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源於保持神秘?隔絕病毒?不不不,是守護神聖

2020-02-06   考古軍中馬前卒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病菌通過空氣傳播會使傷口感染,於是他建議醫護人員在手術時,戴上一種能掩住口鼻的紗布罩具。雖然病人的傷口感染率隨之大為減少,但這種簡易的裝備非常容易被唾液弄濕並使佩戴的人呼吸不暢,於是醫學界開始不斷革新,比如:英國的外科醫生嘗試著在紗布內裝了一個細鐵絲的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法國的醫生首次製作出了多層紗布的口罩;增加環形帶子使口罩可以掛在耳朵上……


佩戴口罩的警察


不過當時的口罩只以遮蓋嘴部為主,對於是否遮住鼻部並沒有嚴格要求,直到1918年,幾位專門研究治療傳染疾病的醫生髮表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明確了口罩的使用規範:覆蓋範圍需要從眼睛下部到下頜,並且濕潤了必須更換。20世紀,由於傳染病和霧霾,口罩開始從醫院走入千家萬戶,讓公眾得以阻擋病菌或抵禦有害氣體的侵害。

中國歷史上,關於口罩的記錄有哪些?

1910年,晚清政權搖搖欲墜。以哈爾濱為核心的東北地區突然爆發烈性瘟疫——肺鼠疫,而鼠疫的特效藥是在33年之後的1943年才有的,就是鏈黴素(streptomycin)。換言之,當時根本沒有藥能控制鼠疫。除了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時任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的伍連德設計了一種可以阻斷呼吸道傳播的簡易雙層紗布囊口罩:在兩層紗布中間放一塊吸水藥棉。這種口罩成本極低易推行,為最終成功控制鼠疫立下了汗馬功勞。

伍連德設計的口罩


據馬可·波羅的記載,早在13世紀的中國元朝宮廷,侍者為防止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曾使用過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馬可·波羅遊記》)。



還有更早的嗎?有的。

2000年5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東北郊發現了一座北周(557-581年)時期的墓葬——安伽墓。根據墓誌內容可知,墓主人「安伽,字大伽,姑藏(今甘肅武威)昌松人」,曾任「同州(今陝西大荔一帶)薩保、大都督」,他是來自於中亞安國的粟特人。其墓葬形制與北周時期皇帝及高官貴戚常用的相符,都是斜坡墓道,5個天井及穹窿頂單室墓,只有兩道磚砌封門比較少見(一般為土坯封門)。


安伽墓墓室結構


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墓室石門上清晰得呈現了祆(xiān)教祭祀場面:

正中部為火壇,由三頭駱駝(一頭面前,兩頭面東、西)均背負蓮瓣須彌座及置薪燃燒的圓盤。駱駝座兩側各有一位祭司,他們上半身為赤裸人身,下半身為鷹身,雙翼伸展上翹,並且佩戴口罩


安伽墓石門門額雕像


戴口罩的祭祀


通過研究其他考古材料,我們發現這樣佩戴口罩的祭司形象並不少見:

比如隋代虞弘墓槨座前壁正中,刻有兩個戴口罩的半鷹半人祭司;日本美秀美術館藏圍屏石榻中的石板上,亦刻有一位口罩祭司立於火壇前……

很明顯,在這樣的宗教圖案中出現口罩必然是宗教原因,而非因為北周風俗,所以我們應該在祆教的歷史中找口罩的源頭。


美秀博物館藏圍屏石榻上的祭祀形象


北周史君墓石堂上的祭祀形象


祆教,又名瑣羅亞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也曾是西亞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在中國一般人們稱其為拜火教。祆教認為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意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宙創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創造等德行,也是秩序與真理的化身。在神的造物中,最有力量的就是光明的象徵——火,他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是光輝,潔凈,充滿活力的神聖存在,因此,教徒們以 「火」為崇拜對象。

伊朗波斯波利斯的阿胡拉·馬茲達雕像


教中專門負責聖火與祭祀的高級管理人員稱祭司(安伽墓石門上半鷹半人的形象),他們主持祭典,行儀禮,敬聖火,使其長明不滅。在公元前6世紀的拜火教經典中,明確提出「人的體液包括呼出的氣都是不潔的」,看來祭司們戴上口罩是符合教義的,正是為了避免這種不潔玷污神靈。

公元7世紀,波斯薩珊王朝亡於穆斯林,瑣羅亞斯德教教徒們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大批虔誠的教徒逃離波斯,向東遷徙,經由新疆傳入我國內陸,南北朝和隋唐時期都曾盛行。後在唐代會昌五年的滅佛運動中,祆教與本土和外傳的其他宗教(佛教,道教,景教……)等一切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殘餘部經五代,兩宋後,銷聲匿跡。至於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所寫的明教(摩尼教),雖然起源於瑣羅亞斯德教,但教義廣泛融合了多種其他教派的思想,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