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很叛逆!看看那些聽話的孩子,父母是怎麼說話的?

2019-12-17     源媽親子營

「我家孩子不聽話,說啥都頂嘴。」

「好羨慕那個誰誰家的娃,超級暖男,好懂事。又肯幫忙。」

「娃自從懂事後,就進入了長期叛逆期。叫他往東,他一定西。」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慨:懂事又聽話的孩子永遠都是別人家的。自己家的孩子就是個炮桶,一點就著。

那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聽話呢。那一定是別人家會和孩子說話。

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大人,會說話和不會說話的差別可真是太大了。

那麼,會說話的父母,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會說話的父母 ,說話令人舒服

記得孩子三歲的時候,第一次拿起畫筆,畫了一個很醜很醜的一棵樹。可以說,看不出是樹吧。孩子屁顛屁顛的拿來給媽媽看。

媽媽正在玩手機,瞄了一眼孩子,大叫:「你畫的是啥呀,這麼丑。還把小臉都畫花了,衣服都弄髒了。這都快洗不掉了。「

聽著媽媽一頓訓,孩子的臉瞬間晴轉陰,默默地把畫藏起來。在以後的日子裡,很少拿起了畫筆。

就算是成年人,如果是不熟悉的人之間,就算是開玩笑,也不能夠隨意的打擊別人。即使別人面上不說什麼,但心裡肯定也不太高興。

一個會說話的人,常常用的是正面的語言,正面的思維。說的話,總是讓人溫暖,充滿了鼓勵的正能量。

孩子第一次拿起畫筆,即使他畫得不太好,我們看不出孩子畫什麼。也可以問孩子:」寶貝,你畫的是什麼呀。能告訴媽媽嗎?「

孩子會很樂意跟你分享:「媽媽 ,我畫的是公園裡的一棵樹,你看。這裡是樹枝,這裡是葉子。還有小鳥在上面。旁邊還有一個鞦韆。」

三歲的孩子,即使畫得不好,但他的想像力卻是極其豐富的。如果家長一頓亂訓,不僅把孩子的熱情給澆滅了,還把孩子的想像力扼殺在搖籃里。

與孩子說話,和跟你的同事、朋友說話是一樣的,講的話總是令孩子不舒服,得到的只有兩種結果,要麼是孩子激烈的反抗,要麼是無聲地疏遠。

談話,給對方的舒服程度,決定溝通的深度和有效度。



第二,會說話的父母 ,不輕易下結論。

記得有一次,邀請一個朋友帶孩子一起參加讀書會。那個家長立即說:「不行,我家孩子不喜歡讀書。」

很多家長總是自帶評論功能,對於自己的孩子非常之不自信。

比如,孩子作業寫錯了,也沒有看清楚原因。立即著急上火,吼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這道題講了多少遍,你怎麼還是做錯呢。」

當孩子頂嘴不聽話時,立即吼回去,給孩子貼上標籤:「我家那個孩子太叛逆,不象你家的孩子那麼聽話。「

要知道,您問清楚孩子原因了嗎?孩子為什麼做錯題,孩子為什麼會頂嘴。父母有思考過嗎。

實際上,很多時候 ,我們給孩子輕易下結論,貼標籤,是自己壓力過大,對孩子的關注度過高,或過低造成的。

孩子放學回家太晚,你可能心裡很著急,擔心他的安全問題。話一出口,馬上就變成了:」臭小子,玩這麼晚回來,下次不許再出去玩了。「

而會說話的父母可能會這麼說:「孩子,你這麼晚回來,媽媽很擔心你的安全。下次,如果不能及時回來,可以給媽媽打個電話報個信嗎?」

兩種不同的說話方式背後也體現兩種思維:

一種是自我情緒發泄的思維,

一種是關心他人的思維;

不會說話的人,會開口就發泄自己的情緒,

會說話的人,其實也在表述自己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是關心他人的情緒,這樣對方就會容易接受。


第三,會說話的父母 ,能夠有效的傳遞信息。


有一次,我們帶著孩子去公園裡玩。一個小男孩正往斜坡下奔跑,速度越來越快,看著就要摔跟頭了。

媽媽在著急的大喊:「不要跑,不要跑,再這樣會摔跤了。」

過了一會兒,孩子果然摔跤了,跌得鼻清臉腫。

媽媽一把拉起孩子:「看,叫你不要跑,不要跑,是不是摔跤了。這回可有你好受了吧。」

心理學上,有一個期望悖論,叫做撞樹理論 。就是當我們在表達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時,一般都喜歡用否定意義的詞語,比如:「不要,別,不許。。。」等等。

但是孩子一般聽不到你說的這個「不要,不許。」,他只聽到一個跑字。如果我們換成:「這個斜坡太陡了,停下來,停下來。」孩子就知道怎麼做了。

會說話的家長,都懂得有效地傳遞信息,把負面的語言轉換成正面的、有效的簡單語言。這樣,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第四,會說話的父母 ,都善於運用啟發式提問 。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個帖子,家長都是怎麼跟孩子把天聊死的。
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家長提問,但孩子的回答卻都差不多。

比如:今天在學校怎麼樣?

還行吧。

昨晚的演出好看嗎?

好看。

周末去上游泳課嗎?

不去!

和孩子聊天,聊著聊著,就聊死了。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主要是父母問的問題太大。他們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回答你。

不如問孩子一些具體的問題:

「今天的數學考試難不難?」

「有點難。」

「是應用題不會,還是計算題不懂啊。」

孩子BABABA跟你說一大堆,哪題哪題有些蒙圈。這樣,你心裡就有了底。

又比如,可以問問孩子:

「今天的體育課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啊。」

孩子說:「有個同學褲子太鬆了,跑步的時候,跑著跑著褲子就掉下來了,笑得我們全班肚子都痛了。」

孩子得到一個具體的問題時,才會在大腦中找到對應的答案。

對話才有延續下去。

會聊天的家長,一定是會提問的家長,知道什麼時候該用「閉合式的問題」,什麼時候該用「開放式的問題」。

第五、會說話的父母 ,能理解孩子。


有一次,孩子約班上的學霸來家裡玩。整個下午,他們都在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本來是希望學霸來我們家,孩子會一起做作業,一起學習,一起下棋的。(老母親心裡的美夢多好,現實是孩子們一起看電視,打電子遊戲。)

等同學走後,我和孩子說,以後不歡迎他們來我們家玩了。孩子哭喪著一張臉問:」為什麼?「

我說:「同學一來家裡,都是玩電腦,看電視。我覺得你們在一起玩的方式不太健康。」

孩子才九歲,他說:」媽媽 ,你都不理解別人的。我同學他們在家裡根本沒有看電視,玩電腦的機會。好不容易來我們來放鬆一下,我們一個學期也就這麼玩兩次,媽媽,你就理解一下他們吧。「

我想想,孩子說得合情合理。也就同意了。孩子破涕為笑。

老母親和孩子的感情又瞬間升華了,因為我成為了他們的同盟軍,和他們是一夥的。

所以,如何和孩子說話,怎麼說,和怎麼聽,都是一門大學問。這不僅有助於父母提高情商,孩子的情商也會潛移默化下得到薰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6lMFW8BMH2_cNUg0w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