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的智能建造體系創建

2020-01-03     橋樑網

深中通道是世界級的集「橋-島-隧-水下樞紐互通」於一體的超大型跨海交通集群工程。項目建設條件複雜、工程規模宏大、綜合技術難度非常高。


為適應項目建設面臨的挑戰,貫徹國家「科技強國、質量強國、交通強國」戰略,實現深中通道高質量建設,迫切需要結合當前信息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進行跨海工程建設技術的產業升級。


智能建造需求


1.國家戰略要求

2015年,國家提出《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提出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交通強國、質量強國、製造強國、科技強國」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智能製造等新技術方興未艾。


2.行業需求

當前,我國跨海通道建設技術雖已取得較大進步,建成了以「大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為主要特徵的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但是也面臨交通行業與工業化、信息技術如何深度融合,集群工程智能建造技術與裝備等問題,迫切需要依託國家重大跨海通道工程,在「工業化、智能化」等現代工程技術領域實現精準突破,從而提升我國跨海集群工程的智能建造水平。


3.項目需求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為世界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傳統鋼結構製造技術難以適應項目鋼殼沉管規模大、構造複雜、厚板焊接難度大、製造精度要求高、工效要求高等特點,迫切要求產業升級。


項目鋼箱梁主梁長度超過10km,橋面面積超過40萬m2,橋樑用鋼量約27萬噸。而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疲勞耐久性依然是世界性難題。為保障項目服務質量及結構安全,迫切需要從鋼結構製造設備和工藝進行創新,逐步根除鋼橋面板特殊構造帶來的焊接接頭初始缺陷。


單個鋼殼管節自密實混凝土方量達2.8萬m3,對自密實混凝土工作性能、體積穩定性、澆築工藝及速度控制要求非常高,脫空控制嚴格(≤5mm),環境溫度敏感性高。傳統混凝土澆築工藝難以適應鋼殼沉管隧道自密實混凝土澆築需求,對混凝土的澆築工藝和澆築裝備提出了升級要求。


受建設條件制約,本項目沉管施工面臨:長距離超大體量沉管管節浮運、大橫流條件下沿基槽長距離橫拖、複雜水文泥沙條件下管節深水沉放對接精度控制等系列技術難題。傳統的沉管浮運安裝方法難以適應本項目需求,對管節浮運安裝裝備及工藝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項目智能建造體系創建


以項目需求為導向,以「兩化融合」(工業化、信息化)為基礎,以《中國製造2025》為契機,以提質增效為中心,大力推行智慧建造,策劃了本項目智能建造體系規劃。具體包括:鋼殼智能製造、鋼箱梁智能製造、鋼殼混凝土智能澆築、智慧梁場、智慧安裝、智慧工地6個部分。


1.鋼殼智能製造。以網際網路+BIM技術+智能機器人為抓手,深度推動造船行業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軍民融合),研發鋼殼小節段車間智能製造、中節段數字化搭載、大節段自動化總拼生產線。其中小節段車間智能製造是核心,研發「四線一系統」智能製造生產線。具體包括板材/型材智能切割生產線、片體智能焊接生產線、塊體智能焊接生產線、智能塗裝生產線、車間製造執行過程的信息化管控系統。從而實現鋼殼智能製造,提升鋼殼結構製造品質及工效,促進我國交通行業與造船業技術提升,打造國家南方現代化造船基地,提高國家戰略儲備能力。


圖1 8萬噸鋼殼沉管移動軌道及移模小車


2.鋼箱梁智能製造。圍繞克服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焊接接頭初始缺陷、提升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疲勞性能主要目標,推行BIM技術、移動網際網路、智能焊接機器人等技術,在製造生產線中實施應用,構建鋼箱梁智能製造生產線。具體為「四線一系統」,包括板材、型材智能切割下料生產線、板單元智能焊接生產線、節段梁智能化總拼焊接生產線、智能塗裝生產線和智能製造MES管控系統。智能製造生產線著力解決正交異性鋼橋面焊接接頭初始缺陷問題,提高耐久性。主要為:提出新型U肋和頂板焊接接頭細節構造,開發U肋和頂板的全熔透焊接技術,實現焊縫全熔透、無缺陷、可檢測,消除初始缺陷;採用高精度雷射切割技術,以確保橫隔板弧形缺口切割面光滑,減少應力集中現象;研發橫隔板與U肋雙機器人熱熔包腳焊接技術,以消除該部位的焊接初始缺陷。通過智能製造工藝提升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疲勞耐久性。


圖2 片體智能焊接機器人

圖3 鋼箱梁U肋與頂板雙面全熔透焊接接頭


3.鋼殼混凝土沉管自密實混凝土智能澆築。為保障自密實混凝土澆築質量,研發自密實混凝土澆築設備,開發智能澆築控制系統。一是研發智能化澆築監測裝備和智能澆築小車,通過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定位儀、混凝土液面測距儀等)、智能澆築小車,可實現混凝土自動布料、自動澆築、澆築速度控制;二是基於BIM、智能傳感和物聯網技術,研發涵蓋混凝土生產、運輸、澆築、檢測的鋼殼沉管混凝土澆築全過程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統,利用大數據輔助決策,實現沉管預製各環節任務智能分配、實時監控記錄以及施工缺陷快速定位、自動生成報表的優質、高效、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提升混凝土澆築品質。


圖4 鋼殼沉管混凝土智能澆築控制系統

圖5 可自動尋位、自動控制澆築速度的鋼殼沉管智能澆築小車


4.鋼殼沉管管節智慧安裝。結合項目需求,研發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及沉管沉放智能控制系統,實現智慧安裝。一體船具有接沉管出塢、帶沉管自航到施工水域進行自動定位安裝等功能,綜合沉放駁及動力船的特點。具有航跡線控制、自航速度快、抵抗橫流、減少航道通航影響、可實現應急回拖、施工風險可控、管節結構適應性強等優點,提升長距離管節浮運施工安全保障能力,並大幅提升浮運安裝工效。


5.打造預製梁智慧梁場。研發「六線一系統」的智慧預製梁場生產線。具體包括:混凝土智能攪拌生產線、鋼筋自動化數控加工生產線、液壓模板自動控制系統、智能布料、澆築及振搗系統、預應力智能張拉及壓漿系統、智能化噴淋養護系統、集成控制系統。通過生產線設備智能化、工序卡控智能化、施工管理精細化,提升預製梁的品質及工效,實現橋樑建造向工業化生產轉型,促進我國交通行業技術水平及裝備水平提升,提高國家競爭力。


圖6 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混凝土澆築自動布料

圖7 智能噴砂

圖8 自動噴淋養護

圖9 自動振搗


6.建設基於BIM+移動網際網路的智慧工地,實現數據共享及工作協同。


探索「網際網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管理理念」發展新思路,推進大數據與項目管理系統深度融合,建立以BIM技術為基礎的項目管理平台,逐步實現工程全壽命周期關鍵信息的互聯共享,以及參建各方工作協同;推行「智慧工地」建設,積極推廣智慧工卡、一機一碼、工藝監測、安全預警、隱蔽工程數據採集、遠程視頻監控等設施設備,在施工管理中的集成應用,實現項目建設全過程、全方位管控,提升項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動現代工程管理水平及工程品質的提升。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交通樞紐工程,深中通道與剛剛建成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一樣,每座超級工程的建設,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綜合國力提高的體現,也有著無數亟待征服的「技術高地」。值得期待的是,深中通道項目凝聚了行業內最頂尖的建設團隊和專家智慧,從實際需求出發,堅持科技創新,系統、全面地推行智能建造,必定能引領中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再上新台階。



​本文刊載 / 《橋樑》雜誌 2019年 第1期 總第87期

作者 / 宋神友

作者單位 /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k3-bG8BMH2_cNUg2Y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