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間的公平與理想

2019-06-07     噗噗記

孩子間發生矛盾,進而哇哇大哭,怎麼提供解決方案都不滿意。這種場面應該每位父母都「心有戚戚焉」,心力交瘁的感受分分鐘襲來。今天的話題分享是之前,關於孩子自主解決矛盾衝突的深化延續:怎樣培養孩子擁有自己解決衝突的能力?

孩子發生衝突時,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衝突,會更有利於孩子學習新的交往和合作技能即使孩子的解決方法,有時會讓成人認為不太理想或不「公平」。這句話太引人深思了。

之前噗噗很小的時候,在小區里看見孩子之間發生衝突,雖然很多時候是第一次見到兩個孩子,也不認識,但是就會有那種心理,「這孩子太過分了吧,這不是明顯欺負人嘛」。可是,有時候,那個「被欺負」的人,還是非常開心地在玩兒,毫無察覺。我有一次一直盯著看了很久,忍了又忍沒去說話。

圖片來自網絡

因為比起別人(包括爸爸媽媽)的想法,孩子自己的感受才更重要。即使孩子的解決方法有時,會讓成人認為不太理想或不「公平」。這句話包含兩方面:

解決方案「不公平與不理想」

1.父母的心理:

當解決方案不公平或者不理想時,就像上面的例子,明顯很不公平,但是當事人自己毫無察覺,我們就應該尊重這種方案。這當然很難,看到別人孩子被欺負都覺得不舒服,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負,那肯定是五味雜陳。

可是如果孩子開開心心,我們要打斷或者事後跟孩子說,「你看,剛剛XXX他那麼做,下一次你就......」這其實傳遞的信息是「你為什麼不反抗,你做得不對。」但孩子自己本來沒有「被欺負」的感受,我們硬生生將他自己心目中平等玩耍的快樂變成了「被欺負」的位置。他會形成這樣的認知:有人欺負我,將自己放在「被害者」「被欺負」的位置。顯然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個好位置。

因為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對自己影響非常大,這樣的位置對他自信心的形成沒有好處。這就是「弄巧成拙」。

圖片來自網絡

2.怎麼做

如果父母實在是屢次對孩子這種「傻呵呵」擔憂,最好的辦法是角色扮演遊戲,在家裡和孩子裝作無意間做遊戲來演練。用遊戲的方式,來教會孩子應對措施。前提是,孩子已經對這種行為有微詞,有不滿意。如果孩子還是毫無察覺的話,就可以再等等。

比方設計一個場景,就是孩子日常場景,但是父母作為孩子,讓孩子作為朋友。然後「朋友」對「孩子」做日常的動作,父母可以演示出來,被這麼對待時,可以採取的更好的方式,比方「不要這樣碰我,我很不舒服。」「你可以說你想要更多,而不要說我的怎麼這麼多,我們倆是一樣多的。」這樣的演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既沒有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也教會了孩子自己想教的內容。

圖片來自網絡

3.我的心理歷程

噗噗一歲多以前,我從來沒有在意過這件事。因為每次見到打砸推噗噗的孩子,我的第一反應都是立即推斷出:「孩子的成長環境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平日是怎麼被對待的?孩子的個性是什麼樣的?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的適齡行為是什麼樣子的?」綜合下來,面前這個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就一目了然。但是事後,又會進行很多思考與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件事我印象深刻。一件事是一歲四五個月大的噗噗在玩滑滑梯,有個兩歲多的小姑娘,先是推噗噗,明顯動作非常「粗魯」,但是噗噗那時候,一心一意在克服滑梯帶來的困難上,毫無察覺。

等到小姑娘推搡完噗噗,搶著滑下去,居然轉身回來,對著噗噗喊:「大傻蛋。你就是個XXX......」有的話語是非常非常難聽的罵人的髒話。

但是幸好噗噗忙著滑滑梯,也沒有什麼反應,我就對著小姑娘,笑著說:「寶貝兒,妹妹可不傻哦,妹妹很聰明,很可愛,就像親愛的寶貝你一樣。」那個小姑娘聽了我的話,愣了一下,旋即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一刻,我到現在都記得。

過了五秒,我就聽到一個老人不知道從哪裡衝過來,嘴裡亂七八糟罵著這個小姑娘,小姑娘旋風一樣的跑走了。後來,這個小姑娘一直跟著噗噗,想和噗噗一起玩兒。沒過多久,噗噗要去其他地方玩兒,我們就離開了。

這件事,是我行為的轉折點的開始。在此之前,雖然我每次自責,「要不要噗噗被惡意對待時,我第一反應還在思考對方孩子的成長背景,我要轉變身份」。我的第一視角還是工作的角度,而不是媽媽的角度,而我現在的身份是媽媽。這個身份轉換用了一兩年的時間。從側面看,可見,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與認知的困難性,即使我已經這麼自我察覺

圖片來自網絡

另一件事,發生在噗噗大概一歲半的時候。也在同樣的地方,噗噗在玩健身器材,有個兩歲多的小姑娘,跑過來,狠狠推了一下噗噗。我立即對她說,「不可以這樣推妹妹,她會摔倒的。你要是想和她一起玩,你這樣跟她打招呼,嗨,你好。輕輕撫摸妹妹。」大概我的語氣比較溫柔。

過了一會兒,就又看到小姑娘跑過來,狠狠的推了以後,又要開始打。經過漫長的自我反思,我終於,一把手抓著她的手腕,還是很平靜地說:「小朋友,這樣是不對的。」說完,放下她的手腕。

過了一會兒,她在推打完另一個小寶寶以後,又跑過來一邊拿眼睛看著我,一邊準備動手。我立即在她要出拳的時候,緊緊抓住她的手腕,平靜但嚴肅地跟她講:「你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可以這樣做。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放下了她的手腕,她聽了我的話,沒有絲毫的反應,還惡狠狠瞪了我一眼。跑著走開了。

沒有提到打人的字眼,因為打人就意味著噗噗被打。如果噗噗聽了這樣的話,本來沒什麼感受,一心想和小姐姐玩兒的快樂心情就會被破壞。我只是提到小姑娘自己的行為,這樣噗噗聽了,也只是覺得在說姐姐,而跟她無關。她自己的快樂絲毫沒有被影響。

隨後,我就看到一個老人,抱著幾個月大的小寶寶,「我讓你瞎跑,讓你看弟弟你不看,你就去惹事。天天不聽話......」邊說邊動手。

就是從這件事開始,我的思維認知模式的第一角度,變成了媽媽,雖然,立即我就會切換到工作角度,開始分析。我也經常用這句話提醒自己:當對方明顯很惡意地來打/推/砸噗噗,噗噗毫無知覺仍然樂呵呵的時候,會儘量輕巧地讓對方知道「這不對,你不可以」,或者讓噗噗無察覺地離開現場。因為噗噗的感受更重要

下面這段話蹦到我的腦海里後,我思考了很久很久:比起別人(包括爸爸媽媽)的想法,孩子自己的感受才更重要。如果孩子沒有感受到異樣,我也應該盡全力克制我的感受,不讓孩子感受到。

引申到孩子解決衝突矛盾中就是:引導孩子自己解決衝突的策略,其目的是發現解決方法,而不是我們成年人以為的「公平」。當解決方案看起來不公平或者不理想,但是孩子滿意時,就不要再去追究方案的公平性。要忍住自己的感受,將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圖片來自網絡

解決方案公平與理想

還有一種情況,是解決方案看起來公平又理想,簡直完美。可是,孩子就是不買帳。日常生活中,這種事情,也是幾乎天天發生。

比方,孩子說要吃餅乾,給了其中一個孩子一個,另一個孩子也要,就又給了另一個一塊。可是就是不滿意,大哭著「這不是我要的餅乾,我要他那樣的餅乾。」可是明明兩塊兒是一模一樣。

當解決方案看起來公平又理想,孩子就是不滿意時,就說明,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比方上面的例子,有可能孩子的心理就是「我不是先被愛的那一個。」但是,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心理或者想法,而不能夠表達出來。

如果是這種公平又完美孩子不滿意的情況,父母就要開始考慮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面對自己開始不理解不滿意,甚至煩躁的心情,也要多多覺察,然後處理

1.表達孩子的感受:「你看起來對這塊餅乾不滿意。」然後加上擁抱傾聽,幫助孩子平緩自己的感受。

2.表達自己的感受:「媽媽現在很忙,有點著急。我不知道你不滿意的原因,也猜不到,這也讓我有點煩躁。」

3.表達自己的需求:「我的工作還有一些沒有做完,我想在十點前做完,然後帶你們出去玩兒。時間安排有點緊張,我有點著急。」

4.引導孩子表達他的需求:等孩子平靜下來「現在的問題是,你對這塊餅乾不滿意。那麼你想做些什麼呢?或者你想怎麼解決目前的問題?」因為有時候孩子想做的事情里,可以推導出她的需求

圖片來自網絡

這裡也反映出來一個問題,孩子即使已經好幾歲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什麼,這是因為平常父母可能沒有經常引導他思考。一個懂得自己心理需求的人,可以更快平復情緒,找到解決方案,最重要讓自己舒服一點。而一個不知道自己心理需求,只能通過哭鬧來表達不滿的孩子,如同在黑夜裡掙扎,看不到方向

只要心理需求被滿足,或者說和父母的愛的聯結又重新開始,孩子就會徹底平靜下來。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重要的是背後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不是解決方案的完美

總結

1.解決方案不公平不理想:父母的心理、怎麼做、我的心路歷程;

2.解決方案公平理想完美:表達孩子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引導孩子表達出他的需求

PS,本來今天還想分享一下兄弟姐妹間的公平與理想,下次再分享吧。

今天就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VbZ92wBJleJMoPMEV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