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42歲的徐先生是一個老煙民,
每天都要抽2包煙。
有一天吃完午飯後,
他突然感覺嘴角麻木、左側頸部發脹。
徐先生以為是上火引起的牙周炎發作,
就自己買了消炎藥服用,
誰知幾小時後,不適症狀越來越嚴重,
傍晚時胸口更是有間斷性的隱隱作痛。
意識到事情嚴重的徐先生
趕緊前往長沙市中心醫院看急診。
醫生在綜合考慮了患者長期吸煙史和發病症狀後,
認為非典型心梗的可能性很大。
隨後心電圖結果也顯示:前壁、下側壁心肌梗死。
急診科立即聯繫心內科醫生緊急會診,
並啟動綠色通道立即進行支架植入術,
所幸最終徐先生轉危為安。
市中心醫院急性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心血管內科主任蔣路平介紹,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臟的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是心內科的常見危重症。
急性心梗的症狀分典型和非典型
典型症狀表現為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
非典型症狀表現為嘴角麻木、牙痛、下頜痛、頸部有壓迫感、上腹脹痛等,大約在30%的急性心梗病人身上會出現。
注意:不排除部分患者感覺不到任何症狀,比如糖尿病患者痛覺感受機制出現障礙,對一些症狀的感知會非常微弱。
心梗出現時及術後處理要點(很重要)
心梗症狀出現時
家屬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注意不要自己開車或者打車去醫院,也不要隨意搬動患者,這些行為可能會加重心臟負擔,危及生命。
家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服用對症急救藥物,比如速效救心丸,可以為救護車贏得搶救時間。
急救服用藥量為10~15粒,舌下吞服,在救護車抵達之前,最多可連服三次。若病人牙關緊閉,無法服藥,可以將速效救心丸放在牙床部位,滴幾滴水,促進藥物的溶解的吸收。
心梗術後
心梗急性期(心梗發病48小時內)
活動量要求低一些,主要是上下肢的被動運動,應該由專業的康復師來執行。期間患者應避免劇烈活動和抬高下肢,否則會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臟負擔。
亞急性期(心梗發病3~7天)
回到普通病房後,患者可適當增加運動量,在監護下於室內走廊步行運動,完成心肺運動試驗評估。
出院早期及門診康復期(出院到心梗後3個月)
可根據患者的危險分層及心肺運動試驗結果來制定患者的運動處方,方便在家進行康復。
18年,歐洲心臟病學年會更新了第四版心肌梗死的定義,對心梗的分型、治療等都給出了新的指導建議。
由於卻血缺氧的原因不同,目前國際共識將其分為5個類型:
1型 自發性心肌梗死
如斑塊破裂引起的急性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心肌缺血梗死。
2型 繼發性心肌梗死
心肌供氧和需求失衡導致的心肌梗死。
3型 猝死性心梗
心肌有缺血症狀且發生了猝死。
4型/5型 均因手術導致
前者指介入治療或放支架引發的心肌梗死,後者則與冠狀動脈搭橋術相關。
心梗的誘因有很多,
常見的有過勞、情緒激動、大量吸煙喝酒、便秘等。
而這些與現代生活的節奏不無關係:
工作時間長導致過勞;
社交矛盾多讓人們情緒敏感;
抽煙喝酒來緩解工作壓力;
飲食作息不規律導致便秘。
心梗是致命的,這些習慣的積累也同樣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