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低調打造的百億獨角獸!

2019-07-25   實堪稚侃

作者:實堪稚侃

繼京東數科和京東物流之後,京東打造的又一百億獨角獸正式浮出水面!

京東又一百億獨角獸

最近,根據多家媒體報道,目前京東健康業務收入接近100億,並且處於盈利狀態。

也就是說,不知不覺間,京東又打造出一個百億獨角獸!

相比京東數科和京東物流,京東健康可謂是低調到地板上了。

當京東在2019年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透露,旗下京東健康完成10億美元A輪融資時,不少業內人士和吃瓜群眾紛紛驚嘆,原來京東健康已經成為一隻新獨角獸!

今年5月初,京東健康拿下超10億美元融資後,宣布獨立運營。

7月17日,京東健康正式宣布辛利軍擔任CEO,徐雷擔任董事長。

(京東健康CEO辛利軍)

至此,京東健康已經是僅次於零售、數科和物流的第四大子公司。

目前,京東健康已形成醫藥健康電商、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智慧解決方案等四個業務板塊,並打造了京東大藥房、藥京采、京東網際網路醫院等核心產品和子品牌。

京東健康能有今天的成就,我們應該看到,京東進入健康行業,已經有六年之久!

百億獨角獸如何煉成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013年初,京東首次開展保健品零售業務,正式進軍醫療健康行業。

2016年1月,京東開始開展第三方藥品零售業務。

四個月後,京東大藥房閃亮登場,京東開始自營藥品零售,也標誌著京東正式進入醫藥電商領域。

2017年3月,京東首次開展藥品批發業務。經過北京地區試運營後,第三方藥品批發交易平台——藥京采正式上線。

2017年12月,京東首次開展網際網路醫療業務。京東網際網路醫院上線試運營,在業界首創線上「藥+醫」閉環服務。

2019年1月,京東首個與醫院合作的智慧解決方案落地。

在劉強東的老家宿遷,「京東網際網路醫院宿遷分院」上線,宿遷還與京東實現醫保系統性打通,全國第一筆醫保購藥線上支付訂單,在京東完成。

經過六年的發展,京東健康已經從當初的「小不點」,長成巨無霸。

其中,京東藥房已經成為,線上線下最大零售藥房之一,2016-2018年間,藥品品類收入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0%。

藥京采也是不甘落後,單是2018年,GMV同比增長就超過500%,截止2019年7月,「勢力範圍」已經覆蓋全國19個省級行政區、47個城市,下游採購商家近10萬家,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第三方藥品批發平台。

作為國內首批取得牌照的網際網路醫院平台之一,京東網際網路醫院的醫生有60%來自三甲醫院,78%醫生是主治級別以上。

BAT紛紛入局

來自guo wu yuan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國內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以上。

毫無疑問,未來健康產業將是一個潛力巨大的藍海市場。馬雲就曾經說過,「未來十年能超過阿里的只有大健康產業」。

與此同時,阿里也迅速在健康產業布局。2014年,阿里巴巴聯手雲鋒基金,對港股中信21世紀投資1.7億美元,拿到54.3%股份,同年10月,中信21世紀更名為「阿里健康」,阿里正式進軍健康行業。

有阿里的地方,就有騰訊。同是2014年,騰訊也通過投資的方式涉足醫療,並在2015年開始嘗試自己做醫療業務。

雖說,這幾年B被AT甩了幾條街,但是有AT的地方,B怎麼著也要插一腳。

而且,與AT不同的是,百度是親自下場,2015年1月8日,百度醫療事業部成立。

雖然只存在了兩年,2017年2月,該事業部就慘遭裁撤。但是,2018年4月,百度又折騰出AI創新業務部,大家習慣稱為百度靈醫,用最先進的AI技術,來發展醫療事業。

也就是說,目前在網際網路巨頭之中,也就京東、阿里有獨立的公司。騰訊的醫療業務,主要隸屬於騰訊CSIG事業群(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而百度醫療AI業務,則隸屬於百度AIG事業群(人工智慧事業群)。

對各大巨頭來說,醫療健康產業,絕對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京東和阿里。

今年618期間,京東網際網路醫院問診量同比增長36.6倍,心理諮詢服務類商品成交額同比增長9倍,醫療健康服務近200座城市、超過5000家線下店。

阿里健康在618期間,也是斬獲頗豐,天貓醫藥618當天成交額翻倍,消費醫療服務成交額同比增長244%,醫藥健康多個品牌成交額超過雙十一。

一直在「裸奔」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零槓五。

雖然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都看好醫療健康產業,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是慘不忍睹。

以阿里健康為例,上市4年,一直在「裸奔」,靠阿里巴巴輸血才能勉強維持,直到2018年才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無獨有偶,今年2月,平安好醫生髮布上市後的首份年報,儘管總營收高達33.38億元,同比增長達78.7%,但是仍然虧了9.12億。

而去年已經是連續虧損的第四年,根據平安好醫生之前發布的財報,2015-2017年,分別虧損3.24億元、7.58億元和10.02億元。

眾所周知,醫藥生意是非常賺錢的,藥廠、醫院都賺得盆滿缽滿,那麼網際網路企業做醫藥生意,為什麼就虧得一塌糊塗呢?

原因在於,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都只是醫藥中介平台,而非自己研發藥品,雖然阿里健康已經在創新藥上發力,但是短期內還是很難賺錢。

而且,阿里健康研發費用太低,從2015-2017年,研發投入分別為0.76億元、1.09億元、1.26億元,雖然一直維持增長狀態,但是相比醫藥公司動輒幾十億、上百億的研發投入,阿里健康的這點投入不值一提。

所以,未來想要扭虧為盈的話,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企業還要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不然的話,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公司,充其量也就是個江湖郎中、藥販子,只能為藥廠打工賣藥,根本賺不到錢,更別提在未來取代醫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