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後,天氣寒冷乾燥,門診上因為秋燥引起的咳嗽病人增多,同時因為皮膚乾燥引起瘙癢也開始多了起來。
乾燥原因
秋冬乾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氣溫變化,刺激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和皮脂腺分泌減少,角質層的水分降低,皮膚變得脆弱,彈性下降,對外界變化和刺激變得敏感。
空氣乾燥是表皮出現細小的龜裂,龜裂的皮膚端刺激皮膚末梢的神經感受器,就會出現瘙癢的症狀,這種現象專業術語稱「秋冬季皮膚干癢症」。
老年人更易發生這種干癢症,因為他們的皮膚處於逐步萎縮的狀態,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變差。
秋冬季節皮膚干癢的另一個原因是秋冬洗澡時間變長及洗澡水溫過高,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上有一層皮脂膜,對皮膚保濕起重要的作用,可以防止水分的丟失。
秋冬季節人們常會延長洗澡的時間,水溫也會比春夏季節高很多,這就會加速皮脂膜的流失,令皮膚更加乾燥形成惡性循環。
防治秋冬干癢症,最主要的是保濕。洗完澡待皮膚未完全乾時,馬上塗上凡士林、綿羊油、潤膚乳等,記得每天使用;其次北方冬天暖氣屋裡比較乾燥,可以使用加濕器,可以讓呼吸道、皮膚保持濕潤,還要勤飲水;縮短洗澡的時間,水溫不要過高,避免使用鹼性肥皂,如果瘙癢症嚴重的,建議一周洗1-2次溫水澡即可;飲食上避免過於辛辣刺激的食物,減少煙酒,貼身內衣最好選擇純棉寬鬆的,避免化纖緊身的。
中醫如何認識秋冬乾燥症?
「肺主皮毛」,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內合於肺。肺與皮膚的關係最為密切,秋冬燥邪入侵,極易傷肺,肺燥無以潤養肌膚,形成乾燥瘙癢;其次肺主一身之氣,有通調百脈的功能。也就是說肺與全身氣血的運行密切相關,肺正常工作時可以把氣血輸布到皮膚各部,濡養肌膚,使其白裡透紅,細膩有光澤。秋冬季節,陽氣漸漸蟄伏,陰氣上升,氣溫不斷降低,人體順應自然也慢慢斂藏陽氣,氣血運行緩慢,機體代謝水平降低。
秋冬皮膚無緣無故的發癢或原有癢疾更加嚴重,是以氣血不足、運行不暢甚至導致氣滯血瘀、無力濡養肌膚為本,此時風熱風熱等外邪乘虛而入或血虛而虛風內生而致瘙癢產生或加重。治療上就是養血潤肺和祛風清熱。
食療推薦
給大家推薦兩個食療方,常食以滋陰潤肺、養血清熱。
銀耳百合羹
銀耳百合羹
銀耳半朵(具體量根據食用人數)泡發,百合20g,小伙燉煮1-2小時至銀耳出膠即可,也可加入粳米或者小米等熬煮成粥,適合每日食用。
養血潤膚飲
養血潤膚飲
當歸、枸杞子、赤芍、生白芍各6克;煎湯代茶或者煮水熬粥皆可。禁忌:有出血性疾病及婦科崩漏、孕婦不宜使用。
此外,平素要注意調暢情緒、舒緩心情、減壓放鬆。因為壓力太大精神緊張心緒煩擾會產生心火,心火亢盛則導致血熱,皮膚瘙癢。
作者介紹
張鈺
張鈺,航天中心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醫學碩士,擅於免疫系統疾病(肺間質纖維化、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的中醫辨治,對於內科常見病、心腦血管病的診治、脾胃及婦科疾病、體質調理及腫瘤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經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OwVk24BMH2_cNUgFw_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