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燕園家庭教育:熱心的孩子與人交往時也要把握心理疆界

2019-07-28   清大燕園教育

清大燕園全國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系列篇(二十三)

家庭教育實例:熱心的孩子與人交往時也要把握心理疆界

案例:熱心的女孩為何人緣差

說起張淼淼,認識她的人對她的評價基本都是「熱心」、「開朗」、「不愛記仇」,按理說,這麼多的性格優點,一定是人緣不錯了。但實際上,張淼淼的人緣並不好。只要和她相處一段時間的朋友都會覺得她有點煩人,會找各種藉口躲著她,拒絕她。

比如,比如班裡的同學總是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結成特別要好的小群體。有時候,大家幾個人正在一起說悄悄話,一看有別人過來,大家聲音就壓低了。但張淼淼很好奇,非要湊過去問問:「你們剛才說什麼呢?」「你們剛才是不是說某某某呢?」大家敷衍著,都不太想搭理張淼淼。

一來二去,張淼淼很為自己的人緣差傷心呢!

毛曉娜性格屬於大大咧咧自來熟的那類,一周前班裡轉來一個新同學莉莉,因為同桌,毛曉娜很快就和她像老朋友一般。毛曉娜還總是送禮物給莉莉,莉莉不好意思接受,但是招架不住毛曉娜的熱情。

但是莉莉就發現,毛曉娜雖然熱心,但做事過於地不拘小節。比如說兩個人一起吃在食堂吃午餐,毛曉娜總愛到莉莉的餐盒裡去夾菜,莉莉買了什么小掛件,毛曉娜也會很「不客氣」地據為己有。有一天下課後,毛曉娜到莉莉宿舍玩,竟然將莉莉書架上心愛的書翻了個遍。

從那以後,莉莉開始躲著毛曉娜了。而毛曉娜則很納悶,自己到底哪裡得罪了米莉莉呢?

認識心理疆界

無論是張淼淼還是毛曉娜,最終導致好人緣喪失的重要原因,都是因為破壞了對方的心理疆界所致。

每個人的心理疆界不一樣:當然,我們的心理疆界,在不同的人面前,不同的場合面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且,不同性格,不同經歷的人,心理疆界往往也存在著不同。

過度熱情,是冒犯心理疆界:而大大咧咧的毛曉娜,既熱心又不拘小節的性格,成了侵犯對方心理疆界的「罪魁禍首」。在交往不久,就總送禮物給對方,看似是熱情的行為,對對方來講,卻很可能是一種心理壓力。按照人際關係的互酬性來講,這意味著對方需要付出同等的代價才能維持彼此「付出」與「得到」的平衡。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初建立不久的人際交往中,保持表層而客套的交往模式,會感覺舒服一些。顯然,毛曉娜的熱情破壞了這一原則,讓莉莉感到不舒服。而毛曉娜接下來的行為,更是破壞了莉莉的心理疆界。出於「還債」心理,莉莉屢屢不好意思拒絕毛曉娜的行為,但心裡被「冒犯」的感覺是客觀存在的,這就導致了最後對毛曉娜心生厭惡,想要疏遠的情感和行為。

看來,在人際交往中,能夠適度地把握心理疆界,並尊重對方的心理疆界,往往比熱情付出更重要。

教育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心理疆界

遵循循序漸進的交往法則:告訴孩子,一份穩定的人際關係的建立,通常要經歷好幾個過程,從最初的剛剛相識,到之後的稍稍了解,到願意稍作自我開放,再到比較多的自我開放,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果「人來熟」的一方,不遵循這個發展規律,試圖一下子和對方建立很密切的關係,常常會適得其反,讓對方產生厭惡感。

另外,由於每個人的心理疆界不完全一樣,我們在大體遵循這個原則的同時,還要遵循對等原則。比如,你願意靠近對方,可對方的反應是什麼?也同樣願意靠近你嗎?如果對方發出的信息是拒絕的,那我們應該稍稍「退後」,以避免冒犯對方的心理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