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的生長:一次街道微改造實驗 || 西安溫度

2019-06-06     貞觀



編者按:2017年年底,我們帶著一群青年設計師,為西安街頭的10個小攤做了一次夢想改造,起名【文化創意溫暖城市角落】計劃。準確一點說,這是一次針對西安街頭攤販的外觀改造小實驗。

2018年底,在有情懷、懂文創的西咸新區文教園和能源金貿區的支持下,第二季「西安溫度:文化創意溫暖城市角落」已經完成。

今天我們推出的是小學習巷公共區域改造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老城區的發展逐漸與時代落伍。

這種景象在西安特別明顯。舊城改造的重重困難,使得西安產生了一種奇幻的凹陷:從城外往城內,尤其是進入到城牆內的生活圈,往往會給人一種從21世紀穿越回90年代的恍惚感。

與外面光鮮亮麗,繁華時髦的環境不同,老城區的人居環境差、社區的綠化和設施不齊全,歷史遺留問題太多。

2018年11月初,貞觀與西咸新區國際文教園推出的「西安溫度」活動——這是去年「溫暖城市角落」活動的延續——做了一次嘗試,對小學習巷進行一次微改造。

相比於第一季的關注點在對個人店面的設計上,我們在第二季將改造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嘗試把城市老城區更新與設計結合起來,讓更多人在感受到設計帶來的美好的同時,更深層次的了解我們生活的城市。



我們邀請了建築設計團隊,對小學習巷進行一次微改造。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改造預算有限的前提下,位於北院門街區的小學習巷微改造終於得以完成。

這是我們「西安溫度」項目之一,也是西安老街區變得更美好的開始。

點擊視頻觀看改造過程

《明清西安詞典》載,小學習巷位於原長安皇城司農寺所在處,唐末改建新城後成為居民坊。與相連接的大學習巷的熱鬧非凡,商鋪林立,來往人群稠密不同的是,小學習巷顯得有些安靜。街道也並不寬闊,道路兩旁幾乎全是住宅區,零星有那麼一家商店或者砂鍋店。

改造之前的小學習巷。

改造團隊改造的這段路叫做小學習東巷。與大學習巷相接,街道口沒有明顯的牌子,不好找,稍微不留神,就會容易錯過。

這裡是典型的老舊居民區,居住環境差,路窄、光線差,居民出入不甚便利,住宅的室內外高差較大,並且各家的入口台階高低不一,缺乏統一的規劃。而且,街道的宣傳欄、社區公共空間沒得到合理運用……

這條街道,有一個極其突出的問題——沒有標識牌,很難找。所以設計團隊在經過實地調研之後,首先就從這個角度下手改造。

在與大學習巷相連接的巷子口,設計團隊設計了一塊兒帶有「小學習巷」字樣的黃顏色背景牆。

改造巷子口效果圖。



改造後的巷子口。

為什麼要用這種色彩?

在設計團隊看來,黃顏色一來是顯得醒目,提升了街道的存在感;二來在色系之中屬於暖色調,能給人以積極陽光的感覺。

最主要的是,設計團隊用了化零為整的思路,為這塊標識牌添加了不少功能。比如帶有「小學習巷」字樣的鏤空logo,背後連接通風管道,有通風功能。

除此之外,這面背景牆的牆繪,由設計師李望觀老師設計,取材於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運用以一種抽象的表現手法將這段歷史體現在文化牆上。

背景牆繪效果圖。

背景牆繪改造後。

其餘三個地塊的文化內容展示了隋唐前後絲路沿線的多個重要文明,包括波斯薩珊王朝、印度笈多王朝、東羅馬帝國,隱喻了絲綢之路這個盛唐文化主題。

街道為什麼需要文化牆?

負責這條街改造的設計團隊跟我講,團隊叫「建築」。「」是虞的古體字,通「娛」,引申為有趣、快樂的意思,「建築」的意思就是做有趣的建築,有趣的設計。文化牆的設置,能讓街道變得鮮活起來,讓人們能夠更深的了解這條街道的歷史,提升街道與人之間的互動性。



街道是連結人與城市的紐帶,也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怎麼讓這些街道,能夠跟人們產生更深的互動?

街道會與人產生互動嗎?會的。

哪怕你沒去過某座城市,但你總會在影視、歌曲以及作家們的筆下,通過一條街道,認識一座城市。這些小街道在影視文學作品中,令人迷醉,是一切故事的起源,因為鮮活,而使得一座城市有了魂魄。

像海蓮·漢芙的查令街十字84號,像柯南道爾筆下的貝克街221b,汪曾祺筆下的高郵,賈平凹寫的五味巷……在作家們的筆下,少有城市整個輪廓的描寫,但通過他們筆下的風物,讓人們跟一座城市有了聯繫。

而在現實之中,影視、書記作品中的街道,成了人們與城市深度互動的最佳媒介。

曾經在港片中出現的街道,成了影迷們的打卡聖地,誰去銅鑼灣都會拍一張照片,然後配個「銅鑼灣只能有一個陳浩南」的文字。《都挺好》播出後,蘇大強的家成了短視頻網紅們必去的景點。趙雷在《歌手》上唱完「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很多去成都的遊客有了一個新的打卡地點(儘管成都沒有玉林路)。我到西安後,還專門查過五味巷咋走,後來發現其實寫的是五味十字……

這是一種新奇的體驗,我們在陌生城市,看到一條熟悉的街,就像故友重逢一般。

所以,了解一坐城市,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它的一條條街道。街道是城市解謎遊戲的線索,我對西安有很重的探索欲,尤其是街道的歷史,西安有很多令人著迷的巷子街道,來歷千奇百怪,有的是因為人,像蘆進士巷是因為以前這裡有個盧姓進士。有的來自於靈異故事,像火燒壁據說是燒死了藏在石碑背後成精的狐狸。還有的來自與歷史,比如說唐代鬥雞遊戲盛行,以鬥雞場命名的巷子叫大吉昌巷。早慈巷最有意思,以前叫棗刺巷,取這個名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巷子緊靠「貢院」考場,為防止越牆舞弊,在院牆頭插滿棗刺……

曾經在此紮根的朝代紛紛都煙消雲散化作歷史,但好在,西安的街頭還留有這些街道,是西安這座城市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在加強了人與街道之間的互動之後,設計團隊解決的第二個問題就嘗試用設計來合理、高效的利用街道空間。

改造前的小學習東巷。


根據整條街的具體情況,設計團隊將街道拆分成四個點進行微改造。這樣的好處是,能讓整條街道,在不同地段都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從而使得街道的公共空間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



比如,一號地處於整條巷子最開敞的位置,設計團隊本著簡約美觀的理念,用木材質將不同標高的元素(比如台階、花壇、座椅等)有機整合起來,從視覺上提升美觀度,並且結合街巷住戶的使用習慣,預留了一小片停放自行車的區域。

區域改造前概念圖。

區域改造完成的樣子。

在二三號地,設計了兩塊帶弧形雨棚的座椅。這樣做的好處是,投入使用之後,不僅能成為很多居民聊天加深感情的地方,也能為行人提供一個短暫歇腳的地方。

另外,設計團隊對街道的另一側結合原有的宣傳欄進行了重新設計,利用花壇座椅等元素將原本突兀的水泥牆角遮擋起來。這樣一來,就使的街道的的美觀度和整潔度大為提升。

雖然這是一次有關於街道的微改造。但對於項目團隊以及設計團隊來說,有很多值得總結的地方。

在真實的改造過程中,對所有的參與人員來講,最深的體會就是:很艱難,項目立項容易,但在實際推動之中,付出的努力跟收穫不成正比。

因為是居民區,改造或多或少會為居民帶來一些不便。在跟居民溝通完成,開始改造後,又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比如有居民嫌門口的座椅會聚集閒雜人等影響休息,即便是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不斷地做工作,收效甚微。再比如,雙方不斷商討,達成改造共識之後,實際的改造效果,與原設計不甚相同……

有關於此,建築設計團隊看的很明白,設計不能為人們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卻能一點微小推動,讓人們通過設計,了解到生活可以變得更美好和舒適。可以讓人們更深的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



比如,雖然在改造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阻力,但讓設計團隊感到欣慰的是,完工後到現場和居民聊天,大家普遍對改造後的成果表示滿意,一過路大哥看見吼一嗓子「嘹滴很!」。

城市在飛速前進,老舊建築不斷被推倒,新建築拔地而起。但老城區面臨著更多的問題,比如人居環境惡劣,沒有暖氣,電路老化,但還好,可以通過設計改造來讓生活環境變得更好一些。

如何通過微小的力量,為這個我們生活、工作的城市做出一些微小的改變,讓個體更有尊嚴,讓人們發現生活中那些並不起眼的環境也可以如此美好,讓人們體會到西安這座城市的歷史,從而產生更好體驗的互動。

這是我們貞觀一直在思考,也是不斷在探索、實踐的問題,也是我們每次改造活動所秉持的初心。

  • 鳴謝:蓮湖區北院門街道辦 小學習巷社區


「西安溫度」策劃執行總負責人:梁恩(貞觀)

「西安溫度」設計總負責人:李望觀

改造地址:小學習巷

設計團隊成員:蔣公、王樂樂、何亮亮、李小包

往期改造:

為了42戶退休老教師,我們改造了一個洋氣的小院落 || 西安溫度

當流浪狗狗遇上我們的溫暖改造計劃 || 西安溫度

這一次,我們希望改變人世間一個小小的家 || 西安溫度

傳統手藝還有人愛嗎?我們改造了一家木旋店 || 西安溫度

這次改造桂林米粉店,設計師差點兒被當成了騙子 || 西安溫度

從現在起,心誠肉鋪就是這條街最靚的店 || 西安溫度

黑麻咕咚的地下通道,也可以通過改造變得好玩 || 西安溫度

你們還買書嗎?我們改造了一家舊書店 || 西安溫度

作者:陳鏘

貞觀作者

版式設計:霹靂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uUzDGwBmyVoG_1Ze8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