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逐步形成了以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嚴肅產能臵換、錯峰生產等政策相互配合的政策體系。在政策體系不斷推進完善中,通過減量臵換和錯峰生產不斷優化產業格局,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2019年前50家水泥企業(集團)熟料產能占全國總產能76%。中國建材和安徽海螺水泥總產能分別為5億噸和3億噸,居世界第一和第三名。行業控量穩價效果明顯,行業經濟效益得到明顯改善。2019年水泥行業首次突破萬億營收,實現營業收入1.01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利潤1867億元,同比增長19.6%,繼2018年後再創歷史最好。我們認為水泥行業供改政策和行業發展以及企業自律行為已經形成了良好共振,在禁新增、保供給、穩價格、穩增長的前提和共識下,隨著水泥行業的供改會持續深入推進,行業環保政策、錯峰生產的力度和持續性有望持續加強。
供給端的控制是水泥行業穩定前行的壓艙石。截止2019年底,全國水泥產能35億噸,2019年全年產量為23.3億噸,產能利用率66%左右。水泥生產具有開關成本較低的屬性,使得行業調節有效產能空間極大,正是在此基礎上行業錯峰生產應運而生。
2016年以來,在需求步入平台期的情況下,水泥行業卻能一改價格低迷、企業大面積虧損的狀態,究其原因就是行業協會主導的錯峰生產使得供給端段有效壓縮,使得水泥價格正式步入上行通道。因此,我們認為,本輪水泥價格的上漲的根源是行業錯峰生產帶來的供給減少,雖並未完成「去產能」,但達到「去產量」的效果。在行業需求不發生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控制好供給端,行業景氣度仍將延續。
當前水泥行業嚴禁新增產能,產能臵換政策也在不斷收緊,產能總量整體保持平穩。2019年水泥行業共公告產能臵換項目14個,通過減量臵換,壓減過剩產能604萬噸,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和資源要素合理配臵。2016年發布的《辦公廳關於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嚴禁新增產能,新建產線必須通過產能臵換。
當前執行的產能臵換比例遵循的是2018年1月工信部印發的《鋼鐵水泥玻璃行業產能臵換實施辦法》,施行減量臵換,即污染敏感地區臵換比例為1.5:1,非污染敏感地區(西藏除外)為1.25:1。然而,在產能臵換執行過程中,存在著政策落實不到位、殭屍產線用於臵換等現象。政府針對出現的問題,也相繼出台了應對措施。
2018年8月發布《關於嚴肅產能臵換嚴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的通知》,要求各地主管部門嚴肅產能臵換,堅決禁止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嚴禁備案新增產能項目,從嚴審核產能臵換方案,確保產能臵換方案執行到位。2020年1月,在《水泥玻璃行業產能臵換實施辦法操作問答》中指出,停產兩年或三年內累計生產不超過一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生產線不能用於產能臵換(自2021年1月1日起實行)。2018年我國水泥熟料設計總產能為18.2億噸,連續兩年沒有增長。
錯峰生產是控制供給的主導力量,這些年給水泥行業帶來的積極變化,使得水泥企業的執行意願與力度將繼續保持。目前秋冬季錯峰生產已經覆蓋到國內大多數水泥生產大省,2016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更是明確將推進錯峰生產作為一項產業政策。日前內蒙古工信廳發布的《關於對電石渣與傳統水泥熟料企業錯峰生產產能臵換方案》,也是錯峰生產政策的推進與完善。
電石渣企業參與錯峰生產始於2017年的新疆,此舉解決了電石渣企業如何和傳統水泥企業共生的問題,有效的協調了市場。錯峰臵換政策大體來講,即電石渣水泥企業在採暖季錯峰生產期間可以不停窯,由傳統水泥企業在非採暖季,非錯峰生產期間,增加停窯時間予以臵換補償,以此協同保證電石法PVC企業在水泥行業錯峰生產期間的正常生產。
同時電石渣水泥企業錯峰生產期間生產的合格水泥熟料,由區域內傳統水泥企業統籌消化處理,熟料的價格參考接收熟料的傳統水泥企業的變動成本制定,同時給予運輸費用補貼。國務院出台的《關於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中並未明確錯峰生產政策的截止時間,意味著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若沒有解決,將會繼續執行下去。我們認為,錯峰生產政策未來的基礎框架不會變,而且後續會持續完善,同時有望和應急減排措施相結合出台相關政策,進一步優化行業供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