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歷史悠久,作為華夏文明序幕的龍山文化,就是首次在章丘發現並命名的。龍山文化以高超的陶器藝術為主要特徵,但那時不叫章丘,真正稱為章丘是在隋文帝時期。據《章丘縣誌》載:「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高唐為章丘,取縣城(今繡惠)北章丘山(今女郎山)為名。」此為「章丘」作為縣名之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龍山文化代表 黑陶
1992年8月撤章丘縣設章丘市。2011年9月,民政部、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認定章丘市為「千年古縣」。時間來到2016年9月,國務院批准章丘撤市設區。
那麼,在歷史上,是先有濟南,還是先有章丘呢?
一直以來,無論章丘還是濟南,流傳著這樣一句得到公認的話:「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這是考古界關於濟南歷史發展的最簡單也是最恰當的概括。
平陵城故址就位於章丘龍山,平陵古城遺址在城子崖遺址的東北方向。現在的古城遺址上,除了四周城牆外,沒有別的地上建築物。現存的城牆最高處有5米多,最寬處將近43米,都是用土夯實而成。一圈四面城牆,每面城牆長約2000米,整座城市呈正方形,約有400萬平方米。站在城牆上舉目四望,平陵古城內全是莊稼,沒有住戶。
史載平陵城建城大約在春秋時期,興於兩漢,最後毀於唐代,前後共存在了1500多年。自唐代毀城到現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這一遺址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居民區,連一個村莊都沒有出現過,平陵古城成了一座死城。可以說,平陵城就這樣荒廢了1000多年。
據西漢劉向《說苑·貴德》里的記載,齊桓公到平陵,由此推斷平陵城大約建於春秋時期。漢初約公元前204年,漢高祖劉邦置濟南郡,郡治平陵,這正是歷史上「濟南」這一名稱的首次出現。
平陵位於齊國故都臨淄以西,正是連接齊地與中原的要塞,一直是漢王朝比較重視的地方。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封長子劉肥為齊王,將濟南郡劃入齊王治下,可見漢高祖對這一要塞的重視。
後來,漢室王朝又將濟南郡從齊割出,單獨成為呂國,封呂太后的侄子為呂國王,治所依舊在東平陵。此後,劉辟光、劉就、劉聖等王公貴族先後被封為濟南王。直至公元9年,王莽建新,因王莽就是東平陵人,於是,他便將東平陵改名為樂安,屬青州,歷時16年,至東漢光武帝時改回濟南國。
一代梟雄曹操就曾經擔任過濟南國相,而且治國有方。
至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當時的齊王李祐造反,因為李祐是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周邊諸官都有所畏懼,唯有平陵人李君球與其兄子等人,堅守平陵城,頑強抵抗李祐叛軍,雙方在平陵城內外展開了激戰,戰爭持續一個多月,直到唐朝大軍趕來增援,才將李祐叛軍平息。唐太宗為表彰李君球以及頑強抵抗的平陵人,改平陵為全節縣。
公元815年,全節縣因人口凋殘併入歷城縣。隨後,平陵結束了1500年的滄桑歷史,平陵城也徹底從地面上消失,進入了塵封的歷史。從那時起,濟南西遷到歷城縣。