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孫儷在微博上曬出等等和小花練習的毛筆字,她把完整的字一個個剪下來,分類貼在相框里,這樣一來,原本稚嫩的字就變成了一個個「藝術品」,更美觀,也便於保存。
正如網友評論:
單看是藝術細菌,拼一塊就是藝術細胞。
更有眾多網友大讚孫儷是個用心的媽媽,把孩子初學的筆跡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展示和保管,有創意還有意義,既記錄了孩子成長的足跡,又是對孩子的欣賞和鼓勵。
孫儷也帶著女兒一起做瑜伽,一起練普拉提。5歲多的小花學著媽媽的樣子,做起來也是有模有樣。
一起運動,一起畫畫,一起練字,一起外出旅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督促,沒有挑剔,更沒有批評和指責,而只是靜靜地引領和陪伴,與孩子一起學習和進步,共同見證彼此的成長。
父母是孩子身邊最親近的人,也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
父母的生活狀態,比說教和講道理,更能給予孩子上進的動力。
父母若是足夠熱愛生活,孩子亦會對生活充滿熱情;父母若是對生活充滿好奇,孩子亦會從生活中撿拾樂趣。
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就是陪伴同行,一起體驗生活的美好。
前幾天一位家長留言說: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常常是我苦口婆心地講了半天,人家充耳不聞,該幹嘛還幹嘛。比如,我讓他去寫作業,他嘴裡答應著,實際卻在那裡玩。我讓他收拾屋子,過了半天來看,還是原來的樣子。
我非常能理解這位家長的苦惱。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似乎越來越「有主意」了。
父母常常以自己的經驗來教導孩子,覺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憑什麼你不聽我的?
於是就忍不住對孩子嘮叨,想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指揮,可是效果往往南轅北轍,還越來越造成親子關係的隔閡。
如果你發覺自己經常會對孩子說類似這樣的話:「我說過你一百遍了,你怎麼還這樣?」這就是一個提示的信號,說明你在不自覺地嘮叨,而嘮叨真的沒有一點用。
為什麼嘮叨沒有效果呢?
這是因為人的五種感官通道就像一根根管道一樣,在接受信息時都有一個閾限。
父母的嘮叨就像是不停地往管道里塞東西,明明管道已經被塞滿,父母還渾然不覺,只顧把自己的意圖和要求一個勁兒地硬塞給孩子,結果造成孩子的信息過載,於是乾脆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父母就更生氣,更嘮叨,形成了惡性循環。
簡單粗暴的方式,短期也可能會讓孩子服從,但從長期來看,只能造成孩子的叛逆或懦弱。
想讓孩子合作,父母需要減少口頭的嘮叨,增加切實的行動,因為孩子不是聽你在說什麼,而是看你在做什麼。
我有一個表姐,之前在公司是業務骨幹,後來因為照顧孩子辭職回家了。
孩子10歲的時候,迷上了上網打遊戲,一開始表姐給孩子講道理,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結果發現孩子逆反心理特彆強,還是會偷偷摸摸地玩,為此表姐很是擔心。
考慮到孩子已經大了,表姐也想著重新出來找工作,所以她拿起大學書本,開始學習會計,準備考會計師證,以備進入社會時,有一技之長。
於是表姐就開始在家啃書本,孩子一開始感到很奇怪,不理解媽媽為什麼整天學習。表姐跟孩子說:「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媽媽如果不學習,就跟不上社會。只有自己學到真本領,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
她並沒有再去說孩子,強制孩子不去玩遊戲,但當孩子看到媽媽堅持學習時,內心是有觸動的,他就會開始反思。
再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後,在媽媽的感染下,孩子也漸漸地減少了玩遊戲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學習,學習成績也有所提升。
家庭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若想孩子改變,父母須先改變。父母努力,孩子自會努力;父母自律,孩子更能自控。
所謂身教重於言傳,意義正在於此。
前些天,劉若英在微博中曬出她帶孩子一起參加火人節的照片,她說,一起體驗不同的旅程,也是很好的陪伴方式。
她帶著孩子一起在炎炎烈日下騎車、玩沙,看各種新鮮、發亮、噴火的車子,雖然期間經歷了兩次沙塵暴,但他們堅持著,很慶幸能夠在一起參加這麼特別的活動。
而且,孩子的適應力比大人要強,當她快累垮的時候,孩子開心地說:「我好喜歡沙漠!」
劉若英在之前的微博中曾反思:
拍完电影後,我讓自己安靜下來。所謂「安靜」,並不是「閒下來」。我花更多時間陪伴年邁的父母,花更多的時間跟著孩子過著「童年」,陪著先生東看西逛地體驗更多不同的世界。這些,很花時間,但是這些也都不會重來……不會等我……
作為歌手、演員和詞曲創作者,劉若英在忙於工作的同時,一直在「感受,學習,思考」著。
生完孩子後,她親自照顧孩子的生活,花許多時間陪伴孩子。她帶孩子去滑雪,帶孩子去迪士尼,陪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去探索和體驗外面的世界。
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即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即壞的教育。
劉若英感嘆說,做了媽媽以後,更能體會生命的珍貴與無常。她說:我最常用「非常辛苦、心甘情願」來形容我此刻的狀態。是的,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我們都如此珍惜這緣分,也在新的身份中不停地學習。
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伴隨著種種歡喜和煩惱,而願意學習的父母,會在這個過程中收穫更多成長和感動。
家庭教育從來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父母給予孩子溫暖和支持,孩子也給予父母力量和希望。
父母的榜樣作用,支持和鼓勵,是孩子不斷進步的動力,也會激勵孩子更加具有合作精神。
想讓孩子變得更合作,也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
1. 和孩子一起做。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用「讓我們一起來做吧」遠比「你現在必須馬上去做」更有效,也更能享受做事的樂趣。
比如,如果你想讓孩子整理房間,命令孩子說:「我限你在20分鐘之內收拾好。」孩子可能會產生牴觸情緒,要麼不去做,要麼不情不願地去做。
更好的做法是,選一個周末的上午,跟孩子說:「咱們一起收拾房間吧!」然後全家人分工,每個人負責一塊區域或者一個任務,大家一起來做,更會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參與其中。
與其喋喋不休地說教,不如號召孩子一起做,激發孩子的合作興趣,更有助於引導孩子成為積極的行動者。
2. 讓成果可視化。
孫儷把孩子的毛筆字剪下來貼在相框里,變成一幅藝術品,正是讓成果可視化的一種方法。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字跡被裱起來展示時,會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會更有動力去繼續練習,繼續堅持下去。
兒子自從練習毛筆字以來,每年的春節對聯都由他來寫,甚至回老家過年也會給親戚朋友帶上幾幅他寫的對聯,由此他對書法的興趣更加濃厚。
有個朋友為了鼓勵孩子閱讀,將孩子假期的閱讀書目用醒目的彩筆做了一張大海報,張貼在冰箱上,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欣賞,越來越喜歡閱讀了。
3. 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
孩子有時候不願意去做某件事,可能並不是反感事情本身,而是不喜歡父母命令指使的語氣,不喜歡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行事。
要減少孩子的牴觸情緒,父母要停止用高高在上的口氣說話,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溝通,並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
比如,讓孩子選擇,是放學後先寫作業再玩,還是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而不是強迫孩子一放學回家就坐在書桌前寫作業。
涉及孩子的相關決策,比如上什麼興趣班,去哪個地方參加活動,等等,都要讓孩子參與其中,孩子有了主人翁意識,就會激發出更多的主動性,自然也會更加積極合作了。
新解第三課堂公眾號,
直面孩子的教育問題,
您身邊的良師益友。
關注我們
文章轉自學習有秘訣,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