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榆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為西充文廟老照片,和本文無關
樂亭縣文廟是在金代天會年間,在邑人李杭的倡導下修建。到金代末年,邑人鮮於仲權倡導發動群眾重修。到了元代縣尹柴本立又捐俸進行重修。從邑人李杭修建文廟和重修來看,其中兩次是由鄉賢倡導、廣大群眾的參與下完成的。直至清末,又多次重修。這說明樂亭縣自古以來文化教育興盛,主要在於廣大群眾對教育的認同和支持。再就是歷任知縣對教育的重視。此元代重修文廟碑是由監察御史李納撰文,記錄了這次重修的經過。此碑原在學宮的聖域之內,也就是現在樂亭城關第一小學院內的古槐之下。因年代久遠,字跡已經不清,「文革」以後更不知去向。好在其碑文收錄於明、清兩代的《樂亭縣誌》之中。其碑文如下:
樂亭,孤竹(1)之地名邑也。供厥(2)職者,罔(3)艱於治。?習俗朴茂,人好禮讓,有古夷齊(4)風,其由來者漸矣。柴君本立自鄒平丞(5)來尹(6)茲縣,敬事愛民俱有明?。歲時釋奠(7),?(8)文廟傾頹僅庇霜露,喟然嘆曰:「學校不修,儒風靡振?長吏(9)罪也。仆何人哉,遽敢效尤?」爰是謀諸僚佐,咸樂為捐俸金。揀時日鳩工庀材,躬相其宜以襄盛舉。擇高年篤厚之儒董其役,窬月訖工。殿宇門堂煥然一新。邑之賢者靡不感嘆,相率而踵門顧謂予曰:「泮宮(10)圮裂久矣!匪孳孳吾道者,孰能起廢如是乎!盍紀其勞以勵將來。」予作曰:「諸君言之誠是也。」今之牧守令君殆遍天下,知所務者幾人哉?或提弄以立威;或潔名而通好;或挾吏事以輕儒徒;或務植私而戕公業。焉知教化之源,推誠報本於先聖先師之門乎?噫!若柴君者,可謂知所務矣!雖然尹之心寧止於斯而已,方將擴而充之,博延先覺之君子,詒後來以仁義禮智之道,詩書六藝之文,春弦夏誦(11),日新時習,漸摩聖化於變時雍。使天下凡為尹者,悉行草偃,德澤所濡,致吾民於熙熙攘之天,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不亦大快於心歟。並書以為記。歲至元丙子仲春。
注 釋:
(1)孤竹:古國名,墨脫氏。故址在今河北省盧龍縣東南。存在於商、西周和春秋時代。(2)厥:那個。(3)罔:不。(4)夷齊:即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主的兩個兒子。因互相推讓君位而同時逃離國家,後雙雙餓死在首陽山下。(5)鄒平丞:即山東鄒平縣的縣丞。縣丞是輔佐縣尹主管倉獄等事務,為正八品階。(6)尹:即縣尹。元代稱知縣為縣尹。(7)釋奠:古代學校的一種典禮,陳設酒食以祭奠孔聖人。(8)?:睹的異體字。(9)長吏:古代對地位較高的官員通稱長吏,一般指朝廷命官。這裡指縣尹。(10)泮宮:也叫「?宮」,古代學宮。原為西周諸侯所建的大學。(11)春弦夏誦:也作為春詠夏弦。古代學詩用琴瑟等弦樂器配合歌唱的叫「弦」;只口詠而不用樂器配合的叫「詠」。本意是指應按不同的季節,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後來就統指學習。
參考譯文:
樂亭縣是古代孤竹國有名的城鎮。在這裡當縣官的,容易做出政績。因為這裡的民眾誠信明禮,有古代伯夷叔齊的遺風。這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柴本立君由鄒平縣丞來樂亭當縣尹,他勤政愛民已有明顯的業績。當他來文廟祭祀,看到文廟破落不堪,僅僅能遮避霜露。就感嘆地說:「學校不修,教育怎麼振興呢?這是當縣官的罪過呀!我是何等的人,哪裡敢與前人相比呢?」於是,他就和下屬商議重修文廟的事,他們都願意為此事捐助俸銀。因此就選擇吉日發工備料,並親自參與此事以表示重視。挑選年高忠厚有才學的人主管這項工程,兩個月就完工了。將殿宇門堂修得煥然一新。縣內的賢德之士沒有不讚嘆的,相繼登門向我說:「學宮毀壞已久,如果不是熱心教育的人,怎麼能完成這樣復修工程呢?應該記載他的功勞,以激勵後人。」我回答說:「諸位之言有道理。」如今府、州、縣官幾乎遍天下,知道自己應該作什麼的能有幾個人?他們有的借重刑罰以立威嚴;有的沽名釣譽相互結交;有的依仗官勢而輕慢儒生;有的專門培植私黨而損害公共事業,哪裡知道教化的淵源,豈能誠心報達聖人之門呢?唉!像柴君這樣的,可以說是知道該作什麼的人。雖然如此,柴君的心愿難道就到此為止了嗎?他還準備將學宮加以擴大和充實,廣泛邀請有天才的先生,教導後人孔孟之道和《詩經》、《尚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知識。春誦夏詠,天天有所提高,逐漸使人們符合聖人的教化,使民風樸厚和諧。如果天下凡是當縣尹的全都懷有此心,那百姓將像草隨風伏一樣的服從管理。由於他的恩德教化,可使我縣民眾過上安然快樂的日子,實現沒有料想到的境界,不是大快人心嗎?所以寫此碑文於以記載。
時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仲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f5PQW8BMH2_cNUgq25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