕時一樣活躍,頻頻擊出全壘打。所以如果各位有意到本公司謀得一職,請記得運用一位高齡76歲老翁如何追到25歲年輕辣妹的技巧,當同年齡的同伴很欽羨地問他:你到底是如何說服對方同意的呢?他回答道:很簡單,我告訴她我今年86歲!」
霍華德從小沉默寡言,說服他人對他來說是一大考驗。投身慈善事業後,他發現自己必須開口講話說服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籌集到更多的善款。他向老爸取經,想知道如何讓對方說「是」,順從他的要求。巴菲特告訴他,這種情況下應該對談話對象進行有效引導。
在日常會話中,我們總是會碰到這樣的交談者,他們喜歡把自己要說的意思反反覆復地說明,詳盡得讓人幾乎厭煩。遇到這種情況,你是任憑對方繼續無休止地說,還是粗暴無禮地打斷他的話?這兩種方法都不是很好,你應當以柔和的方式引導他進入你的話題,如:「簡潔一點說,你應該這樣表述……」
叫對方的意思跟著你的話題走,這種行為稱為引導。
可以說,引導是會話雙方的一種意識交流,會話雙方意見相悖且相互攻擊,肯定無法促成「心意的相互交流」,說不定還會使說話者產生消極情緒。因此,當除你之外的其他聽眾由於說話者過於囉唆的語言,而失去了對談話內容的興趣,或是由於談話內容抽象,使聽者無法了解說話者的本意時,你就應該積極地參與會話,將說話者的意思引導到自己理想的本意中來。
巴菲特約霍華德吃午飯,把他介紹給了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一位超級推銷員,這位推銷員向霍華德講述了他是如何引導顧客跟著他的意思走的。
推銷員:請問你需要多大噸位的卡車?
顧客:很難說,大概兩噸吧!
推銷員:運貨量有時候多,有時候少,但一般都在兩噸左右對嗎?
顧客:是這樣。
推銷員:究竟要哪種型號的卡車,一方面要看你運什麼貨,一方面要看在什麼路上行駛,你說對嗎?
顧客:對,不過……
推銷員:假如你在丘陵地區行駛,而且你們那裡冬季較長,這時汽車的機器和車身所承受壓力是不是比正常情況下要大些?
顧客:是這樣的。
推銷員:你們冬天出車的次數比夏天多吧?
顧客:可不是,多多了,夏天生意不行。
推銷員:有時候貨物太多,又在冬天的丘陵地區行駛,汽車是否經常處於超負荷狀態呢?
顧客:對,那是事實。
推銷員:從長遠的眼光看,是什麼因素決定買一輛車值不值呢?
顧客:當然要看車的使用壽命。
推銷員:一輛車總是滿負荷,另一輛車從不超載,你覺得哪一輛壽命更長些呢?
顧客:當然是馬力大、載重多的一輛。
推銷員:所以,我建議你買一輛載重4噸的卡車可能更划得來。
顧客表示贊同。
這位推銷員講述的故事讓霍華德若有所思。推銷員就是在平淡無奇的談話中,設法讓顧客跟著他的思想走,達到成功推銷的目的。
巴菲特告訴大兒子霍華德,引導別人的一個絕妙方法就是從一開始你就要對方回答「是」,而千萬不要讓他說出「不」來。因為一開始雙方就意見不合,對方就會對你有意見,這樣你就算再說出千百條道理來也很難再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了。所以,與人交往先得迎合對方的心理,使對方覺得這次交談是商討,而不是爭辯。
有研究表明,在談論的開始階段,我們獲得「是」的回答越多,越容易讓對方接受我們的最終提議。調查顯示,有些引導性的問題,人們對它們的回答99.9%是肯定的。你讓某人越多地對你說「是」,這個人就越可能習慣性地順從你的要求。
霍華德問父親:如果對方不喜歡說話,是個「悶葫蘆」可怎麼辦?霍華德正在試圖打動一位IT精英,這位先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與計算機打交道,與人坐在一起卻一言不發。巴菲特講,想讓他開口說話,一定要有打破沉默的好方法。
巴菲特告訴兒子,可以考慮用4種方法打破沉默。
1.讚揚加提問。即使是最害羞的人在聽到讚揚時也會心花怒放。你要讓不願說話的人知道,你很欣賞並感激他們所做的努力,認為他們的專業知識非常有價值。然後你再讓他們詳細陳述自己的觀點。你可以通過簡短的提問暗示他們,只有那些有專業背景和知識的人才能回答你的問題。
再沉默寡言、吝嗇語言的人,聽到如此積極的反饋也會變得知無不言。在討論的過程中,類似的「甜言蜜語」會使你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2.直接提問。少言寡語者,會覺得說話越少越自在。你可以利用他們吝惜語言的特點,直截了當地提出只需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或者提出只需回答一兩句話的簡短而切中要害的問題。
3.引發議論。只要有合適的魚餌,最不容易上鉤的魚也會上鉤。為使不願說話者打破沉默,你要用容易引起爭論的陳述或問題做魚餌。你可以圍繞你想了解的主題,很有禮貌地對少言寡語者提出疑問,或者提出反對意見。
4.適當反饋。要想讓不願說話者繼續講話,你需要告訴他們,他們說的內容非常有趣、非常有價值,你非常希望他們能繼續說下去。
你要運用身體語言,通過看得見的信號對他們作出積極反饋,同意時點點頭,讚許時微微一笑,有意識地盯著說話人的眼睛,就好像他在說一件你從未聽過的、有意思的事。
「悶葫蘆」大都具有明顯的「閉鎖心理」,即自我認識上的偏差,多表現為自尊心強、內心脆弱、怕別人瞧不起,於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們既苦於無人知曉自己的心事,又不情願讓人真正知曉自己的心事,所以想讓他們開口,首先要給予理解,然後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引導。
巴菲特希望兒子能明白,要想成功說服別人的高手,並非易事。很多時候,無論是演講、宣傳,還是競選、談判,我們總希望別人能跟著自己的思想走。可是,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維,想要影響他人的想法,讓對方按照你的思路來思考問題,是很不容易的。
不過,要解決這個難題,靠強制性命令來實現是不太可能的,需要一些有效的心理技巧來一步步地影響他們。
可以多問封閉式問題。封閉式問題是與開放式問題相對的一類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是「是」或「不是」,「有」或「沒有」,等等,答案只是有限的幾個選擇。封閉式問題與開放式問題有不一樣的效果,封閉式問題可以用來得到你預先設想的答案。例如,你問對方:「你有沒有結婚?」對方的回答可能是「有」或是「沒有」,這兩個答案都是你事先可以預見的,你可以事先就想好如果他回答「有」,你如何繼續提問;如果他回答的是「沒有」,你又該怎麼繼續提問。預先設計好的一系列的封閉式問題,可以非常有效地引導對方的思路。
提示引導也是在談話中應該多應用的技巧。提示引導是一種語言模式,用來影響對方的潛意識,使對方不知不覺地轉移思路。這種語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先用語言描述對方的身心狀態,然後用語言引導對方的思考或是生理狀態。例如,你可以說「當你開始聽我介紹這個房子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住在這個房間裡會很舒服」,「當你考慮買這輛車的時候,你就會想到帶著你的太太和孩子開這輛車兜風是多麼開心的事情」,等等。這些都是提示引導的語言模式,其中「當……你就會……」是標準的句式,「當」後面是描述對方的身心狀態,「你就會」後面是你引導對方進入的狀態或思路。
還可以多嘗試目的架構。目的架構式談話就是在一開始就跟對方明確這次談話雙方共同的目的,這會很快地將對方的思路引向真正有價值、有利於解決問題的地方。例如,兩輛車發生追尾事故,車子都有了破損,兩輛車的司機都很生氣,往往一下車就吵架。如果其中一位能使用目的架構,問對方:「這位先生,你覺得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呢,還是要吵架呢?」這個問題指出了兩名司機重要的不是要吵架,而是要解決問題,然後繼續各自的行程,那麼,雙方的爭吵可能會立即終止,因為目的架構將對方的思路完全從爭吵的狀態引到了解決問題上面來。
巴菲特鼓勵兒子,知道了這些技巧,不妨在今後的實際生活中多應用一下這些巧妙的方法,讓對方順從你的思路,從而達到你的目的。顯然,霍華德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的慈善事業甚至做到了非洲,看來父親教授的談話技巧真是放之天下皆準。
在溝通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6+1」法則:一個人在被連續問到6個做出肯定回答的問題之後,那麼第7個問題他也會習慣性地做肯定回答;如果前面6個問題都做否定回答,第7個問題也會習慣性地做否定回答,這是人腦的思維慣性。利用這個法則,你如果需要引導對方的思路,希望對方順從你的想法,你可以預先設計好6個跟主題相關的非常簡單、容易讓對方點頭說「是」的問題,先以這6個問題作為鋪墊,最後問一個最重要和關鍵的問題,這樣對方往往會自然地點頭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