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疼不癢,卻得了糖尿病?這些細節要警惕

2019-12-12     名醫開講

一說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小編身邊朋友就有三個患病的。

這糖尿病一旦確診,意味著血液中的葡萄糖超出了正常範圍。

聽著仿佛沒什麼,但在專業醫生眼中,糖尿病就是慢性癌症。

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而想要良好的防治糖尿病,關鍵在於一個「早」字,早發現早治療

臨床上,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病有典型的臨床表現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下降

但小編問過身邊的朋友,他們被確診時,可都沒有出現這些典型症狀,有些反而出現了一些跟糖尿病看似無關的症狀。

你以為他們是特例?其實現如今糖尿病患病的早期症狀很多都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三多一少了。

不過,糖尿病也不是一點痕跡不可尋,就是需要大家有意識的去注意身體,察覺它發出的警報了。


太長不看版

1.那麼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狀呢?

皮膚乾燥、瘙癢

視力變化

餐前飢餓

睡眠障礙

傷口久不癒合

2.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直系親屬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贅肉很多

年齡40+歲人群

飲食習慣不當

飯後易疲倦

久坐不運動

女性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史

3、糖尿病飲食指南

"六個不"

不甜、不咸、不膩、

不辣、不煙、不酒。


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狀呢?

1.皮膚乾燥、瘙癢

這裡所說的皮膚乾燥,不是秋冬乾燥那般,而是塗抹身體乳也沒辦法緩解的皮膚問題,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考慮血糖的影響。

糖尿病發癢部位多集中在手腳和小腿,女性則會經常出現外陰瘙癢。

2.視力變化

血糖升高會引起體內液體的變化,導致視力不穩定。

這種變化可能是變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鏡,但大多視力會下降或眼前出現黑影。

很多人碰到這種情形,會認為可能是年老眼花,或者是老年白內障,殊不知很可能就是高血糖引起的視網膜病變。


3.傷口久不癒合

傷口不易癒合可以算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狀之一。

由於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變,所以傷口周圍組織的血供會受到影響。

加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高血糖又有利於致病菌生長,常使尿路、下肢皮膚、陰道等反覆發生感染,久難痊癒。

4.睡眠障礙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輕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亂,且多表現為睡眠呼吸暫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覺鼾聲過大的人最好檢測一些血糖水平。


5.餐前飢餓

糖尿病初期,有些病患會出現餐前低血糖、飢餓難忍的症狀。

這主要是因為由於胰島素分泌延遲、與血糖的變化不同步,導致餐後血糖達到高峰時,胰島素還沒來得及大量分泌;

而等到胰島素分泌達到高峰時,又正好出現在下一餐前,從而導致出現低血糖和飢餓狀態。

除了上面說的幾個症狀外,像性慾減退,性功能出現障礙、肢體有麻木感、針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狀。

如果大家或身邊的人有類似症狀,不要猜疑,可選擇化驗血糖來確診是否為糖尿病。

但如果血糖比常人高,但還未達到診斷標準的話,則是糖耐量減低。這類人群一定不能小覷病情。

因為這類人群10年後有半數可發展為糖尿病。

當然,除了確診的或者出現糖耐量減低的人群外,其實下面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註意和預防。

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在《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就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直系親屬中有糖尿病患者

當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時,其患病風險是一般人群的3倍;

如果父母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時,其患病風險可達一般人群的6倍。

2.超重、肥胖或腰上贅肉很多

體重指數BMI≥24都屬於超重,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預防糖尿病。

這類肥胖者一般胰島素受體不敏感,胰腺的負擔重。

另外,如果你體重並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較鬆軟,看起來也比同樣體重的人顯得胖的話,同樣也需要注意預防。

3.年齡40+歲人群

人過中年之後,胰島素的受體會開始老化,容易發生胰島素抵抗。

有數據顯示,年齡每增加10歲,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飲食習慣不當

主食比菜吃的多,而且以白米飯、白饅頭、白麵包這類精細麵食為主,又從不吃雜糧。

燒菜喜歡放多油,日常還喜歡吃甜食、飲料等。

如果你日常是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得多注意血糖問題。

5.飯後易疲倦

很多人飯後有疲倦感,但一般都不會特別嚴重。如果發現自己飯後特別容易犯困,要小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偶爾進食不及時就特別感覺餓的朋友也需注意。

6.久坐不運動

日常不喜歡運動,活動量小,體能比較差,上樓梯都會覺得費力人群。


7.女性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兒(≥4kg)生產史者。

上面這幾點中,只要占了其中兩條,你就要注意了。你極有可能成為糖尿病候選人。

另外,小編還沒有把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加上。因為三高都屬於心血管慢性疾病,病原上都有相通的地方。

所以更得多注意了。

聊到這,小編想說糖尿病除了有一定的遺傳性,其實大多還是不良的後天飲食習慣導致的。

所以,只有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預防糖尿病,還是其他疾病最為有效的良藥。


糖尿病飲食指南:謹記六個「不」

糖尿病飲食有很多禁忌,不太容易記住,每到飯桌上就不知道吃什麼了。關於禁忌,我們總結為「六個不」,便於糖友記憶和操作,不妨參考一下:

糖尿病飲食的"六個不"

不甜、不咸、不膩、

不辣、不煙、不酒。


不甜:

即低糖及低血糖指數飲食。不吃純糖類--白糖、紅糖、冰糖、麥芽糖(飴糖、糖稀)、蜂蜜、葡萄糖及其製品類、乾鮮果脯等血糖指數高的甜食。所有這些均屬於單糖、雙糖類,食後會使糖尿病人的血糖急速升高。

另外,還有品起來並不太甜但卻常能引起餐後血糖明顯升高的食品,如土豆(尤其是炸土豆)、毛芋頭、山芋(紅薯、地瓜)、藕等,這些土層下可食用的塊根類食物應予注意,但洋蔥例外。

不咸:

即低鹽飲食。做菜應少放鹽,一般1天不超過6克,不吃腌制的菜食。吃的過咸不但可引起血容量增加而致血壓升高,加重腎臟、眼底及心臟負擔,促使或加重血管併發症,而且還能激活和促進小腸內葡萄糖分解酶的活性,使糖的吸收加快,導致餐後血糖上升。

不膩:

即低脂飲食,少用油脂類。不吃油膩的食物,特別是含有動物油脂類多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動物油脂製做的食物等,因為這些食品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它能使你的血脂、血黏度升高,促使或加重動脈硬化;而且由於脂肪所產生的熱量是糖、蛋白的1倍多,一是可直接引起肥胖,二是產生和加重胰島素抵抗,間接地影響血糖。

不辣:

儘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較辣的辣椒、胡椒、芥末、花椒等,這些食物可致糖尿病朋友"三多一少"的症狀加重,又可助熱生火,從而違背了祖國醫學所講的糖尿病"陰虛燥熱"的病機治則,對糖尿病康復不利。

不疼不癢,卻得了糖尿病?這些細節要警惕

不煙:

不吸煙,這一點是絕對的。它會破壞你的血管,加重或引起胰島素抵抗,危害神經系統功能及能力,降低免疫力和影響呼吸系統功能。

吸煙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不吸煙者高出3倍。戒煙不僅有益於身體健康,而且能降低患者心肺的負擔,有助於降低血壓,減少中風、心臟病、神經損傷及腎病的患病風險。

不酒:

儘量不喝酒,戒酒是相對的。一般來說,糖尿病朋友是不適合飲酒的,尤其是過量飲酒。這是因為,所有的酒都含有一定量的酒精,而酒精在體內要由肝臟來解毒。

糖尿病朋友由於糖代謝紊亂,不能象正常人那樣在肝臟內貯存葡萄糖,所以肝臟解毒能力較差。糖尿病本身能引起糖尿病性肝病,酒精又會加重肝病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IaiAW8BMH2_cNUgDG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